分享

遗忘的琴川河

 苏迷 2012-10-17

上周去南通玩,游了狼山。狼山很矮,景点也少,不怎么好玩。回来之后,一起去的人都说,南通不好玩,连个像样的景点都没有。我突然想到了南通的濠河,濠河是南通的古护城河,环绕南通老城区,形如葫芦,宛如珠链,被誉为南通的“翡翠项链”。小时候电视上能够收到南通台,电视里就经常广告濠河,我因此知道了这条河的存在。后来,有个在南通上大学的同学,知道我喜欢文史,跟我说南通的濠河很有韵味,让我有空一定要去玩,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去。这次去南通又错过了,真可惜。

    想着南通有濠河,那常熟有什么呢?很多人可以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虞山。诚然,虞山为常熟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古代在建常熟城时,把一半虞山纳入到了城区,创造了古代历史上鲜有的山城文化,所以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说法。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许多常熟文化流派,多数是以虞山来命名。诸如:虞山诗派、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书派等。

    如果说水呢,有人就会想起尚湖。现在尚湖开发的很好,各地来游玩的人也不少。不过,我个人认为尚湖还太年轻,现代感太强,没有古韵。虽然关于它的传说可以追溯到西周,吕尚即姜太公曾在此垂钓,但是这个传说太过于久远,渺然。史记上只说,姜太公曾在东海之滨垂过钓,至于是不是这个湖,那就很难考证了。再说,尚湖在古代毕竟是在偏离城区的野外,很少人问津。我想那时的尚湖对常熟文化的濡养是非常有限的。

    那么,在常熟有没有一条河比之于南通的濠河,称之为常熟的母亲河呢?   窃以为有,我想它就是被我们大众遗忘的琴川河。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狂热地研究常熟的历史文化 。那个时候,琴川河这个名字就经常出现在我的视野之中。明清时期是常熟文化的高峰时期,那时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绚烂而夺目,至今还熠熠生辉。文化上的繁盛必然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的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交通来带动,那么,当时常熟城的最为实用便捷的交通方式是什么呢?自然是水运,而琴川河便是最主要的运输通道。

    琴川河不能简单的说成是一条河,切确的说,它是一个水系。有七条平行的河流(我们可以把它们简称为七溪),汇入一条与它们垂直的主干道,这条主干道南起小东门的水关桥,通护城河;北至水北门的水关(今水北门桥),通福山塘,全长有一千多米,穿城而过,通过福山溏把琴川河的水引往长江和大海。这就是诗里所说的“七溪流水接通海”,因形似古琴,七溪和这条主干道合称琴川河。但是,因为七条河流又各自具有自己的名字,分别叫一弦河、二弦河、三弦河及至七弦河,所以后来琴川河就主要指代这条主干道了。至今,在常熟的老城区还能看到琴川河的主干道和六弦河在流淌。

    不知道琴川河到底起与何时,反正在明朝时就已经有了琴川河,并且非常的有名。那个时候,人们就喜欢用琴川来代指常熟。明代沈玄的诗里就有:

          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

    明末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经常来常熟与钱谦益诗词唱和,在他的作品里就把直接把常熟叫成琴河,可见当时琴川河的名气和辉煌。

    另外,严天池虞山琴派的创立,使得古琴艺术在常熟有了非常好地传承和发展。自明至清,海内琴士群趋仰幕,出现了“虞山为归”的局面。古琴方面的名声似乎暗合了琴川这个名字,这给琴川河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清代孙原湘写了一首诗,向他的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常熟:

                    客有问吾邑者书此答之
             软红尘里小蓬莱,画阁文疏对岸开。 

            七水流香穿郭过,半山飞绿进城来。
            酒多按节倾家酿,花不论钱遍地栽,

            莫笑耕夫多识字,梁时便有读书台。
    从前两句就可以看到常熟当时经济上的繁华和文化上的昌盛,“画阁文疏对岸开”我想这个对岸,就是琴川河的对岸吧,不管是广义的琴川河还是狭义的琴川河。凭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琴川河里繁忙的景象:河里的船只往来不断,商船上装着从各地运来的货物和将从这里运走的粮食和布匹衣料。船只大小不等,有撑篙的,有摇橹的;有起航的,有下铆的;船上的人有的和邻船人搭话,有的向岸上人呼喊。还有客船,里面可能坐着文静的小姐和灵巧的丫鬟,她们可能坐船去看望外婆;可能坐着儒雅的书生,案几上全是书,边摇着扇子,边吟哦着他新得的好诗,跟随着小船,他的诗思一直飞到城外;可能坐着本县的县令,穿着便服的他,坐在船上巡视,体察民情;也有可能是即将离家的游子,故乡的水送着他离开,他满怀不舍之情,透过船窗还要再望一眼虞山。或许还有花船,丝竹管弦,帘幕飘飞,里面到底隐藏怎样绝世的女子。河两岸的鳞次栉比的酒馆商铺自不必再说。

     清雍正四年常熟分为常熟和昭文两县,以琴川河为界河东属昭文,河西属常熟,两县同城分治。这样的行政分划容易造成两县在一些政务的推诿和扯皮,也不易凝聚人心,所以到了民国,两县又重新合并,仍叫常熟。

     据明代史料记载,琴川河“河道深广,可通巨揽”,所以也被称为运河。而现在的琴川河已经是面目全非了,河道狭窄,河水混浊,完全不可通航,偶尔可以看见有一两只打捞垃圾的小船经过。现在有很多常熟人不知道琴川河,有的知道也不清楚它的具体位置。或许有时你就站在它的边上,正厌弃着它的污浊,同时又向里面扔着垃圾。它只能在你的脚下默默而又羞愧地流过。

    作为一条城市里的河,有它的无尽的光彩和难言的苦痛。城里的河,不能称之为河流,只能称为河道。它不能像野外的河那样自由的舒展和延伸,人类替它砌起了石岸,规定了它的宽窄,它只能按照主人们的意愿流淌。它丧失了本性,心甘情愿成为一个工具,只是一个通道而已。当人们用得到你的时候,你风采无限,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繁华。到了现代,丧失了最主要的功用,人们便开始遗弃你,毁损你。你占用了城市的空间,两岸的民居商铺便不断地占用你的空间和玷污你的品质,这一切你都必须承担,直至消亡。

    琴川河,常熟的母亲河,已经被你哺育过城民的子孙遗忘。你绚烂年华的风采,早被封存在发黄的古籍里。而今,你只能在人们的不解和怀疑中,独自呜咽着穿城而过。

 

                                                                                                     写于  2011年10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