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大战中的非洲战场

 tjhx0526 2012-10-18

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当一次大战开始时,德国在非洲有四个殖民地:吐寇兰、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德属东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开始得比较晚,但是对殖民地的治理却秉持著德国人一丝不苟的传统精神,很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在开战时,德国殖民地已经有不输於英法等国殖民地的发展了。  

欧战爆发后,德国殖民地ZF一直努力要保持非洲置身事外,尝试引用一个有关非洲和平的条约来保护殖民地。它们的理由有三:首先他们认为这个战争会在欧洲战场上解决,在非洲这种荒僻的地方实在不适合争战;其次,它们不希望让非洲土著看到白人间的战争,担心土著会了解到白人之间有矛盾,会趁机起事;其三,这四个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所包围,而德国殖民者人数不多,也只有土著的警备部队,担任相当於警察的任务,根本没有军事力量。无奈英、法等国想法不同,他们延续十九世纪对殖民地的争夺历史,认为这是将德国人赶出非洲的好时机。对英国人来说,这些德国殖民地虽然无力实际参与战争,它们却可以提供德国通商破坏舰和潜艇的补给以及和德国本土通讯的无线电台。因此英法两国就联合起来进攻这些德国殖民地。  

很快地,吐寇兰、喀麦隆、和德属西南非都落入英国和法国手中。少数的德国和土著警察部队根本无法抵抗,德国殖民者也抱著欧战会决定一切的希望,没有给英法两国带来太多的麻烦。但是当英国想要侵攻德属东非时却遇到严重的挫败。


列托—佛贝克登场  

德属东非的幅员相当大,面积约 38 万平方英里, 人口约 765 万人,白人只有 5,300 多人,另外有 15,000 名印度人和ALB人。 它的四周都被敌人包围,周围有英属东非(肯亚)、乌干达、北罗德西亚(桑比亚)、尼亚萨兰(马拉威)、比属刚果(萨伊),大部份是英国的殖民地,只有南方的葡属非洲(莫三比克)是中立的。因此在防卫上可以说几乎是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它和其他德国殖民地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军事指挥官,保罗?凡?列托—佛贝克( Paul von Lettow-Vorbeck )中校。 列托—佛贝克於 1870 年生於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将军,从小就被培养成为一个职业军人。他出身炮兵,曾经参加 1900 年的八国联军之役,对英军指挥系统的无能留下深刻印象。 1904 年他在德属西南非协助镇压土著叛变,接著回到德国担任跟海军协调的工作。其后他被派去挪威担任武官,接著接掌喀麦隆的警备部队( Schutztruppe ),然后在 1913 年底他被调派到德属东非接掌警备部队。  

他虽然和其他德国殖民地的军政首长一样也认为欧战的成败是决定的因素,但是他却引申出不同的结论:他决定要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在非洲拖住敌人一大堆的兵力,并且越久越好;因为多一个英军投入非洲战场就意味著少一个英军投入欧战,更不用说他所需的武器、装备、补给、医药等等。他要尽可能地帮助德国在欧战获胜。  

因此,当他在 1914 年初到达德属东非后,他就致力於把当地的警备部队改组成一支战斗部队。他花了数个月的时间巡视德属东非全境,熟悉地理环境,并且跟各地警备队的指挥官和后备军官(德国殖民者)沟通,让他们了解他的指导原则与想法,并且鼓励他们加强战备。在开战前夕他的兵力包括了 68 名白种军官、 60 名白种士官、132 名白种医官和行政人员、2 名黑人军官、 184 名黑人士官、以及 2,286 名黑人士兵( askaris )。在武器方面则比较薄弱,只有 67 挺机关枪, 31 门过时的轻型野战炮,另外士兵配备的步枪是 1871 年型的旧式毛瑟步枪,子弹的装药还是会产生大量白烟的黑色火药。  

他或许不是隆美尔或曼因斯坦式的战术天才,但是他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人格和领导风格让他的部下都能发挥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激发了其他人的孺慕之情,让他们能够撑过整整四年的艰苦战斗。在开战不久后,他就摒弃了年资制度,让有能力的军官担任指挥,有时候甚至让中尉来指挥团级的部队。他更将黑白军士官混合编组,除了让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单位中并肩作战外,甚至让黑人军官去指挥白人部队。由於他的努力,他的部队整合成为一支向心力很强的战斗团体,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维持很高的士气。

英军的冒进  

在开战当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决战的原则,但是仍然采取主动,趁著英属东非不备占领了一些土地,升高冲突层次。果不其然,这些土地其实军事价值不大,但却在英属东非造成一阵恐慌,以为德国人会大举入侵。这些要求保护的声浪直通天听,惊动了远在英国伦敦的战时内阁,於是英国领导阶层决定派兵攻击德属东非。由於英属东非和乌干达一带的部队只有由土著组成的「国王非洲步枪团」 (King's Africa Rifle,简称 KAR), 人数大约 2000 人,以及由白种殖民者志愿组成的「东非步枪团」( East Africa Regiment )和「东非枪骑团」 (East Africa Mounted Rifle,EAMR ),英军高层认为他们只能担任警戒, 无力进行攻势作战,於是由英国外交部( Foreign Office )协调驻印军派出两个旅来进行作战,番号编为印度远征军 B 支队。  

这支部队总数有 8,000 多人,除了一个营是由纯白人组成外, 其他营都是由白种军官指挥的印度部队,他们的训练程度和战力都颇值得怀疑。而且由於印度种族复杂,营跟营之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种族,不但增加协调上的困难,连补给都成问题,必须供应该族特定的食物。更糟的是英军的参谋作业一塌糊涂,许多部队在船队从印度启航前就已经在船上待了一个月了,再加上三个星期的航行,这些部队到达非洲后的战力会剩下多少实在值得担心。  

但是,在印度来的两个旅未到达前,当地的英军就先对德属东非展开攻势。包括东非步枪团在内约 1,500 人的部队向隆及多( Longido )前进,却被德国方面 600 人的部队击退,大大提升了德国方面的士气。  

当印度远征军在 10 月下旬到达英属东非时,它的英国指挥官作了一个愚蠢的决定。他不但没有让部队下船休养调适几个星期再进行军事行动,反而直接航向德属东非北部的 Tanga 港登陆。 在登陆时更由於英军本身的迟钝,错失了迅速占领无防御的港口的良机。等到他们在岸上站稳了脚步,并且把大部份的给养都运到岸上后,才开始进攻港口。 这时,列托—佛贝克本人和约 1,000 人的德国部队已经赶到了。  

在了解状况之后,列托—佛贝克马上下令攻击,瞬间在印度部队中造成大混乱。这些惊慌失措的印度部队被从港口击退,许多士兵抛掉步枪,退回沙滩尝试逃脱。一天的战斗之后印度远征军全盘崩溃,如果德军再度进攻的话,几乎可以确定会是场大屠杀。但是这时列托—佛贝克给英军一个机会,要求他们撤退。英军指挥官不得不拉下架子来接受这个提议,把士兵都撤走,但是所有的给养和武器都落在德国人手中。在这场战斗中,英军死伤约 800 人,德军则只有 150 人左右。更重要的是,德国人掳获大批现代步枪和弹药,十六挺机枪,还有不计其数的食物、衣物、以及其他有用的给养;许多这些装备一直被德国人使用到终战为止。


陆上对峙  

这次战役后,英军士气大大低落,也没有足够兵力再进行攻势,整个 1915 年双方形成对峙状态。但是德国人并没有闲著,他们常常派出班级的小部队渗透入英属东非,攻击防卫薄弱的乌干达铁路和桥梁; 像在 1915 年 7 月,乌干达铁路在一个星期内就被炸断了 5 次(通常连火车一起报销)。 这种小规模的渗透行动让英军防不胜防, 单单调去防御铁路的兵力就达到了 8,000 人之多,相对地却更提高德军方面的士气。  

在这期间,双方都在尽量增集兵力。英国人从南非和罗德西亚调来白人部队,辅以印度部队,本地的土著部队则只占极少数;他们的给养也从各地而来,武器弹药则由英国本土供应。在消耗资源这一点上,列托—佛贝克的策略是成功了,英国不但将原本可用在欧战战场上的武器分拨到非洲,更将那些原来可以调到欧洲作战的部队派来对付他。而德国人方面由於被封锁,他们尝试自给自足,不依赖德国本土的补给;在兵源方面,他们除了接受白种殖民者的志愿役外,更大量招募本地的土著部队。这些土著部队证明了比英国的白人部队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在日后的作战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水上对峙  

这段期间,除了在陆上对峙外,在水上也有对峙。德国巡洋舰「哥尼斯堡」号在开战前到达德属东非,开战后进行通商破坏战,掳获英国商船「温彻斯特」号,并击沈了英国巡洋舰「 Pegaus 」号和一艘巡逻舰。但是不久她的引擎故障,不得不藏在一个河口三角洲的水道中进行修复。这时英国海军部调集大量船舰仔细搜索德属东非海域,终於发现它的踪迹。由於英国海军没有那个三角洲的水文图,无法派大型舰只进去攻击它,於是派出舰队在外海进行封锁。德国海军部为了补给它和列托—佛贝克,特地派出一艘假冒丹麦船只的补给船,从德国本土万里迢迢运来补给。不幸的是德国海军密码被英国破译,英国海军戒备森严,「哥尼斯堡」号无法突围会合,补给船反而在近岸处被英国巡洋舰击毁。但是英国海军的本位主义在此显露无遗,德国补给船在被攻击后冲到岸边,沈在不到 10 公尺深的水里,大部份的结构体都还露出水面,英国巡洋舰就认为大功告成,得意洋洋地走了,没有把它彻底破坏。德国人马上进行打捞工作,虽然船体无法修复,她上面的大部份补给品,包括要运给列托—佛贝克的新式步枪和弹药、机枪、野战炮通通都被打捞起来,在清理后仍然功能如新,在日后让许多英国士兵对自己的海军恨得咬牙切齿。  


不过,英国海军对自己分内的事还算尽职。在这段期间,他们把原本巴西在英国船厂定制的三艘内河炮艇(类似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的装甲炮艇 Monitor )接收过来,从英国经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彝士运河一路拖到东非。由於它们吃水很浅,可以进入三角洲的水道,然后再配合飞机观测弹著,对「哥尼斯堡」号展开炮轰。英国海军的运气还不错,在经过两天的交战后,它们把「哥尼斯堡」号击沈了,自己只有一点轻伤。但是本位主义再度发生效用,英国海军看到「哥尼斯堡」号沈没,接著就兴高采烈地收兵。德国人却努力地进行打捞工作,把「哥尼斯堡」号上的 10 门 105 mm 的炮以及弹药都捞起来,同样地在日后作战有很大功用。「哥尼斯堡」号虽然被击沈,却充分地发挥了吸引英国军事力量的效能; 在整个 255 天的封锁期间,英国海军派出多达 27 艘的舰艇来担任封锁的工作,这些舰艇共消耗了 38,000 吨的燃煤。  

同时,在德属东非和比属刚果交界处是非洲第二大湖——坦干尼卡湖。德国人在开战时制敌机先,把两艘渡轮改装为炮艇,把湖上的比利时和英国船都轰得片甲不留,掌握了整个湖的控制权。英国人为了制衡,从英国本土一样也是万里迢迢地运来两艘小汽艇,从非洲西岸沿刚果河上溯,再用火车、拖拉车和牛力车慢慢地由陆路运到坦干尼卡湖。他们的运气也很好,跟德国船交战时竟然毫无半点损伤,并且掳获两艘改装炮艇,把湖面控制权又夺回来。
 
英军攻势  

到了 1915 年底,在英属东非方面的英军指挥官被撤换,改由南非出身的司玛特将军接任。 他在 1916 年 3 月初就展开攻势,并且不顾雨季的问题,步步进逼,到了 8 月底就攻占了德属东非北部的「中央铁路」。 在纸面上,这个是极大的胜利,因为不但这个地区是德属东非大多数人口集中的地区,跟欧战方面要打上几个月才能进占那麼几码的情况相比,要好得太多了;但是在实际上并非如此。德国人方面,列托—贝佛克坚持他不决战的策略,只是有计画地逐步后撤,时机和地点合适的话就打个后卫伏击战,要不然就是把带不走的东西来个坚壁清野、一烧了事。英军多前进一步,他们的补给问题就更严重,不少部队都是在口粮减半的情形下辛苦挣扎的。口粮不足再加上天候不良,士兵纷纷病倒,许多部队的战力只剩下一成不到,自然无法完成司玛特设想的两路包抄,逼迫德军决战。这时比属刚果也派兵侵攻德属东非的西部,虽然两面受敌,德国人仍然保持极高的士气。  

1917 年初, 英军再度更换指挥官,然后花了整年的时间把德军逐出德属东非。列托—佛贝克率领部队进入葡属莫三比克,继续跟英军周旋到底。英国领导阶层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整个德属东非都已经落入英军手中了,为什麼还不能把列托 —佛贝克解决掉?为什麼三不五时就传回消息说在某地又跟德国人交战,然后又没有下文?这时列托—佛贝克的部队其实只剩下几千人而已,但是这几千人都已经是在灌木丛中身经百战过来的部队,而且他们因为人数少、所需的补给品较少,在葡属莫三比克四处攻掠还能支撑下去;庞大的英国部队则又面临了补给的问题,根本跟不上飘忽不定的德国部队。  

L95 号齐伯林飞船的远征  
当列托—佛贝克在非洲辛苦挣扎之际,德国并未忘记他。德国统帅部决定派遣一艘齐伯林飞船,载运必要的医疗器材与工具来补给列托—佛贝克的部队。当然了,这会是一个单程的任务,因此连飞船本身都得别改装,以求在成功到达东非后能够拆卸下来用在其他用途上。终於,齐伯林飞船 L59 於 1917 年 11 月 21 日从匈牙利起飞,途经土耳其、地中海、埃及,11 月23 日凌晨在苏丹首府喀土木以西接收到一道无线电讯息,命令返航;於 11 月 25 日下午 3 点钟回到匈牙利。全程花了 95 「小时」,共 4,220 英里,它并没有到达德属东非,也没有到达赤道(赤道横贯乌干达和肯亚),最南边约到北纬 15 度左右。不过那道无线电命令很可疑,直到今日还不知道是谁下令返航的,有的历史家认为是英国情报单位拍发的假命令,成功地骗倒了德军。  

收场

就这样,战争还一直继续下去,一直打到欧战结束后( 1918 年 11 月 11 日)还在进行,直到停火消息传到非洲,列托—佛贝克才在 11 月 25 日投降。这时他的部队还有 150 名白种军、士官,1,156 名非洲士兵, 1,598 名挑夫,一门掳自葡萄牙的野炮,37 挺机枪(其中 30 挺掳自英军),另加约 1,000 支英制和葡制步枪。  

这场持续了四年又三个多月的战斗终於结束,列托—佛贝克回到德国本土,受到英雄式的欢迎。 他早在非洲时就已经获颁 Medal de Merit (德军昵称为 Blue Max,德意志帝国的最高荣誉勋章),并且晋升为少将了。 他后来竞选议员,在威玛共和的议会中相当活跃。 当希特勒上台后,他逐渐淡出政治,最后在 1964 年去世,享年 94 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