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勿放大别人长处,轻视自己长处

 云中漫步者也 2012-10-18
勿放大别人长处,轻视自己长处
 
  智慧启引:『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听到时,会感受到三种信息:一、安全感丧失,因为父母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二、自己的状态不被父母接受,成为别人才是好的。三、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些信息叠加起来,就会形成生命能量的内耗。一个孩子本来有机会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却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个方向较劲。最终可能成为一个纠结、自卑的人。健康的爱是提供给孩子一种良性的评价机制:对自己,要扬长避短;对朋友,要取长补短。而不是放大别人的长处轻视自己的长处。』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天,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考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明史》中有一段关于大学士张居正成长经历的描写——

  张居正小的时候品学兼优,是乡里同龄人的榜样。有一位小王爷,因不务正业经常遭到母亲的责骂:“你看看人家张白龟(张居正幼时名‘白龟’),样样比你强,再看看你……”

  后来,小王爷长大了,便倚仗权势将张居正的亲人加害致死,用以满足因童年的嫉妒而导致的报复心理。想必小王爷的母亲抓破了脑袋也想不到,正是由于她的“树立榜样”和“严格要求”,才为儿子的报复埋下了“定时炸弹”。

  由此联想到时下一篇广为流传的微博——“别人家的孩子”,它的内容与500年前那个王府里发生的事情一样: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而无论好心的父母在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时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听到时,会感受到三种信息:

  一、安全感丧失,因为父母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

  二、自己的状态不被父母接受,成为别人才是好的。

  三、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

        一个孩子本来有机会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却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个方向较劲

  这些信息叠加起来,就会形成生命能量的内耗。一个孩子本来有机会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却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个方向较劲。

  比如有一个男孩从小喜欢画画,连美术老师都说他“有潜质,若用心引导必可成器”。然而固执的父母成天把爱因斯坦、牛顿和爱迪生等发明家挂在嘴边,要么就以邻居家的孩子作为榜样,什么“看看人家的成绩,再看看你?”“人家怎么就比你聪明,比你细心?”或者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懂事,那么用功,你怎么就那么没心没肺?”

         孩子在榜样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长大,令父母遗憾的是,他没有成为科学家或医生,也没有成为画家,而是成为一个纠结、自卑的男人。

  按父母所要求的,拼命地成为别人(科学家或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对不起那个真实的自己——两个自我始终在冲突。最终,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别人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本能的自我评价,在童年阶段就被剥夺,导致长大成人后,我们很难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观点和兴趣,自己的情绪和目标,也很难有耐心去接纳别人的缺点。因为不接纳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接纳别人。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并非戏言,心理学认为:攀比心就是分别心,它会强化高低贵贱的失衡心理,这就是不安定因素的根源。

  健康的爱是提供给孩子一种良性的评价机制:对自己,要扬长避短;对朋友,要取长补短。而不是放大别人的长处轻视自己的长处。由此,孩子才能自信自爱,而不是纠结于自己无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