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关系

 联合参谋学院 2012-10-18

还是那句老话,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进来就有很明确的想法了,自然可以把硕士论文作为博士论文的一个章节。如果想法不明确,中途再换一个题,也是很正常的。我现在做的题目和硕士时候的题目,在经验研究的层面上就完全不相关。硕士论文写的是中产阶级,现在写的是activists和intelligentsia;硕士论文写的是组织和事,现在写的是人和他们的网络。其实如果按照系里大多数人做论文的方法,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上海的业委会和业主运动,那么博士论文就应该比较中国三个城市的业委会和业主运动。然后分析一下这三个城市的背景,找出几个相关的变量,最后说因为这些这些都不同,所以最后什么什么表现出来也不同。但看了一下大家用的那些理论框架,莫不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或者参与式民主和公民社会,好像坐在家里拼拼弄弄就有结论了,觉得实在无趣。我也不想花好几年时间做研究,最后得出诸如“广泛参与的政治更民主”之类的结论(如果能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没准我还有兴趣做做)。所以最后还是没走“主流”的道路。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个人的选择。对我来说,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非预期性的后果。就是说,很多东西是你之前预料不到的,通过理论上的思索,和田野调查的经历,一层一层往深处探寻,找一些让人惊讶的说法,最后回过神来发现还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已知的领域是漆黑的世界里被灯照亮的那一小块,我更喜欢做的是站在光明和黑暗的边界线上向外摸索,而不是站在已经有光明的地方通过整理和重复去完善我们已有的认知。我不是在做价值评判,说哪一种更好或者更高级。我说了这就是个人的选择,也跟个人的性格有关吧。读书学习到后来呢,就发现选择路径的过程也是在了解自己。总之没有什么必然的标准的,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说不定还有人会喜欢站到完全黑暗的地方去摸索。

系里总会强调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之间的联系,也会强调上课对于研究思路形成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有道理的,我们也得听。毕竟时间和资源都有限制,不是由着你到处听课,想想玩玩,慢慢积累。前五年的奖学金基本上都是无条件保证的,但是之前准备得越充分,后面的压力就越小,出现手忙脚乱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但你也不要因此就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觉得一定要在硕士论文阶段,甚至是设计硕士论文的阶段,就跳出来一个很宏大的、很有价值的、配得上博士论文名号的想法。你越是那样想,很有可能就越找不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了。事实上,我现在觉得,很多“宏大”的想法倒是从一些很细小很具体的问题里面来的,因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和管理里面的经验,往往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这些东西,你观察得越细致,描述得越贴切,就越能帮助你说出一些理论上的突破。这和那种为了“理论创新”而找变量、凑机制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理论和经验研究之间的有机连接,是需要时间来慢慢磨合的。这个问题对社会学的学生来说总是特别麻烦,因为我们读的很多理论,尤其是在做学徒的初级阶段读的理论,和现在的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很多时候那些理论只是为现在的经验研究设定了一些大的框架和背景罢了。你不能指望自己读了一本韦伯,或者斯密,就直接和他们对话,设计出一个经验研究的问题来。这起码不是美国的学术共同体里通行的做法。这个gap会长期存在。所以我的建议是,你设计这么小的一个研究,就先忘掉你现在读的那些大的理论和概念。就当这是一个和读理论不相关的、生活里的另一个任务。然后你再去找一个题。可以从你个人的兴趣出发,也可以翻翻近一两年来相关期刊上的研究,甚至跟老师聊聊,看看他们最近关心什么,要不要研究助理。随便怎样。但要找到一件具体的让你感兴趣的事,让你觉得有兴致来说一说的事。而不是“通过研究这件事能总结出什么理论”。找到这件事以后你就去网上查查相关的资料,看看这件事是否具有复杂性。如果两三句话说不清楚,或者和其他很多事情要纠结在一起,那么最好不过了。你就可以考虑继续深入。

因为你之前也并没有真刀真枪地在某一个经验领域做过研究,所以现在的问题也就是随便找个坑跳进去。当然,想吓唬你的人可以说,你每做一个选择都得面临机会成本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恐怖,你最后把一条路走成什么样,并不完全是由你最初的选择决定的。比如选题和写论文这件事,怎样在繁杂的经验事实里切割出一块值得研究的东西作为“问题”,怎样在各种研究路径都用得着说得通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更好的路径来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怎样从具体的事情里找到抽象的理论关怀,这些问题会一直跑过来折磨你的。有的时候我们会说,某某的选题很好,或者某某选题就有问题,说得好像这个研究的成败是在研究者为自己的研究计划书写下标题的那一刹那决定的。其实不是的,它是由研究者应对我上面说的那些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技艺”决定的。而技艺是长期修炼的结果。没有必然就做不下去的题,也没有一定就能做好的题。都是慢慢折腾出来的。

假如你现在选了一个题,研究了一段时间,把硕士论文写出来了,觉得意犹未尽,准备在博士论文里继续拓展它,当然最好不过。但如果你在博士论文里准备换个经验研究的方向,也不是说你在硕士论文里下的功夫就全都白费了。功利地说,硕士论文写好以后可以投稿,可以去开会,增加自己的publication,和相关领域的人搞关系。不那么功利地说,一个人在研究上受到的训练是方方面面的,训练研究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具体去做研究。我的博士论文虽然和硕士论文在经验研究的层面上并无关联,我从硕士论文研究经历中获得的经验,到了现在还是可以用。比如现在对访谈资料的甄别能力就比两年之前要好,能够更快地判断什么是有效的信息。再比如,因为有过硕士论文的写作经验,在博士论文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就会带着写作的思路,而不是把田野调查完全隔绝到一个和写作、以及理论化不相关的阶段。再比如,我现在会明白,资料收集其实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发生的,即使主要用访谈的方法,也不是所有信息都通过直接去问那个被访者来获得,而他们告诉你的东西也得因为内容不同要分而析之,然而之前对这点就很少体会。这些话说出来都挺白的,你也很有可能在你正在读的那些方法书上看到类似的解说。但这些东西,别人教你也很难教会,都是得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

最后,再不济再不济,那也就是一门课而已。上课就得交论文,交了论文才有成绩。如果上这门课的老师的研究路径和你不是很相投,或者课堂讨论的氛围并不是那么好,你最后发现这个环境没怎么帮到你,这虽然是“浪费”了,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你也可以想着,反正不指望学到什么了,交个论文给你糊弄事骗学分吧。这种事情我也做过,还不止一次。毕竟,合适的老师,合适的伙伴,也真是要碰的,而且不那么容易碰着。没碰到之前是挺痛苦的,而且经常觉得痛苦得一点意义都没有。我算从那个阶段熬过来了,可以带点骄傲地说,哼,就算环境看着不怎么有希望的情况下我也死扛过呢。

不过还是祝你一切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