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文奖花落莫言的意义解读

 黑羽君專有書櫃 2012-10-19

20121011,当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一传出,文坛大众喧腾祝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百年之梦一朝圆,千载文墨终享誉。文学界的这件大事,让这位来自山东高密的乡土作家,同时也陷入国内层层不断的争议和质疑中,诸如“其作品不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学”云云。

我们知道,诺贝尔奖是西方人设立的,那么这一切的评价标准也是在西方人的审美观照下建立起来的,文学不像科学,有着绝对客观普遍的规则,它是深深地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以及文化传统融合在一起的,是非母语的评审员不容易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即使再高明的翻译家,也很难将作品原封不动地用另一种语言还原遥远东方的文化原貌;即使成功地渡过了翻译这道难关,也不见得接受者能感受到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强烈的中国气息。这一点,从委员会给出的评语中不难看出,色彩浓厚的西方文学概念“魔幻现实主义”和福克那、马尔克斯的提及,让人感觉不到这样一种“惨得很真实”的中国经验。基于此,笔者认为,再怎么好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作品,也会在传达的过程中不定程度地变形。这种对莫言作品“不够”的批评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抛开个人立场,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此次莫言获奖的最大意义上来。以下便是笔者总结的两点现实性意义。

第一,莫言是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培养出来的作家,其作品不容置疑地会反映出中国传统式的生活图景,他带着这样的作品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中,给国人找到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处境。这是一件莫大的幸事!有个中国作家迈出了第一步,从此,在世界文学经典的格局里,中国这个有着久远文学传统的东方国家不会再受冷落了。莫言的开创性意义,让国外大众发现了中国文学的森林,而他们前几天所知道的莫言,只是这片森林中的一棵大树。这样一个世界性文学奖的到来,就像给从事文学写作和研究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承载着世界的瞩目,中国文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二个意义,在于文学本身。在中国,因为工业起步得较晚,物质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再加上一百多年来遭受的外国殖民侵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一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文学所无法企及的。千古历史传承下来的人文事业一再被忽略,“文学无用”论甚嚣尘上,随着影视,音像等传媒技术的发展,文学又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困境,其存在的价值受到空前的挑战。中国大陆首次冲进诺贝尔,揽回了文学奖,这无疑证明了民族传统的文学实力。对于莫言作品的内在文学水平,我们完全可以超越表面形式上的认可和质疑,将自己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文学本质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它到底致力于创造和改变些什么?中国文学该怎样才能更好地与西方进行交流,既能让他们理解,又不失自己的本真?与科学能够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相比,文学这个学科有没有更高层次上存在的意义?我们该用怎样的理论去指导文学创作,写出全人类的东西?这才是这次诺奖事件更为重大的意义 ,它强调了文学性,这能改变我们很多国人的文学眼光。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唯独他能发出声音,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意志,有情感关怀和探索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写出来,再在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来鼓舞人的信念,帮助人类获得永存。这也是东西方文学所应该共同追求的终极价值。它超越了科学真理的绝对至上,把人类从对世界末日大爆炸的恐惧中拯救出来。即使最后一次钟声已经消失,消失在再也没有潮水冲刷的落日的余晖中,海上最后一块礁石旁还会有一个微弱不断的声音,那就是人类的说话声。人类不仅能传宗接代,而且能战胜一切。对于我们新一代的从事写作的男女青年来说,文学的使命需要我们永恒的信念以及呕心沥血,唯有抛却浮尘名利,才能写出真正人类之精神。

以上诺文奖花落莫言意义之解读,笔者虽就事论事,而微意已在言表,读者可于夹缝中求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