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丝万缕:记忆的黑洞

 浪潮之巅 2012-10-20

最近我一直在回忆我信用卡的密码,因为半年 没有刷过卡,把修改过的密码给忘了,我几乎试过了所有组合,还是想不起来。我就奇怪了,那一块记忆的碎片消失在了哪里?它会不会哪一天突然被我找到呢?读 到“科学松鼠会”一篇关于《记忆的黑洞》的文章,我想起那时用到的数字组合是一念之间的,之后又没有 再使用过,那意味着,这个密码我将永远找不回来。

原文:竹人——[美国科学写作精选导读八] 记忆的黑洞

“存在一个最佳的温习时刻,把马上要掉进记忆黑洞的东西再捞上来,如此往复。奇妙的地方在于,遗忘曲线会越来越平,也就是说下次温习的时刻会越推越远,等到超 过你的生命线,那就是(对你而言的)永久记忆了。”

记忆是一件奇妙的事,你以为你会永远都记住的,其实反而会以最快的速度消失,当你以为你 已经全部忘记了,它就会跳出来折磨你。

记住的,其实就是遗忘的。当记忆以越来越慢的速度滑进黑洞,于我来说,已是永恒。
 
 

before sunset 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

Want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ll Ever Learn? Surrender to This Algorithm, by Gary Wolf, from Wired

《不再遗忘》

学 习一门外语很辛苦,要读,要写,要背,周而复始,永无止境。最打击人的莫过于被一个似曾相识的词卡住,而你记得,明明上星期还查过、背过这个词!

相信每个人都被这么折磨过,而且不独咱们中国人——包括本篇的主人公——波兰人Piotr Wozniak还是个大学生时候,也很恼火为什么每天都有一堆看着面熟的“生”字来烦他。
 
 

你会怎么办呢?当年,为了对付GRE,我曾经一口气在两个星期内背了一遍厚厚的新英汉词典,累得 头昏脑胀,考完试以后,拍拍手,这些词儿就像鸟儿一样飞走了。

牛人和常人不一样的地 方就是有牛脾气。Woziak的直觉是他没找到记忆的方法。所以,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背,记下什么时候去温习最有效,慢慢琢磨出一套公式,然后写程序让计算机来提醒他什么时候该温习。

可能你觉得Woziak教授很牛,你要知道比他牛劲 更大的还大有人在。早在一个多世纪前,还有个人做了同样的记忆实验,拿一堆瞎编的词(Nonsense-String)来硬记,这个实验一直持续了三年。

就像所有伟大的猜想和理论一样,他的结果是那么简单:最佳温习时刻,就是你差不多要遗忘掉的那一 刻。
 
 

就像上面这个图所显示的:存在一个最佳的温习时刻,把马上要掉进记忆黑洞的东西再捞上来,如此往 复。奇妙的地方在于,遗忘曲线会越来越平,也就是说下次温习的时刻会越推越远,等到超过你的生命线,那就是(对你而言的)永久记忆了。

而上面散布的那些复习点,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是所谓的“间隔效应 (Spacing Effect)”。

学 界的判定是,这个理论有趣而无用:怎么去度量和确定“将要遗忘的那一点”?就这样,好端端的一个结果就烂在学术圈里了。而这,又恰恰是Woziak的福 气:正所谓无知者无畏,赶的点好,用上了计算机这个工具,不然铁定又是一个断腕的壮士。他自创的记忆软件SuperMemo极有口碑,不信你去搜索一下。 相比之下,很多记忆软件走的是没有根基的旁门左道,让你感觉爽,其实没效果。

即便 有软件辅助,要紧的仍是如何把要记的内容交给电脑,然后老老实实遵守复习规则。怪人Woziak之所以怪,是因为他痴迷这套规则,以至于他要躲起来不受打 扰——他忙着呢,忙着记忆。理论上说,大脑容量足够大,装得下所有的知识,这正是Woziak的野心。

当然,记忆超强、旁征博引的不见得就聪明。事实上,胡乱吊书袋的人经常让我面对着他产生插满翅膀的 一团废气的幻觉。在某个博里我谈到在798听讲座的经历:

“…… 可巧我那个时间段正碰上一个评论家,不记得说什么,印象最深的是满世界地吊书袋。“这个某某在这里说”,“那个某某指出”。绝的是结尾:“我引一句X的话 来总结……”我以为完事了。这博导到底就是不一样:“但我再引一句Y的话来反驳X:……”靠,差点晕过去。甲之矛,乙之盾,就是没他什么事。”

记忆力超强的人不见得聪明,但聪明人应该懂得怎么去记忆。前提是第一要自律,第二要……还是自 律。否则就会像我一样,写到这就会问:同学们,我说到哪儿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