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缂丝的历史与现状

 苏迷 2012-10-20
           缂(Kè)丝(英译: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纺织英文辞典:K‘o-ssu,K‘o-ssy),又称作“刻丝”、“克丝”或“尅丝”,文异音同。旧时又“长刻丝”、“刻丝作”、“刻色”等。缂丝在海外也有其他名称“缀锦”、“缀织”、“织成锦”等。《玉篇》说:“缂,织纬也”。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缂丝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艺术织品”。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1973年,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中国的考古学家考证是公元7世纪的舞俑腰带,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我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缂丝工艺发展到唐朝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缂织技法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此外,也有掼、构和搭梭等缂织法。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谴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邻国日本看到百姓将缂丝做为自己本国最为贵重的面料用来制作腰带、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挲。
       北宋缂丝承袭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在北宋与南宋的更替之时,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的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靖康以后,京城迁都临安(现杭州),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
      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影响很大。又加之当时信奉佛教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对金色的喜崇使织物内加金的作法成为风尚,且金彩又多盛行于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制作。
       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但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此时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段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的控制着,缂丝成为皇权的象征。缂丝在清朝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并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解放后,在党的“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缂丝枯木逢春。1954年,“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成立, 1956年又在民间发展了一批缂丝人员,同时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徒,先后缂织了《玉兰黄鹂》、《牡丹双鸽》、《博古图》和《双鹅梅竹》(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等一批缂丝艺术品。20世纪60年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1962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艺人俞家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缂织时吸收了西洋画的特点,大量增加了色线,运用多种戗色技法,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日本商家大批量地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日本和尚高档礼服性袈裟),缂丝行业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工艺美术外贸出口任务猛增。和服、缂丝腰带由于受到日本客户的青睐,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各缂丝厂家纷纷添置缂机设备,人员达一万之众,缂机上万台,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缂丝生产空前发展,几乎形成“村村有工厂、家家有机台”的规模。
二、缂丝的现状
       自宋代以来,我国缂丝制品主要以缂丝书画为特色,现存的大量传统缂丝制品多是书画工艺品。在服饰品方面,解放前还被用以生产衣料、被面、折扇袋、名片袋等制品;而现在主要生产外销日本和服腰带。缂丝和服腰带成为目前缂丝服饰的主打产品,中国的缂丝行业几乎成了日本和服腰带的专业加工和生产基地。
       目前懂得缂丝技术的人不多,主要集中在苏州地区。由于缂丝的技术比较难,学习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学5—6年才能出师),而且现在能做好缂丝的人不多,想要学成这门技术很难,大部分在做了几年以后,没什么收获,制作出来的缂丝大多较差,卖不出价格。由于散户生产,得不到很好的管理与指导,无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工人技术水平,这使生产与市场销售出现了恶性循环,再加上长期从事这一特殊工作对视力和颈椎的伤害形成了一种职业病,不到50岁就难以继续从事此艺。此外,得不到政府的关注,(不象有的特殊工种可以得到特殊的补助与照顾)这也是不少人不愿继续从事缂丝工艺的原因之一,以至于缂丝这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珍贵工艺一度面临濒危。缂丝的生存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关注,目前缂丝工艺已经进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仅限于抢救和保护的层面,要想能推广发展生存下去,缂丝必须要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必须与日俱进,以一惯的工艺欣赏性转化成实用性,这才是缂丝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
三、对缂丝未来的见解及规划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达,人们的审美观,消费观随之更新,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借助服饰制品来迎合时尚,体现出自己的品味和个性。缂丝只要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体现时代风格,将传统与现代的特性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赋予缂丝新的生命力。
       在保留工艺品的基础上,产品的适用领域必须拓展,特别是装饰品与服装、如箱包、靠垫、桌旗、披肩、香袋、领带、名片袋等,是传承中国文化与工艺的需要,利于缂丝饰品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缂丝装饰品与服装产品的开发途径与内涵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开发产品和种类和用途,更重要的是由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有所创新:
   1、产品材料的开发。在材料方面可以根据产品的用途和档次进行选料。例如;运用传统中国画泼墨形式,打破缂丝制品的惯性,可用纯羊毛线为原料,使织造具有质感,富有新意。比如,彩色羊毛,彩色棉纤维的利用也在研究当中。其它,还有天丝等优质的纤维材料也可以作为缂丝的辅助材料。
   2、工艺技术的传承。可以将缂丝与刺绣两种艺术结合起来开发产品,同时缂丝的传统也应随着经验的交流与效果的不同需求,不断进行改进和开发,或对特殊印染后整理加工工艺进行改进等。
  3、图案题材的开发。缂丝的色彩图案既要保留传统风格,也应体现时尚性,与日俱进。可以利用各种设计手法,高新科技,以大自然的景物为素材,作为色彩图案设计的基础,在传承传统色彩图案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增添新领域的时尚感。设计的色彩图案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共性。抽象图案的融入即是一种创新。
       保护与传承传统缂丝工艺,尤其是在服装和装饰的方面进行开发是赋予古老工艺的生命力的必经之路。缂丝技艺的研发人员应积极探索缂丝饰品的开发,品牌的营造,市场开拓及正规的规模化管理加工体制,使缂丝精品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并走向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