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教学设计理论从ID1到ID2的发展

 梦中家园 2012-10-21
美国教学设计理论从ID1到ID2的发展
作者:高瑞利 文章来源:2003年第2期比较教育研究NO.2,200 点击数:436 更新时间:2011-3-29 15:41:40

 

[内容摘要]第二代教学设计的发展是人们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概述了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梅瑞尔(Merrill)在两篇文章中有关ID2的观点,分析、比较了这两代教学设计理论在内容上的差异,并探究了从ID1ID2发展中比较深层次的原因和动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ID1);第二代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论从ID1ID2的发展概述

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几个心理学家试图把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情境,以建立一座能够沟通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桥梁。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教育理论基础看,教学设计经历了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正在探索研究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程序又有五种观点:媒体观、初期的系统观、狭义的系统观、标准系统观和教学系统观。

虽然教学设计理论林林总总,但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梅瑞尔(Merrill)认为影响较大、运用广泛的教学设计理论大多都建立在加涅及其他所在的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同事的工作之上,这项工作就是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加涅的主要假设是[1]:一系列的有组织的学习事件是建立在先前的习得行为,有不同的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必须有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和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这就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为个体而设计;第二,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第三,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第四,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基础上。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是包括不同层级的。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是不同的。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基于其“学习层级说”,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不同学习结果或能力的产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加涅最初的工作(1965)是建立在当时的实验心理学的理论之上,包括对偶联合学习、系列学习、操作条件学习、概念学习和格式塔问题解决。到了80年代中期,他开始从认知心理学中汲取一些营养。例如,他将信息加工分析法引入到对累积前提条件的分析中,从而拓展了任务分析的方法。但与先前的理论相比在本质上没有改变。正如梅瑞尔在“第二代教学设计”(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ID2)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自己的成分显示理论直接建立在加涅的主要理论之上,只不过是从业绩的水平对内容进行分类,从而扩展了学习结果的分类以及对呈现类型更详细的分类。同时代的其它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理论诸如斯坎杜拉的结构学习论(Scandura, 1983;Stevens and Scandura, 1987)、兰达的算法/启发式(Landa 1983,1987)以及迈克和柯林斯等人提出的教学概念和原则则类似于加涅累积条件分析论扩展后的信息加工处理理论。探究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CollinsStevens)则类似于学习条件论和成分显示理论。这些理论相对独立地发展着,但产生了类似的结论。梅瑞尔把这些建立在加涅学习条件理论基础上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统称为“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简称ID1[2]梅瑞尔在他的文章“第二代教学设计”中列出了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九大缺陷:[3]

1ID1的内容分析缺乏整合性,无法理解复杂、动态的现象;

2ID1在知识习得上缺乏举措;

3ID1的课程组织策略极为有限;

4ID1的理论基本上是封闭的系统;

5ID1无法将教学开发的各个阶段整合起来;

6ID1所教授的是零散的碎片,而不是整合性的知识;

7ID1的教学通常是消极的,而非交互性的;

8ID1中的每个呈示都必须从微小的成分中建构起来;

9ID1是劳动密集型的。

在分析了这些局限的基础上,梅瑞尔首次提出了ID2教学设计的思想,他认为ID2将是:(1)有助于分析、描述和引导教学去教授一些整合的知识和技能;(2)有助于产生一些教育处方,利用这些处方我们可以选择交互教学策略,对教学交易进行选择和排序;(3)是一个开的系统,能够整合一些新的教和学的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在设计过程中;(4)能够整合教学开发的各个阶段。他设想的ID2的研究框架大致包含如下六部分内容:[4]

1、策略库:能够组织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并确定教学设计实施方法;

2、知识库:旨在根据教学决策提供有关领域的知识;

3、智能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是一系列用于信息获取和分析、策略分析、方法形成和构造的工具;

4、一些专家系统的集合体:其中每个专家系统都能为特定的教学设计决策提供相关的微型知识库;

5、教学交往库:用来传递教学,它具有把新方法整合到这个方法库中去的能力;

6、在线智能指导系统:可以根据与学生进行的原始对话,在传播过程中能动地制定或改变教学策略。

梅瑞尔认为ID2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和建构理论之上的,它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具有整合性的心理模型构成的。心理模型是指一套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在人脑中的内部表征,其组成成分是一些多重图式,主要被用于组织知识、促进回忆和加深学习。而另一方面,学习又导致了对心理模型的建构和加工。所以ID2是以知识为对象的而不是以学习为对象的设计。在几年的ID2研究中,梅瑞尔的教学交易理论被认为是ID2的主导性研究之一,同时还有他和赖格卢思的精细加工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巴纳斯(Bela H.Banathy)和赖格卢思为代表的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梅瑞尔最近又总结出了教学设计的五个最基本的原理。他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是那些以问题为中心的,并且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如下四个阶段:(1)激活以前的经验;(2)阐述技能;(3)运用技能;(4)整合这些技能或把它们运用到现实世界中去。如下图所示:[5]基于这些原理之上的高层次的五个教学设计原理应该是:

1、让学习者置身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中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当现存的知识被激活并且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给学习者示范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学生能够运用新知识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学生能把新知识整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时,学习是有效的。

  二、两代教学设计在理论上的区别

(1)教学设计的对象由教学系统内部要素转向整个教学系统。

ID1,教学设计的对象往往注重教学内部系统的要素比如目标、媒体、内容的设计等,只关注系统内部的协调,教学设计在一个闭合的系统中进行,并且各个阶段分散进行,知识呈零散状态且不易整合。在ID2,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更关注知识、技能整合的设计,教学设计系统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可以整合新知识还能将教学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整合,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整个教学系统而不是内部分散的要素。

(2)教学设计中心由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转向以“知识组织策略”为中心。

ID1中设计主要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怎样教来展开的,关心的是知识传授的策略和方式以及教学组织的设计,是以“如何教”为中心的,设计囿于教学经验水平,学习者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要素,往往处于客体地位。在ID2中设计主要围绕着学习经验水平设计,各种设计都考虑学习者如何学,学是怎么进行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什么”为焦点,强调内容组织策略的设计。

(3)教学设计从微观走向宏观,从教学系统设计走向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ISD)是系统方法在教学上的应用,其典型的模式以分析、设计、开发、评价、实施五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为特征。而在ID2中以巴纳斯和赖格卢思为代表的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则由四种系统水平组成:学习经验水平、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政府管理水平。教学系统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超越了以往教学设计只关心教学系统内部的协调、主张在闭合回路中优化系统运作的局限性,强调要根据上位系统的要求进行改造,跳出现有系统的边界来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它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开辟了应用一切学习资源实现教育社会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广阔途径。[6]

(4)教学设计从内容的分化到知识、技能的整合

无论是加涅的学习条件还是梅瑞尔的成分显示论,都对学习内容进行了细化分析,从知识单元进行设计,但在ID2,教学交易和精细加工理论以及最近提出的教学设计五原理却注重知识的整体设计和各种技能的整合,强调学习过程中“问题”和“环境”的设计。正如梅瑞尔从教学设计100多种模式中总结出的那样,第二代教学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要开发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要有知识整体的概念,要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的呈现是整体的而不是分化的。

三、教学设计理论

ID1ID2发展的动因。教学设计从ID1过渡到ID2,笔者认为有其深层的原因和驱动力,可从如下三方面来考虑:

(1)时代的需要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每一种教育理论的发展都和时代发展的脚步紧密相关,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同时也是“设计的时代”(age of design),这个时代是一个加速与动态变革的时代,它作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等产生了一些巨大的变革。赖格卢思对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教育体制的若干特征进行了比较:[7]

(见下表)。
 

 工业时代 信息时代
年级水平 持续进步
常模参照测验 个别化测验
面向群体接受内容 个人学习计划
对手型学习 合作型学习
课堂中心 学习中心
教师作为知识的分配者 教师作为辅导者或学习促进者
识记占据重要位置 思考、问题解决、技能及意义构建

  他从信息社会对新教育要求角度为教学设计构建了“2000习圈”(Learning Sphere 2000),其目的在于对不同的教育范式提供一种可能的直观图解,以帮助人们摆脱已有的教育思维定势,增强“系统化重建教育“的兴趣。在这个学习圈中,学习目标因学生经验水平而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小队,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提供学习资源和环境的学习中心等等。

(2)理论基础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般是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在系统论上,随着系统理论由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由清晰系统到混沌系统、由渐变到突变、由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的认识发展中,人们对教育系统的认识也由硬系统思维走向软系统思维。在传播理论上,传播论从比较封闭、严密的信传播过程发展到创新推广理论,强调信息在传播中的再创性和交互性。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分别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教学设计则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这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在教学理论上,教学设计由原来单纯采纳程序教学理论、目标分类理论到吸收各家之长;在学习理论上,建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观主义逐渐取代了客观实证主义。如果说ID1以硬系统思维为主导的,教学设计系统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之上,具有客观实证的特点,那么随着这些理论基础的发展,到了ID2,软系统思维日益受到关注,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属于软系统思维的典型代表,它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心理学依据,具有一定的主观主义色彩。

(3)技术的发展

9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更是为ID2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由于信息技术不同于媒体技术,它可以建构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机会,使学生成

为课程与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这些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技术条件,更开拓了设计领域和设计思路,因此在ID2中人们更关注以信息交互和资

源共享为重点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设计和新时期“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的时代已不同程序化的工业时代,随着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在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作为应用学科的教学设计,其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也必将发生变革。


  四、教学设计理论从ID1ID2给我们的启示:

 

1、教学设计的中心不能简单的以“教”或以“学”为中心,而要综合考虑教师“教”的传递策略的设计和学生“学”的资源库、知识库的设计。

2、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表现形式不能囿于简单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是非线性的和开放式的。

3、在研究方法上不仅要注重量的研究方法,还要采纳我们一直忽视的质的研究方法。

4、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应是环境的设计和开发,并注重学习问题的层级式设计。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4-10.

[2][3]M. DavidMerrill, Zhongmin Li&Mark K. Jones. Limitations of First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1).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30(1).7-11.

[4]David Merrill, Zhongmin Li &Mark K. Jones.Utah State University. 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2),Educa-

tional Technology, 1990.30(2).7-14.

[5]M. David Merril.Utah State University,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http://www.id2..

[6]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456-467.

[7]黄伟.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J].比较教育研究.2001.8.16-19.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Theory of Instrution Design: From ID1to ID2

Gao Ruili

Abstract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2) is a hottopic at present. The author summarizesMerrills ideas about ID2,

and analyses and compares ID1 and ID2 in the content , and then explores the reason and mot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ID1 to ID2.

Key Words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first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1);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2)

本文责编:郭元婕

5—

NO.2,2003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

General.No.153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总第1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