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当代医家论治中风特点 _531107的收集_我喜欢网当代著名医家对中风病独具特色的理论见解和治疗规律,今概要归纳如下:?
![]() 21.周筱斋(1899~)认为中风病应从瘀、热、痰等治疗。瘀热在上,闭阻清窍,当下其瘀热,法当通腑祛瘀,方用桃仁承气;痰火壅结阳明,内闭神机者,当泻其痰火,法当清化痰热,方用温胆汤。? 22.刘冠军(1930~)根据尤在泾的经验,归纳针灸处理中风的大法为:通关,开噤,豁痰,启闭,固脱,治后遗症。病在脏腑属闭证,应按通关,开噤,豁痰三法,必须按步骤进行,不可颠倒。属脱证,治以固护真气为主,当急灸百会以升清阳,关元助命门真阳,气海固真气,壮真元,达到扶阳救逆之效。再刺素j、内关提高血压, 人中通阳醒神。病在经络,应以循经取穴,局部配穴进行针灸。对中风发生的预防,介绍了运动经络和灸三里、绝骨两种方法。? 23.高濯风(1922~)认为中风一证,纵观文献,多是治重于防。言治者多,言防者略。岂不知,病发而治,难求完璧,能不落后遗症者几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中风先兆绝当重视。中风先兆,非中风可比。从宏观而言,今活血化瘀法,是治“未病”;从微观而言,亦是已病。? 24.郭维一(1930~)认为中风病在发病前是有一定预兆的,这与自然界“大风欲来,微风先到”之风性相似。中风先兆主要症候有头昏头胀,肢体麻木,头痛头闷,说话不利,耳鸣耳聋,神疲嗜睡。有的单独发生,有的二三种并发,主要病机是“痰瘀阻络(脑络)”预防用药有丹参、白芥子、水蛭、葛根等。? 25.张学文(1935~)认为“血瘀”乃为中风先兆症发生的关键环节,防治上则应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经过反复筛选,研制出以草决明、丹参、川芎、山楂等为主组成的“小中风片”,在防治方面,获得了满意效果。在脑出血急性期适当的使用活血化瘀药亦是十分必要的,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出血愈多,瘀血也越重。在后遗症的治疗方面,首先当以活血化瘀兼以益气、理气、通络。且常规配用乌梢、僵蚕、全蝎、水蛭等长期服用。临床每嘱患者在服药后,将所剩之药渣再加陈艾叶、花椒等热敷或沾药汁擦洗患侧,使药力直达病所。 26.丁甘仁(1865~1926年)这里借鉴职延广的研究结论,将丁氏治疗中风之经验归纳为中脏腑治疗五法和中经络治疗四法。九法当中包含了滋阴、熄风、开窍、涤痰、清神、潜阳、助阳、峻补元阳、祛风开痹、益气、通络、养血、活血、降逆等十几种具体治疗方法,其临床用药特点亦根据以上治法而选择。? 27.吴瑞甫(1871~1951)著《脑髓病论》、《删补中风论》等书,提倡中西医结合,讲求实效。认为中风为脑病,创血热生风之说,“夫中风,血病也。吐天士俞车扶辈用柔润熄风之法,最为有识。”“中风之人每多血热,头常痛,大便时常燥结,卫气热而中风以起,脑筋之血,受卫热煎熬,……则脉管不胜胀积而绽破矣,此中风之所自来者也”。吴氏汇通中西,提出了:“偏枯者,其源由血热者多,我国古圣名为中风,以热盛则生风也”“脑积血即我国所谓头风也。《嘉氏内科》云:“脑积血病状分三等……”。将中风一病与西医之脑脉闭塞,血涌入脑,而且细分脑外、脑里,并认为凡在大脑左前第三回处之脉管损破必令其言语不清,或有不能说出之音。血涌入前脑……。血涌入左中脑……。又乃血涌入后脑,或后中脑……。血涌入脑里各房(即脑室),则病状凶险,沉昏不醒,半体或周身抽筋,或半身麻痹,及两眼瞳仁不同,一大一小。”在治疗上主张清润疏风,兼化痰清热。用熊笏之汤加甘菊、生地之法。或先服竹沥汤及加味玉女煎,以治其热,则风自熄。另外,吴氏在中风先兆症和中风护理、主张静卧等方面论述,确有高见,验之临床,实为今人之所鉴。 28.孔伯华(1884~1955) 孔氏认为中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其发暴者称曰中风。中风必先有痼疾潜伏于脏腑,或肝动热生,或气火相郁,或积食化痰,或瘀塞经络,或气虚上浮,此等伏邪害伤空窍,一遇外邪,触而即发,险象迭出,甚至无可挽回者,职是故也。同时还认识到,至遗尿为肾绝,手撒遗失为脾绝,开口望天为心绝,眼合为肝绝。且少用生石膏伍麻黄同煎以解肌表,清腑热,生津液,宣湿邪。? 29.冉雪峰(1877~1963)认为中风自当以脑为主,而各项诱因为辅,其方剂治疗亦当以脑为主,而以各项诱因为副。倡用镇静、兴奋二法治疗中风。神经轻病或预防当用百合地黄汤;镇定神经当用《外台方》铁精散,或《局方》铁精散、金泊镇心丸和银液丹;醒脑开窍首推至宝、紫雪、碧血丹。且又提出兴奋八方:《外台》莨菪散,《永类钤方》木鳖散,《局方》伏虎丹,《圣惠方》蟾酥丸,《圣济方》天仙子丸,《药典》缬草根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丝养汤及乌头桂枝汤方。 30、任应秋(1914~1984)认为阴虚与阳虚实为中风两大关键,至于真中、类中的区分,这在辨证上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两证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正气太虚,转运之权无以自主,若猝为时令升降敛散之气所影响,便将不能适应,而引起中风的发作。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总须佐以活血。因为阳虚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不活血无以通经气。常用豨莶至阳汤治疗中风阳虚证,豨莶至阴汤治疗中风的阴虚证。? 31、张赞臣(1905~) 中风一证,无论真中、类中,临证主要分虚实两途。实者来势虽凶,若病者体质尚好,处理得当,犹可挽回;虚者往往卒倒之后,撒手遗尿,难以复生。实者治以平肝熄风,清痰热为主。虚者治宜先予益气和血,继用补益肝肾。 32、赵锡武(1902~1980)认为中风之基本病机是“病中于肝”,乃肝之功能失常。无须从真中、类中之分别,而中经络、中脏腑只是疾病的浅深而已。中腑是指中脑腑,中脏是指中心肾两脏。急性期提出三步的治疗方案和方药。第一步,昏迷期神志不清,病情危重,先予通关散少许吹于鼻中,继予以生姜汁,白矾灌之,灌后探吐。第二步,予再造丸,每日2次,1-2日用完,不宜多用。在此间脑溢血可用录验续命汤,脑血栓形成可用小续命汤。第三步,对于痰盛有热象者,予以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热盛于阳明,证见舌燥便干,宜予紫雪丹,亦可用三化汤,兼湿者予苏合香丸。在应用地黄饮子治疗瘖痱方面, 认为此方为治下之剂,是上病下治之法的运用。? 33、赵金铎(1916~)认为中风发病机理本虚标实,临证应当辨明“标本缓急,虚实闭脱”,闭证治标实为先,脱证固本虚为急。治则中西合参,缺血性脑病治以柔肝熄风,活血通络为要;出血性脑病,治以清肝利胆,凉血散血为先。且自拟柔肝熄风汤(枸杞子、菊花、夏枯草、桑寄生、白蒺藜、何首乌、当归、白芍、怀牛膝、元参、钩藤、地龙,珍珠母);活血通脉汤(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红花、柴胡、桔梗,枳壳、鸡血藤、台乌药);凉血清脑汤(生地、丹皮、白芍、羚羊角、蝉衣、僵蚕、桑叶、菊花、枳实、菖蒲、竹沥)三方。? 34、陆观虎(1893~1963)治偏瘫善用藤类药物,常汤、丸并用,以求速效。多用药物的花、叶、梗、皮、须络部位,常用药物有平肝祛痰类:云茯苓,半夏,丹皮、杭白芍、远志肉、石决明、杭甘菊、竹茹、钩藤、白僵蚕、石菖蒲,天竺黄。调理气血类:当归、大小蓟、路路通、佛手花、陈皮丝、代代花。疏经活络类:天仙藤、嫩桑枝、宣木瓜、海风藤、丝瓜络,忍冬藤、地龙等。 35、秦伯未(1901~1970)把中风分为外感、内伤二类,外邪所致名真中风,主张祛风涤邪,用小续命汤之类;内伤中风者为类中,宜活血安神,用家传方加减茯神汤(茯苓、当归、远志、麦冬、知母、羚羊角、犀角)。? 36、程门雪(1902~1972)认为中风是经络间病,外风中经络,是因虚而招风,其虚以气为主;内风亦扰经络,是因虚而风动,其虚以阴液肝肾为主。而内外风相引相煽致病为普遍。治偏瘫,益气通瘀活络,治内风开关、重镇、清滋、腻补,以次而治。且以辨证为纲,多种治法灵活运用。? 37、区显维认为脑出血,无论昏迷与否,只是闭窍程度的轻浅之别,均宜开窍,使闭窍者其窍早开,未闭者防患于未然。降底颅内压,应通腑泻下,清利小便,以达引邪外出,引血下行的目的。无法口服药物者,多采用直肠滴入的方法。对出血性中风来说,多有痰浊闭窍,涤痰是非常必须的,最好用鲜竹沥水。出血急性期切忌破血活血,当用和血之品,气脱宜养阴,早期勿扶正。 38、邓铁涛(1916~)认为中风病因病机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但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因。中脏分为阳闭证,阴闭证;中腑分为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虚;中经络分为风痰阻络,阴亏阳亢。临证多以此证型确立治疗法则和遣方用药。治疗昏迷阴闭证,用针刺十二井(刺出血)、人中、太冲、丰隆(均用泻法),并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内实热者急用承气汤加减,通下可以清上。阴闭证,用针刺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并用苏合香丸及熄风豁痰之剂。脱证:用艾灸关元、神阙( 隔盐灸、不拘壮数),并用参附汤。若属肾亏而虚阳浮越,足冷面赤者用地黄饮子(细心灌服或鼻饲),凡适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苏合香丸而病人无吞咽反射者,可用凉开水溶化,不停地点于舌上,可以见效。? 39、陆永昌认为先兆为中风之渐始,中风为先兆之归缩,因而“治”莫胜于“防”,非常重视中风先兆证的防治,拟治疗四法:镇肝潜阳,豁痰开窍,益气活血,育阴熄风法。急性期,应辨明中经络还是中脏腑,分清虚、实、闭、脱,一定要结合CT等现代检测手段,采用中西合参的办法,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尽快挽救生命。恢复期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合针灸、推拿等方法,配合中药服用,加强心理治疗和饮食调护等综合措施,使病人尽快康复。? 40、屠金城认为中风当以虚为本,痰瘀为标,风阳欲动为其征,痰阻络是关键。发作期:肝阳上亢,化风卒中,治以清心凉肝,开窍醒神,豁痰熄风,方用小续命汤加减。缓解期:痰瘀互结,血行不畅,治以清火化痰,活血通络。恢复期:病情稳定,应以益气通络为法。? 41、董建华(1918~)认为中风病位在脑,多本虚标实,辨证当别浅深,知顺逆,诊断须重舌、脉、症三者合参,治疗须分阶段:急性期治当以通为用,强调驱邪,但勿伤正,恢复期治当以补为通,或通补结合,扶正而祛邪。且治中风自拟十三法:疏表驱风,清肝泄热法;祛风行痹,和营养血法;豁痰熄风,清心开窍法;通腑化痰,清心凉肝法;涤痰开郁,熄风活络法;平肝潜阳,化痰活络法;活血通经,熄风化痰法;行气化湿,活血舒筋法;清暑化湿,通经活络法;健脾益气,化痰通络法;益气活血,通达经脉;滋阴养血,补肾平肝法。在用药方面,潜镇多用金石介壳类;痿废喜用虫类。? 近现代各医家的论治特点? 为了充分反映各医家论治中风之特点,《当代中医临证精华·中风专辑》和《近代中医名家论治中风病荟萃》两书收录100余家,较为详细的论述了每一位的中风病诊疗特色,总的来说具有如下特点:? (一)诊断明确,病因病机统一? 这一时期,诸医家基本统一了对中风病认识,无论是病名诊断,还是病因、病机,都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以卒然昏仆,不醒人事,伴口眼a斜,半身不遂, 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疾病,证属本虚标实,在标为风火相煽、痰瘀壅阻; 在本属肝肾不足,气血衰微。并与西医脑血管意外之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相似。 (二)重视疗效,关注两头? 所谓重视疗效、关注两头,就是强调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急救和康复,所有这些均以统一诊断下的疗效为最重要。所以重视了急性期属中脏腑的闭、脱证辨证和急救,如吴翰香提出证病同辨,昏迷注重镇戒香窜,将中风分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中医辨证施治。何炎燊提出急则迅折风火上腾,分闭脱二证,急则治标。谢昌仁提出中脏腑、辨闭脱,开窍以通腑为捷。以及曹永康、王季儒,陆芷青,马云翔等医家均强调了闭脱证辨证救治的重要性。朱良春、张学文、郭维一、高濯风等则强调了中风先兆证的防治以及康复起废的重要性,这些对降低发病率,减轻致残率,提高疗效,促进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治法多样,不离风火痰瘀虚? 中风病临床症见多端,然其病机不离风、火、痰、瘀、虚,所以诸多医家均根据临床,抓住病机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个体,不同病机侧重等阐发并创立了多种多样的治则治法,丰富了中风病的防治。如薛盟分四法,汪履秋六要,张琪七法,刘志明八法、王永炎两类八纲等对中风病治法进行了总结。另外还重视了瘀血与出血的辨证,如郑荪谋主张察血溢血瘀,马光辉提出止血宁血,蒋日兴提倡出血缺血兼顾,止血活血并施,钟一棠则凉血活血等,提出了早期活血、止血的独特见解。这些丰富了《血证论》瘀血理论和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适应范围。除活血以外,还重视了痰和腑实的治疗,主张化痰、通腑,以期万全。如仝示雨通调胃肠,王永炎通腑化痰,马云翔急通便等。正如李斯炽“无定型,有定法,法内有法,有定理,无定方,方外有方”可见中风治法治则之丰富多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