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徐达佐及江南名园耕渔轩

 苏迷 2012-10-22
        元末明初,太湖之滨的光福有座著名的园林——耕渔轩,它与无锡倪云林的清閟阁、昆山顾德辉的玉山佳处相鼎峙,并称“江南三大园林”。一时知名之士都往来其中,风流文采,腾耀江左。
    耕渔轩主人徐达佐(?-1395年)是一位文学家、藏书家,字良夫,亦作良甫,号耕渔子、松云道人,元末明初吴县光福人。徐氏先祖汴河(今河南开封)人,宋室南渡时定居光福,渐为当地大族。徐达佐幼年丧父母,16岁始习科举业,曾从鄱阳邵宏学《易经》,又受书于天台董仁仲,“得精理义,不务文辞”。元末避乱,回到家乡,遁迹邓尉山,构园娱乐;将自家田园分给族人,躬行孝悌;在家中开办私塾,聘请教师教习族中子弟,“岁祭宴享,会族众于家,讲论诗书礼乐,升降揖让之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乡人施仁任建宁府太守,延请他任府学训导,并派众诸生到邓尉山里恳请其出山。情面难却,建宁又是朱熹故里,徐达佐于是前往,留教二年,教诸生如教其族人。后因得疾卒于学舍,著名文人俞贞木撰写《建宁府儒学训导徐良夫墓志铭》。
  徐达佐学问优长,曾有“江东儒者,以良辅称首”之誉(徐有贞语)。他精研春秋诸子百家,因颜子、曾子、思子、孟子遗书真伪不齐,而辑其言行散见群书者,每子皆分内外篇,辑成《传道四子书》。明朝洪武初,他以文学典校事,与徐大章、杨廉夫、倪元镇、高士敏诸人相唱和,颉颃上下。仇机有诗赞道:“白日带经陇上鉏,夜间放棹泽中渔。有米即周邻舍急,得鱼远寄故人书。山川雨露桑麻地,风月图书水竹居。出处不惭徐孺子,文章能敌马相如。”对徐良夫的为人品德、文章才华曾予以很高评价。董文骥曾说:“(杨)铁崖诸人立言,(姚)广孝之立功,不如(徐)良夫之立德。”  

  耕渔轩位于光福古镇西市梢头的西崦湖旁,建于元末至正(1341-1368年)年间,三面临湖,背倚凤鸣岗,面对虎山桥,左有马驾山,右为龟峰山,邓尉之峰峙其上,具区之流汇于下,湖光山色,皆在襟袖之间。扶疏之林,环抱屋舍;倩葱花木,映带前后;河港村落,棋布田野;龟山宝塔耸立,古镇民居鳞次。松筠橘柚之植,青青郁郁,列圩珣珽。春秋景色更佳,初春之时,万树梅花,芬芳烂漫;初秋之际,桂花绽放,馨香四溢,娱目而使人心旷神怡。轩内主要建筑有“遂幽轩”等,悠游其间,真有逸尘埃而凌云霄,出阴泜而熙青阳,别有一番天地之感慨。  

  徐达佐有较高的学问与人品,因此引来了当时众多达官名士、骚人墨客,“值时多故,四方名士多归之”,“所交皆海内名士”。高巽志、杨基、唐肃、包大同分别为该园作有《耕渔轩记》、《耕渔轩说》、《耕渔轩铭》,对徐达佐品德、学识、园林优美的环境作了详尽的描述。周砥、王行、释道衍(姚广孝)、高启、徐贲、仇机、张绅、陈寅、王隅等彼时名士都曾应邀到耕渔轩做客游览,并都有诗文题记歌咏。元末诗人隆山《耕渔轩诗》云:“邓尉山中春雨余,徐公开轩方读书。力田归来饱炊黍,持钓相羊多得鱼。沧浪水清白石烂,歌濯缨兮夜何旦。谓我栖栖泽畔行,空役长吟岁将宴。”明初大诗人高启有诗云:“朝闻孺子歌,暮听梁甫吟。岂无沧洲怀,亦有畎亩心。昔贤在泥蟠,终当起为霖。钓获溪上璜,锄挥瓦中金。茲世方丧乱,伊人渺难寻。既-波阔,复阻云谷深。差我岂期偶,聊将学潜沈。惟子是同袍,相期清渭阴。”王烟《题耕渔轩诗》云:“太湖湖上结茅庐,昼日耕渔乐有馀。钓罢一蓑春雨足,来归南渚带经鉏。”又西涧翁诗云:“浒溪溪上敝庐存,随分耕渔乐此身。千古清风仰高节,南州孺子彼何人。”徐达佐曾将这些名人题咏辑成《金兰集》3卷,王行、姚广孝亲自作序。  

  当时的一些著名画家也纷纷为该园作画、赋诗,-润《耕渔轩图》,并题诗云:“寂寂溪山面碧湖,轻舟烟雨钓菰蒲。晚耕岩下看云起,夕偃林间到日晡。汉书自可挂牛角,阮杖何妨挑酒壶。红稻西风鱠鲈美,依依蓐酒待樵苏。”大画家倪云林曾绘《耕渔轩图》,倪是徐达佐的好友,也是耕渔轩的常客,作诗近10首之多,其《饮耕渔轩》诗云:“酒渴茶瓯沁露凉,石床云卧冷侵裳。团团碧树悬金粟,月午风清梦寐香。”《晚步良夫南园》:“晚步南园秋满林,苍茫斜日一登临。清池风度摇山影,阴砌蛩悲和客吟。窗下玉琴桐露湿,竹涧幽径野泉侵。云楼不作人间梦,白鹤眠松万里心。”《七日访徐良夫至七宝泉,暮舟还耕渔轩》诗云: “不访城西十月山,桂花风气碧岩间。扁舟夜过溪东宿,七宝泉头日暮还。桂树窗间卧看云,我吹花落紫纶巾。偶来山廨饵苍术,又向红波采白苹。”《中秋月明胜常,良夫与景和携酒耕渔轩,酣饮二更乃就寝,翌日夜阴云半天,月色隐见,因赋》云:“八月山居秋寥廓,西风逗冷侵疏箔。鸟衔青影暮飞还,细雨空庭桂花落。”徐达佐后裔徐邦鼎将有关耕渔轩的诗歌、书画,辑成《耕渔轩倡酬名迹》,文徵明为之作序。  

  一代名园耕渔轩,大约存在了上百年历史。后人曾在此园基上先后构筑过先春堂、邓尉山庄、见南山斋等园林;清末,吴门名绅冯桂芬就其址筑园,仍沿用“耕渔轩”之名,足以看出该园林对后代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