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刚狂砸"赝品"被指误砸珍贵文物 到底该不该砸

 都市生活台 2012-10-22

北京某电视台的《天下收藏》中,王刚有一把紫金锤,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在双方签署完毕协议后,他会挥起紫金锤将“赝品”砸碎。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报料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王刚砸“赝品”。

争议

是赝品还是真品?该不该砸?

正方

观点一:旨在提醒藏家懂得正确收藏

其实英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一个鉴宝节目,也砸赝品。这个我们并不是要模仿他们的,王刚之所以做出这个行动,是为了告诉别人,这个仿品背后是一个骗人的行为,我们要“砸”的就是这样一种行为,要起到警醒警示作用,让藏家懂得正确收藏,不要自己“蒙”自己,沾沾自喜地收藏着一件假东西。

有人看展览时可能会说:“哇!这么漂亮的仿品也被砸掉了,很可惜。” 但是我们要知道,目前国内的高仿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因为回报率很高。假设一件真品价值100万元人民币,那么15万到20万元的高仿瓷器,就有机会以假乱真地冲到80万至100万元。这种巨大的利益诱惑导致高仿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七八年前市场上还看不到仿清代官窑、哥窑、汝窑的高仿品,后来据说一位工匠在地摊上买到了一本讲清代釉料配方的书,通过一步步摸索,也配出了当年的釉料,现在这几种高仿品跟真品也极近似了。

王刚是不可能把所有的赝品都砸掉的,“砸”的行为只是一个信息,一种表态。我们也清楚知道,这个行为很难得到所有人一致的赞同,肯定会有反对意见。但我们的宗旨不是砸这个仿品,我们看重的是这个行动背后的意义。所以虽然一直有人劝我们不要这样做,认为这样做太“出格”,我们还是坚持住了。而且目前支持的人比反对的人数量要多得多。最初文博系统的工作者只有50%是支持的,认为仿品欺骗群众欺骗藏家,砸的行为还是能起到警戒作用的;而50%的人并不太支持,但通过我们对这个“砸”的去伪存真理念的宣传,现在支持的人应该说占到了70%至80%,只有20%至30%的人持不同意见了。现场的观众和收藏家则基本都很支持这个行为。你也看到了,每一次临揭鉴定报告之前,王刚都会说,你可以退,可以不拿这个奖牌,同时避免被砸的可能性,但绝大部分的持宝人都很坚定地要求去伪存真,坚定表示不退出,要是假的就砸了。当然,五六年前也有个别后悔的,一些藏宝人花了很多钱买下的瓷器,拿到这里来,本身信心很足,觉得必真无疑,结果一锤砸了,过后就很心疼,认为自己应该退。不过,他们本身来了之后都签过合约的,其上写明了要相信专家的鉴定,所以后悔了也没办法。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对这个节目的游戏规则已经很清楚了,这种事后后悔的情况几乎没再出现过。事实上,现在这个节目广受全世界华人的欢迎,每个月收到好几百甚至好几千封信,希望参加海选,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华人都很关注,因为这个节目除了娱乐性,知识性也很强,是有一定学术含量的。

总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面面俱到、十足完美的。得和失,我们就是希望观众自己去衡量——这个东西被砸掉了,你失去了,才会更懂得以后要怎样去挑选值得收藏的真品。(《天下收藏》鉴赏专家、著名陶瓷鉴赏家翟健民)

观点二:无疑提升了百姓的收藏意识

关于王刚砸瓷这一举动,我觉得没必要过度去关注它。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做法的初衷未必是坏的。王刚自己也说了,他们是为了提高普罗大众对文物真伪的认识,提高大家的收藏意识。我觉得这个节目做了这些年,对老百姓收藏意识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现在很多人都会拿出一件老旧的东西去找人鉴定,去辨别真假。当然,这种砸瓷的节目方式,没必要去宣扬,也没必要去反对,存在就是一个历史过程、一种社会现象,如此而已。(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姚青芳)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