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秀宁:国考热背后是求稳的一代

 一路心行 2012-10-22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开始,具体招录职位于日前正式公布。国民热衷公务员考试,虽不排除服务国家、施展抱负的情愫,但多数考生最主要看重的,则仍是公务员职位“清闲”、“高薪”、“保障好”等优渥的职业特质,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少欲说又止的收入与福利。


  若干年之后,当我们的这一代人回眸今天的自己,不知道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是对青春与激情的渐行渐远而感到无限遗憾,还是早已彻底习惯这样的情形,觉得稳定的生活才是真正价值所在。到底如何,恐怕只能交给时间去回答。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已经迈入这个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开始进入社会的核心生产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削弱了过去由年龄带来的资历优势,新人反而因为能够更好地掌握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而增加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话语权。不过,互联网上强大的议程设定能力,却并不能动摇冷冰冰的现实。相反,那些在网络上秀着吐槽技巧的人群,也许会是某写字楼格子间里的勤奋员工。他们很可能因为身背房贷而不敢跳槽,也因为羡慕公务员的福利而在积极备考:对于追求过上一种稳定安逸生活的现象,似乎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过早地出现了。


  从原因来看,造成这样的状况应该和我们的父母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父母们无从选择地经历了改革开放,迎接着市场的到来,有人为此下岗,也有人从中获利颇丰。总体上,一大批父母在经济上真正地成长了起来,这使得他们既有能力改变上一代的生活状况,也有能力干涉下一代的人生道路。这一点,在我生长的江浙尤为明显,那些诞生于城市殷实家庭的孩子,常常会被掌握家庭财政大权的母亲影响自己的一切选择:从大学、专业的挑选,到工作、男(女)友的取舍,再到未来人生规划的全部,父母既有欲望同时也有能力去为自己的子女安排好“生活的一切”。然而吊诡的是,现在父母在他们的青春年代,却是充满着理想与激情的。但如今,为人父母的他们却开始阻止我们投奔自己的理想,释放自己的激情,而是鼓励我们进入体制内,同时帮助我们早日买房,过上一种稳定的安逸生活。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尽管父母并不一定后悔自己当年有过的激情与冲动,但他们所经历的动荡与阵痛,使得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远离充满激情的生活——因为那很可能同时意味着生活的主题是动荡。一个时代的经历塑造一个时代的父母,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从稳固的“单位人”走向流动的“市场人”之后,依旧保持强大的政府系统被认为既能享受市场带来的丰厚利润,又能持有稳定安逸生活,这一点很自然地被父辈们看到,并且被他们所极力推崇和认同。


  当然,追求稳定的生活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是除了上一辈的深度影响之外,为什么今天的80后男男女女纷纷试图进入安逸生活的围城,而不愿意在自由的城外闯荡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一位朋友,她的回答是“在社会激烈竞争的洪流中,我们太容易被生活冲得七零八落”.的确,成长于市场开放时代的我们,在早早地远离了物质匮乏的情景之后,却在步入社会时发现,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令人窒息。在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中,赚钱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大学读得是否值得,一个人是否真正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这种观念的指引和操控下,个体必须要依靠进入一个体制,或者坐拥一套房子,来获取来自社会足够的肯定,从而建立充分的安全感。


  可以说,原本年轻人的安全感应该来自于一个可以闯荡的社会空间,来自于挑战生活所能够博取的愉悦。尽管可能会遭遇失败,但青春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年轻构成了我们追逐理想、引发冲动的前提。但现在,年轻的女人们需要坐在宝马里才能得到相对更大的安全感,尽管她可能是在哭泣;年轻的男人们则依靠房子、车子来获得异性的青睐,从而实现社会层面的自我认同。潜力股被看做是虚幻的,声言自己的理想则被认为是不够成熟。年轻男人和年轻女人的安全感,不再交给抽象的理想、激情与未来,而是托付给了金钱、物质和现实。


  在今天的社会,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的讨论结果,基本被定格在几个关键要素:公务员、房子、车子……获得体制的庇护,争取在仕途上步步高升——即使不能高升,优裕的福利待遇也足以保障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乃至人际关系的运作处理;至少拥有一套房子,以及一部车子,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


  理性地看,这样的要求没有任何问题,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应该都在追求这样的生活。只是,所有的“好生活”同时也在把我们圈在一个稳定的堡垒中,使得我们日渐丧失了对少时理想的追逐欲望,对青春激情的爆发冲动。我们变得畏畏缩缩,变得不敢尝试,缺乏冒险精神。与此同时,泛滥的城市文艺小调弥补了新中产者们失望的内心,也制造了一种生活可以在安稳的图景下花下美丽色彩的幻境。这使得我很容易想起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的:“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


  的确,如果“稳定”的价值被一直置于整个社会的最高哲学,那么未来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或许连内心追求激情的冲动都不再有,而是把求稳看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真要如此的是,那么题目就不应该是“求稳的一代”,而要改成“求稳的一代又一代”.这样的情况会出现么?但愿不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