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雪中裸跑说起 哪种教育方式最让你hold不住/图

 都市生活台 2012-10-23

中国父亲暴雪中训练4岁儿子裸跑

2012年除夕清晨,一名来自南京市、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4岁幼童,以他自己的独特裸跑方式在美国纽约-13℃的暴雪中迎接2012农历新年。2012年2月,这段视频被孩子的家人放到网上,4岁“裸跑弟”迅速引来了网民关注爆红网络,短短几天点击率高达26万多。对这种极限教育方式,网民也是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据悉,曾是教师出身的父亲何先生为儿子亲手制定了一系列“凶狠”的教育计划,让他健康长大。用他的话说:前有“狼爸”、“虎妈”,自己则要当个“鹰爸”,并且跟记者解释何谓鹰式教育: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往谷底坠下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

鹰爸”教育:挑战溺爱传统?还是过犹不及?

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对“鹰爸”的教育方式,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为此,我们选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希望这种交锋和碰撞,能够带来更多思考和启示,促进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真正转变。

“裸跑弟”挑战溺爱传统

近日,网上一段“裸跑弟”的视频,引发了网友关注:除夕清晨,一名来自南京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四岁男童,在纽约-13℃的暴雪中裸跑。网民对此教育方式褒贬不一。对此,孩子的父亲何先生表示儿子是早产儿,曾被告知未来可能脑瘫痴呆,遂制定残酷的“鹰爸”式训练计划让其健康长大。

寒冬里,让孩子在-13℃的暴雪中裸跑,让很多中国家长不能接受,有人说这样的“鹰式教育”是非人性的教育,是对孩子的虐待与摧残,并与前不久的“虎妈教育”、“狼爸教育”混为一谈,使其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其实,虽然从形式上,“鹰爸教育”与“虎狼教育”有几分相似,然而从本质上讲,“鹰爸教育”与“虎狼教育”不可同日而语,“虎狼教育”的定位在孩子上名校,取得高分,方法是严格要求,压抑孩子的个性,以绝对的家长权威取得孩子的屈服与顺从。但是,“鹰爸教育”是基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进行超体能锻炼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指向是孩子人性的正常发展。

暴雪中裸跑,对孩子的体能是一种强烈挑战,也是训练孩子适应大自然能力,锤炼孩子坚强意志的重要方式。其实,对这位四岁的孩子而言,暴雪中裸跑并非一次尝试,而是长期体能训练的一部分。从报道中可以看出,“鹰爸”对孩子实施的是一系列训练计划,训练过程总体来说是循序渐进,逐步加强的。孩子之所以能在-13℃的雪地里裸跑,不过是体能与素质训练的成果。

事实上,在西方家庭,对孩子实施这样的教育行为并不罕见。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已经是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他认为无论夏天或冬天都要用冷水甚至冰水给孩子洗澡,以期让孩子的体质变得越来越强壮。苏霍姆林斯基则坚持,夏天以及春秋两季较暖和的月份里让孩子们完全在室外睡觉。这些看似对孩子的苛刻要求,却正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培养孩子健康体魄的科学方式。

中国家长向来以“爱护”孩子而出名,对孩子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孰不知这样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溺爱。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了风雨,唯有在大自然的磨砺中才能变得坚强与伟岸。孩子亦如此,家长只有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适应,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个性以及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

“鹰爸教育”本质上亦是一种人性教育,更是一种爱心教育,这是一种超越溺爱的大爱。在中国家长普遍溺爱成风,中国孩子体质日益下降的今天,这样的“鹰式教育”尤为重要,值得从中借鉴与学习。(梁好)

“鹰爸”教育过犹不及

飘着雪花的天空,大雪覆盖的街道,几乎全裸的、瑟瑟发抖的孩子,带着哭腔的“爸爸抱抱”——这些元素勾勒出“鹰爸”育儿的经典画面。在国内多个网站,这个训练孩子深冬裸跑的另类育儿视频正被网友围观与热议。即便画面背后还有更充分、更具说理性的解释,仅就这种行为本身而言,还是带着某种施虐的意味。

“鹰爸”反对娇宠育儿的“熊式”教育,推崇“几乎残酷的鹰式教育”。除却训练孩子在零下13度的深冬裸跑,他的育儿经里还有其他极限训练,比如“连续14天、每天10公里的拉练”、比如“让孩子爬进轮胎,再从六层楼高的山坡滚到谷底”。虽然“鹰爸”强调这些训练都有“绝对安全”的前提,以及智商、体能双丰收的结果,但将这些与四岁孩童联系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在《新快报》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近七成的网友不认同这种极端教育方式,只有不到一成人予以支持。大多数评论者的态度可以这样概括——接受“鹰爸”作为教育的个案出现,但认为其不具普适意义。

任何教育都应遵循一种适度原则,即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要素都应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符合成长规律的状态,并以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旨归形成最优方案。即便“适度”并不意味着能找到一个“施朱则太赤,著粉则太白”的黄金平衡点,不同的人对“适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一个合理的区间肯定是存在的。公众的上述投票和评论在某种意义上就勾画出了这个区间的边界。再强调孩子的情况多么千差万别,也并不意味着“好”与“坏”、“过”与“不及”、“积极”与“消极”的标准是完全相对的,否则所谓教育心理、教育规律从何谈起?

对四岁孩子的教育训练应该与其体能、智力、理解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相符合,并遵循其自身的个性和兴趣因势利导,这就是“适度”。打破了这个原则的极端路径都蕴藏着很大的危险,因为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短期内无法评估,也没有规律可循。从这个角度讲,揠苗助长的“鹰式”和过分娇宠呵护的“熊式”并无区别。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适度谦抑个人意志和个人理想对孩子的影响,以便与孩子的选择和兴趣形成合理博弈,而不是将孩子完全变成自身教育理念的实验品。

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在与“虎妈”蔡美儿的辩论中曾说,“人平均有1/4的时间处于孩提时代,这个时间很长。在这18年当中,尽量让他们感到幸福,这很重要。”这种“幸福感”肯定要由成年后的孩子自己评估,现在就总结这种教育的红利更像是家长自说自话,而且明显为时尚早。(刘文嘉)

123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