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历史地名(1)

 黑老赵 2012-10-23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4-21
 山 西 省
    古为冀州之域,虞置并州,夏仍为冀州,周为并州。周成王封叔虞为唐,后改为晋国。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秦置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等郡。汉元封中年置并州,统领太原、上党、雁门、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时,河东郡属司隶,代郡属幽州。建安十八年(213)并州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晋因之,永嘉后陷。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属并州。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东雍、朔、肆、汾五州。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改司州为恒州,另置朔、晋、显、蔚、建五州。唐贞观初年置河东道。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刘崇据太原,是为北汉。辖并、汾、辽、沁、石、忻、代、岚、宪、隆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仍为河东路。辽重熙十三年(1044)建为西京道。金为河东、西京两路,天会六年(1128)又分河东路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属中书省,辖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州五府,辽、沁、泽三州。其时,山西等处按察司分设冀宁、冀南、冀北、河东四道,兼察诸府、州,是为省设道之始。清为山西省,领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十州,归化城、宁远 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厅,以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归绥道兼察之。民国元年(1912)原归绥道所属地区脱离山西建为绥远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民国三年(1914)五月分设冀宁道、雁门道、河东道,十九年(1930)废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为依托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在我省境内设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等行署,领导人民坚持对敌斗争。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建立。现辖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四市,晋中、吕梁、忻县、雁北、晋东南、临汾、运城七个行政公署及所属104县(市)。
    并州 (1)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晋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按,晋,西周侯国,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三晋 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山西 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河汾 隋代王通(即文中子)设教于河汾之间,受业者达千余人,人才盛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薛收等人皆出其门,时称“河汾门下”,故后世文人以“河汾”泛指晋南。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晋阳。汉高祖六年(前201)改为韩国,十一年(前196)改为代国,文帝二年(前178)改为太原国,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国,仍称太原郡。郡辖二十一县,即:晋阳、??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篪、阳邑、广武。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唐改为太原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