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历史地名(2)

 黑老赵 2012-10-23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4-22
    河东郡 秦置,治所在安邑(故治在今夏县北)。汉时辖二十四县,即: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C泽、端氏、临汾、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滠、骐。西燕时移治蒲坂,隋开皇初废郡,后复置,唐废。
    太原府 唐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治所在晋阳,天宝元年(742)改称北京,后多次易名。宋嘉祜四年(1059)于并州复置太原府。金、元时停用,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仍称太原府,治所在阳曲县,即今太原市。明、清皆为山西省会。清时太原府领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交城县、文水县、岢岚州、岚县、兴县。辛亥革命后废。
    河东道 (1)唐贞观初置,在黄河之东故名,治所在河中府。辖并、潞、泽、绛、晋、蒲、汾、慈、隰、石、沁、箕、岚、忻、代、朔、蔚(今河北省蔚县)、云等州,即今山西全境和河北的一角。宋初仍称河东道,至道三年(997)废道,改为河东路。(2)明山西等处按察司置,兼察平阳府。清称分守河东道,初驻蒲州,嘉庆十二年移驻安邑县运城,辖平阳府、蒲州府。(3)民国三年(1914)五月置,辖三十五县,即:安邑、解县、夏县、平陆、芮城、永济、临晋、虞乡、猗氏、万泉、荣河、绛县、新绛、稷山、河津、闻喜、垣曲、临汾、洪洞、襄陵、汾城、曲沃、安泽、浮山、翼城、乡宁、吉县、霍县、赵城、灵石、汾西、隰县、蒲县、大宁、永和。民国十九年废道。 (4)日寇统治山西期间于1939年4月置,治所在运城,辖二十县:安邑、永济、闻喜、襄陵、荣河、河津、临晋、新绛、曲沃、汾城、翼城、猗氏、夏县、稷山、解县、虞乡、万泉、绛县、平陆、芮城。
    河东路 宋至道三年(997)改河东道为河东路,治所在并州。领并、代、忻、汾、辽、泽、潞、晋、绛.慈、隰、石、岚、宪、丰、麟、府等十七州和平定、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威胜等六军以及永利监、大通监。即今山西全境和陕西、内蒙的一部分。金天会六年(1128)分为南北两路。河东南路治平阳府,领平阳府,隰州、吉州、河中府、绛州、解州、泽州、潞州、辽州、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县)、盂州(今河南省盂县)及所属县。河东北路治太原府。领太原府、晋州、忻州、平定州、汾州、石州、葭州(今陕西省葭县)、代州、?TT州、宁化州、岚州、岢岚州、保德州、管州及所属县。
    河东山西道 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直隶中书省,治所在大同路。辖大同路、冀宁路、晋宁路,即今山西全境。
    平阳路 元初改河东南路为平阳路,治所在临汾。领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汾西县、岳阳县、河中府 (河东县、万泉县、猗氏县、荣河县、临晋县、河津县)、绛州(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潞州(上党县、壶关县、长子县、潞城县、屯留县、襄垣县、黎城县)、泽州(晋城县、高平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解州(解县、安邑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霍州(霍邑县、赵城县、灵石县)、隰州(隰川县、大宁县、石楼县、永和县、蒲县)、沁州(铜?L县、沁源县、武乡县)、辽州(辽山县、榆社县、和顺县)、吉州(乡宁县)。元大德九年(1305)以地震改名晋宁路。
    太原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治阳曲县,领阳曲县、文水县、平晋县、祁县、榆次县、太谷县、清源县、寿阳县、交城县、徐沟县、汾州、石州、忻州、平定州、临州、崞州、管州、代州、台州、兴州、坚州、岚州、盂州。大德九年(1305)改为冀宁路。
    河东 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山右 明代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称山西为山右、山东为山左。谢肇?J《五杂俎》卷四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即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