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周时期的山西

 黑老赵 2012-10-23
 
来源: 录入时间:2007-07-11

继原始社会之后,人类的历史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这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时代,史称“三代”。接着的“春秋”开始了奴隶社会的瓦解。在这个时期里,山西基本上处于中心地位。

【发祥于山西的夏】

夏族,发祥于山西的西南部。传说大禹的时候,势力发展到豫西,曾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启建夏后,由于遭到东方夷族的反对,便迁都到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启死后,儿子太康继位。太康荒淫,不理民事,经常带着家属到洛水北岸打猎,好几个月都不回来,夷族的首领后羿利用了夏族对太康的怨恨,乘机夺取了安邑,当上国君。后羿也是个只管田猎游乐,不修民事的统治者,他的亲信寒促阳奉阴违,收买后羿家奴,杀死了后羿,纂夺了政权,占有了后羿的家属和财产,并追杀了夏王的继承人相。直到相的儿子少康,才依靠有虞族的帮助,攻灭寒促,把夏都重又迁到阳翟。

夏族兴起于晋西南,建国后又一度建都于此,故晋西南素有“夏墟”之称。解放后,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地域里发现了五六十处夏时文化遗址。发掘内容相当丰富,除常见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外,还有用复合范铸造的青铜器和精心彩绘的成套漆木用具。大的墓葬,有礼器、文字和从葬坑,充分反映了夏代生产力高度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商在山西的活动与方国】

商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商朝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它的统治中心在河南,但商朝的先世,却一度活动在山西。《史记》说,商的始祖契到灭夏的汤共传14代,先后迁都8次。契的儿子昭明第二次迁都时就迁在砥石,砥石在今平陆县东。   

盘庚迁殷以后,山西西南的一些地方,处在商王朝的“帮畿千里”之内,山西的中部和北部则分散着一些臣服于商朝的方国和部落。   

对商朝在西北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止伯封地,就在吕梁地区的石楼县境。土方在今大同和忻州地区北部,辔方在今吕梁地区和晋中地区北部,唐在翼城,虞在平陆,基方在隰县,亘方在垣曲等。另外,还有一些更小的戎族部落,夹杂在大小方国之间。   

殷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山西境内也有不少发现。夏县东下冯和垣曲古城南关的商城遗址,反映了商族在晋南的早期活动。吕梁山以北地区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建筑遗址、青铜器、讣骨、殉葬墓等,表现着明显的地方物色。有的青铜器上一律铸着“囚”字,“囚”是“鬲”字的象形,这是族徽的标志。根据地域和甲骨文的有关记载分析,他们可能是夏商时期“有鬲氏”的遗存。在保德、石楼、永和等地发现的盔、刀、剑、匕等青铜器,具有殷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共同因素。据考证,他们可能是“土方”等部落方国的遗存。这些遗存,反映了当时住在山西北部的方国、部落、与殷商时叛时服的关系。

【西周时期的唐国】

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广封诸侯,晋国就是武王的儿子成王封给他弟弟叔虞的一个侯国。初因封在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故又称唐叔虞。司马迁《史记》里“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讲的就是叔虞封唐的故事。唐国地处黄河之东,地盘不大,以都城翼为中心,仅占有曲沃、绛邑一带地区,方圆不过百里。唐叔虞到唐国后,尊重当地的制度和习俗,鼓励民众兴办水利,发展生产,安定了统治。周围许多戎狄部落多来归附。周公旦曾作《嘉禾》诗,赞扬他治国有方。唐叔虞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自己做了第一代晋侯。

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