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红木曲胡头
“曲胡”是河南曲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因它的广泛流行,民间曾有不同的叫法,如:“曲子弦”、“头把弦”、“坠胡”、“大弦”等名称。20世纪70年代初,定名为“曲胡”。曲胡,琴杆长、音箱较大,音乐近于人声,模仿力很强。演奏时用各种形式的揉、打、滑巧妙配合,形成了曲胡的独特风格。多年来,它广泛流传于豫、冀、鲁、晋、陕、皖、新疆、台湾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逐渐已成为一件能很好诠释风格各异乐曲的民族独奏乐器,深受海内外广大群众的喜爱。 它的主要构造:琴筒是曲胡的关键部位,它决定音质的优劣和音量的大小。琴筒又包括筒体琴皮底托和音窗等部件。



筒体一般以坚细的紫檀木 乌木 红木或铜板制成为佳。其主要形状为八角形圆形其规格大致分为五种。〈1〉八角形,长约14厘米,直径约8厘米,蒙以蛇皮〈用于河南曲剧的伴奏,称之曲胡〉。〈2〉圆形铜质,长约8厘米,直径11厘米,蒙以蛇皮〈用于山东吕剧的伴奏,也称坠琴〉〈3〉椭圆形,左右直径约15.5厘米,上下直径约17.5厘米,长7厘米,琴筒前面口径均蒙以2---3毫米的泡桐木版,背面中间有一椭圆孔为音窗,〈用于河南坠子的伴奏,也叫坠胡〉。(4)八角形,长约11厘米直径约9----9.5厘米,蒙以蛇皮,,用于独奏,也称坠胡〉。〈5〉圆形铜质,长和直径均为10厘米(70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功的三根弦双弓毛坠胡,用于独奏)。
琴皮是曲胡发音共鸣的重要部位和振源。〈1〉蛇皮要鳞大〈脊部以六个半鳞着为上乘〉 线白板脆以纯黑色为佳,蛇皮鳞尖向下,脊部位于筒口中央。〈2〉蟒皮以厚薄适中,密度均匀,鳞纹方正整齐,皮面光滑右润为佳。总之,无论是蛇皮还是蟒皮,蒙皮的松紧要适宜。如果太紧发音干瘪僵硬又沙哑,甚至尖锐刺耳无美感。太松,则发音松散不集中,声音憨闷迟钝无力度、无亮度。 底托位于筒体的下方,其主要特点是:1加大琴筒下方的重量,使琴身相对更稳定。2底托与琴筒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因此,琴筒可不直接与身体接触,振动和共鸣可不受抑影响,能更好地奏出交好的音色和适度的音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