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美术在线 >> 艺术资讯 >> 热点推荐

 苏西的玫瑰家园 2012-10-24
福州画院院长 花鸟画家王和平:选择文人画正途

 

秋花集禽 (国画) 王和平

秋花集禽 (国画) 王和平

红叶群鸽 (国画) 王和平

红叶群鸽 (国画) 王和平

荷塘禽鱼图 (国画) 王和平

荷塘禽鱼图 (国画) 王和平

秋林飞雀 (国画) 王和平

秋林飞雀 (国画) 王和平

王和平:选择文人画正途

王和平近影

 

王和平,1949年出生于福州。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现为福州画院院长、福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会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人大代表、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评

何光锐

1 由于为人的温文尔雅、不激不厉,王和平在圈内被朋友呼为“平和王”。

在“碧水芳洲”王和平的家中,往西眺望,闽江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与袅袅而起的茶烟融和成一片氤氲。即便是讨论到一些尖锐的话题,王和平仍一如平日的从容淡定。

王和平说,他对“创新”不感兴趣,目前的中国画也不太需要考虑“创新”的问题。

1985年是王和平艺术历程中很重要的一年。当时“85美术思潮”风起云涌,在中央美院进修的王和平经过不断的思考与“碰撞”明晰了自己的艺术取向。正当有人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之际,王和平决定深入传统,选择文人画作为研究发展的方向。返榕后,从游于乡丈潘主兰先生,问诗文之道。

二十多年来,画坛流行面目迭出,犹如“城头变幻大王旗”。许多冠之以“时代性”的作品,时代并没有留住它们。而王和平孜孜矻矻,读书养气,日与古人对话,与造化相接,试图以一个真正画家正常的、自然的、自在的方式成长。

南京画家方骏在评价王和平时说,纵然风乍起,似乎也吹不皱这池春水。

2 林语堂在《艺术家生活》一文中写道试想一枝梅花的姿态,它是何等自在,何等天然的美丽,又何等艺术的不规律!清楚而艺术的懂得这一枝梅花的美,即为懂得中国艺术的性灵说的原理。这一枝梅花就连剥落了枝上的花朵,还是美丽的,因为它具有生气,它表现一种生长的活力。

鸢飞鱼跃,草长花开,一片生机。读王和平的花鸟画,每让人体会到静中之动,嗅到花之暗香,听到自然之呼吸。

花鸟之所以能感动王和平,是因为他的天性与自然亲近,他对花鸟“敏感”。

宗白华先生说,“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中国画讲求为山水、花鸟“传神”,“传神”的前提在于“神与物游”,深入到对象之内,把握对象的生命与性情,达到物我默契神合成一独立自足的精神境界,也就是“造化”与“心源”的相通。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苏轼论文与可画竹的这短短几句诗,可以作为写意花鸟画的“不二法门”。花鸟画的功能在于悦性怡情,就创作本质而言,是画家借花鸟代言,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人格和审美理想。一竿竹子,一枝梅花可以拟人化,而一个画家也必须拟竹化、拟梅化,才能进入得鱼忘筌,自由无碍的表达状态。

同样一枝梅花,曾入于王元章之眼,入于金冬心之眼,入于吴昌硕齐白石之眼,呈现在画面上却皆有不同意趣,一望而知是王元章是金冬心是吴昌硕齐白石。这是因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生存环境不同。花和鸟则无分古今,一律动人。王和平酷爱花鸟,与花鸟为伍,以花鸟为师为友。他有一双诗人的眼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境,通过花鸟寄托诗情。他认为,画家只要用真情作画,其作品必然有当代性,因为作画的人、作画的心是当代的。这是他对时代气息的理解和对题材的理解。

我们看王和平的画作,那些梅花,那些松针,那些荷叶,那些或飞或驻或偶语或凝神的禽鸟,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与美善的世界,看到了恬淡、静谧、温润、和谐,看到了“王和平”。这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成功之处。

王和平“二十学画、三十学书、四十学诗”的修艺之道,似乎是一种近于“迂阔”的选择。然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本身是一个综合体系,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的特质,非修养全面则不能专精一艺。南宋邓椿的《画继》曰:“画者文之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中国画舍此并无他途。

王和平的选择,是一个“技进乎道”的,和缓变化升华的路径,也注定是一个寂寞之途。然而,艺术本来就是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修为,而非踮起脚尖竭力表现的作秀。这也是“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分水岭。王和平在与篆刻家林健的一封尺牍中说,“世间是非不明,知者少不知者多,以少论多,卒自困也!故爱身者不争是非,惟以之所学为自娱,为养身。”

而他的一则题画语也颇耐人寻味“画友过南禅山房,见余近作水墨,曰:画风变矣。余答之曰:无意于变,只是熟故。其不信然。”

3 1986年秋天,中央美院进修结业后,王和平和边平山到石家庄访季酉辰。他们在怡文阁楼上连续交谈了三天,决定邀请各地对传统有研究有继承的中青年画家联合办一个展览。1987年4月,展览在天津美院举行,一场持续十多年的“新文人画”活动拉开了序幕。

十年前,笔者未识王和平,然常对人言:“应该重视王和平”。如今,笔者初识王和平,他已画名远播。但由于传统文化在话语权上仍处于弱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尚在重建之初,王和平的价值和他的“坚守”的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十年之后,世人当以余言为不谬。

诗稿

王和平

登华府新楼有感

高楼顶与霁云平,俯瞰人车若蚁营。

古寺僧敲鼍鼓响,晚津客候艗舟行。

日昏混沌消清景,地阔纵横驰俊英。

忽发移情丘壑想,胸间五柳渐萌生。

游内蒙草原

大道通天云影横,无边草色我闲行。

驼铃羌鼓欢成曲,哈达酥油动以情。

放眼银羔追烈马,引吭佳句出儒生。

可汗叱咤英灵在,陵树风来尚有声。

翠湖晚晴

时近黄昏雨后烟,晚霞倒浸翠湖天。

风翻荷叶珠玑细,鱼唼澄波月魄圆。

沙溆更深群鹜宿,竹梢露重数萤悬。

清香一缕侵衣袖,浣耳钟声几欲仙。

山中遇雨

拄杖山行暑渐凉,怒雷击电闪奇光。

群峰耸立凌云淡,一瀑奔腾带雨狂。

落叶纷飞风脚乱,惊禽投止石唇藏。

浑如小劫挨时久,霁出茅亭草木香。

故事

于 水

和平寿使

一场春雨刚过,和平的新诗就到了我的手机里。“花鸟构成诗世界,山川启发画生涯”。和平居福州,诗行千里只需几秒钟。我们比古代的文人那要方便多了。这事要搁李白杜甫那会儿,和平背上他的新诗,骑驴上路就算风雨兼程,“嘚喯”大半月就算快的了。更严重的是,同时等待和平新诗的还有孟奇、二刚、北鱼、平山、墨生、怀一等等各地方画家,这要都一一送达,还不得大半年。

和平是中国新文人画派的发起人之一,文化功底自不必说,其古体律诗尤为突出,且格律用典十分严谨,绝无“滑腔走板”的状况发生。是我们的律诗“大哥”。每逢春花秋月,清明端午定有新诗打过来,孟奇二刚等常和一两首回去,数十年下来,和者都可出诗集了。于是,我短信和平,出本诗集吧。“谢兄鼓励,已与怀一约好,我九十岁时他帮助出一本诗集。”一看这短信,急出我一头汗来,等他九十,我也得八十大几了,等得了否,全没把握,正急着,第二条短信又到了:“九十出一本,百岁再出一本,百岁之后每年一本。”嘿嘿,我顿悟了,这是勾着朋友们跟他一起长寿啊!一百岁以后,谁都不准闭眼,留一口气儿等着看和平新诗集。据说,相声大师马三立在弥留之际,怕给家人添堵,硬是挺过了大年才咽气。人在盼着某种事的时候生命是会出现奇迹的。鉴于大家进入古稀,和平出诗集的频率加快了,犹如驾照体检,年轻时四年一验,八十以后改半年了,怕大家身体扛不住。如此用心良苦,和平大善!

传统文化,如诗歌、绘画、戏曲等等都是养生长寿之良药。历史上文人画家大都长寿。比如文徵明、金农、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朱屺瞻、黄苗子等等,除了起居饮食之外,文化这颗“药丸”吞的比常人多一点儿。出诗集,可以长寿还有例证:二刚的父亲90岁后出版一本个人诗集,如今老人家已98岁了,还能写诗,一百岁时再出诗集绝非梦话。贾平凹总结说,有事做的人不容易死,有些干部退休时高喊“无事一身轻了”,不久就真的“一身轻了”。和平把诗词这颗“药丸儿”做成了“诱饵”,勾着大家老而“有事”。和平自己攻于书画诗词,且平和淡定,内心高洁,脱尽人间俗气,有诗为证:“抛却两间庸俗事,柳窗月皎诵南华”。如此这般,修得一个长寿是肯定的。如今他这个长寿老儿又多了一份责任,百岁以后,我们大家命悬他的诗集,老人家担子不轻,届时不仅要能喘气,还得能作诗出集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