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州的記憶--名人故居

 阿生记图书馆 2012-10-25
 
 泰华楼
泰华楼,在荔湾区恩宁路多宝坊27号,是清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读书的书斋。因珍藏“东岳泰山碑”和“西岳华山庙碑”早期的拓本故名。后陈澧书有“泰华楼”匾。李文田,清咸丰九年(1859)探花,官至礼部兼工部右侍郎,参预内阁办事。支持刘永福抗法斗争,热心广东家乡水利建设事业,募款修清远石角围、三水大路围、华田围等堤围。

探访侧记:从八和会馆出来,沿着一小路想走到多宝坊,不巧这泰华楼就出现在眼帘,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不过,这楼确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十香园
十香园,位于海珠区昌岗中路怀德大街3号。为清末著名画家居廉、居巢兄弟的居住、作画及授徒之所。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园内种有写生用的素馨、茉莉等10种香花(植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故名十香园。现存紫梨花馆一座。馆内西部为居巢授徒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均曾学画于此。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找它不太容易。不容易有二,其一是位置特别,按照指示牌的指示去找就容易被误导,结果车开进了死胡同,没有办法,退了几百米才出来,相信大多数人没有这么长的倒退车记录,好在这里车少;其二是,由于亚运会工程到处挖路,导致封路的封路,堵塞的堵塞,没有办法啊!这地方还要收门票,好像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啊?!
 
  双清楼
双清楼,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路龙溪新街42号。广州市有两处“双清楼”,一处在今南华西路龙溪新街42号,是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的第一间寓所。目前为南华西街幼儿园使用。另一处在今中山二路8号省邮电管理局内,该址原为东山百子路10号,抗战时期廖承志将此宅让出做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房屋后来被炸毁。
何香凝自名“双清楼主”,常以此名在所画作品上落款。 “双清楼”,寓意“人、月双清”。 后来,凡是他们居住过的房子,都叫“双清楼”。时逢中秋佳节,一轮皓月给他俩的斗室铺上了一片清辉,何香凝被这美仑美奂的情色所陶醉,此情此景真让人有种“人月双清”的感觉,她展纸挥毫,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词句,并把斗定取名为“双清楼”。人月双清是何香凝处世为人的崇高境界。她看不惯满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腐败,痛恨满清这个污浊不堪的社会,她要做一个“人月双清”的人。
何香凝在“双清楼”生活了四五年,直至1902年去日本,为了纪念这段值得回忆的生活,何香凝不论到何地,到哪里居住,都命其居室为“双清楼”,并自号“双清楼主”作为她作画落款的常用款号,这也是何香凝的惟一别号。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双清楼在南华西街,但有些难找,关键的是巷子太多、太细且不规则。但凭着地图与直觉,终于找到。令人遗憾的是,该建筑很是“现代化”了,整栋楼已是瓷砖贴面的现代小楼。要不是门前墙上的文物保护牌子的提示,自己不相信就是这栋房子了,而宁愿相信自己将号码抄录错了。这也是文物?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即白云路的白云楼,该楼原为邮政部门职工宿舍,1927年初鲁迅到广州,住在中山大学钟楼二楼。不久,广州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大屠杀。鲁迅的好学生、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毕磊也被捕,鲁迅极力进行营救未遂,后愤然辞去了在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并从中山大学钟楼迁到这里,租赁了西侧第一道门2楼的1厅3房,蛰居白云楼写作。

探访侧记:这本身不难找。印象最深的是有二件事,一是那天是风雨交加!风特别大,也许这里是风口的原因,伞面都被吹得翻过来几次,但这还是没有阻拦住我们。二是,在路上有一妇女问“广九四马路“的位置,我把详细的地图拿出也没有找到……我走了几分钟后,终于发现了这马路,返回去告诉正在问路的她。这马路的编号确实有些问题。另外,在探寻洪恩桥的时候,正值阳光明媚,又去探访了一次。
 
 揽翠山房
揽翠山房,位于新景街萧岗村北门大街15号,又称何玉成故居。是一单间硬青砖平房,面积约60平方米。石门额上镌刻“揽翠山房”4个楷书大字。4字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水泥糊住,原貌模糊。
何玉成,本乡人氏,在乡中以教书为生,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人后,在乡组织怀清社学维持地方治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侵扰三元里,他以飞柬通知南海、番禺、增城各地社学派人参加抗英斗争。此役之后,又联络地方乡绅,建议在民众效死之地建驱夷义勇祠,以慰忠魂。广州人民火烧夷馆时,他召集的团民1000名,驻北较场,防英人滋事。后任四川射洪县知县,10年后辞官还乡,主持保良局,继续维护地方治安。同治二年(1863)把怀清社学改为佛岭社学。晚年,他曾用所居“揽翠山房”为名,自刻诗稿,久佚。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去了二次才找到揽翠山房。第一次是路过,因时间关系,就没有抱定一定要找到的决心,就此作罢!第二次去前花了一些时间研究地图,因这“北门大街”是在村内,没有详细的地图,加之这萧岗村是城中村,街道是非常乱!但凭着地图与综合判断,终于找到!只是没有想到它是如此的破烂与没落!旁人对我的造访似乎不奇怪,看来还是经常有些“好事者”者来探访的。雨天,鞋上粘了一把泥地就上了车,掉头出来,那是要考技术的,因路非常窄。
 
 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位于花都区新华镇大布村官禄布,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1814年1月1日,洪秀全诞生于花县福源水村,次年举家迁来官禄布村,故居即为他少时所居。1851年金田起义后房子被清政府焚毁,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依据残存墙角重建洪秀全故居,附近他当年教学所在的书房阁也同时复原,并辟为纪念馆。洪秀全故居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广东花县(现花都区)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鸦片战争前后,洪目睹侵略者罪行和清政府腐败,从不满现实到寻求真理,于1843年6月在花县创立了宗教式的反清团体“拜上帝会”,提出建立“人间天国”。与冯云山等人辗转广东、广西等地宣传发动群众,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并建立起农民革命政权,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14年)的一次革命。

探访侧记:以前去过故居,对其间的东西比较熟悉。在金田起义后,这些房子被清政府焚毁,基本上是后来建设的。这次是纯“签到式”的,“纯”得连车都没有熄火,拍照走人,似乎有些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其实,这任务是自定的,只是想通过完成任务而去了解广州的方方面面而已。
世事难料!想不到探访侧记写完后,又因探寻冯云山故居遗址又去此处转悠了一回,而且是免费——保安说其内有个园丁经常去冯云山遗址打草,于是进去找这个园丁,但很遗憾,没有找到,但却详细地游览了一回,只是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假”的,似有儿戏之感。
 
 詹天佑故居
詹天佑故居和纪念馆,坐落在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作——京张铁路的纪念。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收藏了大量遗物,包括京张铁路钢轨、京张铁路使用的铜铃、认购钢料的样板盒、詹天佑生前用过的画图仪器、字帖、墨碟,以及詹天佑自书履历、袁世凯抄给京张铁路修路人詹天佑的札文等仿真文件等。其中,京张铁路钢轨上镌刻的“I.P.K.R.1905”的痕迹还很清晰,这是詹天佑之孙、铁道部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从京张铁路沿线捡到的,不远千里送归祖父的故乡。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找到故居或者说博物馆倒是花了一些周折!首先其在地图上的位置,特别是相对位置是标错了,于是方向就搞错了。另外,这片地区的街、路、巷、里、约(这“约”大概是广州特有的地名用词吧?)错综复杂,找路与问路都显得很麻烦。但凭着自己的问路勤快,终究将其找到!
 
 张发奎故居
张发奎故居,在越秀区崔府街孝友东街2、4号,砖木结构楼房,现基本保存完好。
张发奎(1896—1980),男,字向华,广东始兴人,中国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北伐战争时,所率部队被誉为“铁军”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任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

探访侧记:这建筑与人物地位似乎不太对称啊!如果不是有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钉在那里,我是不相信的。这也太寒酸了吧!或许这就是张发奎的清廉之处吧?
 
 古应芬故居
古应芬故居,位于仓边路56号红苑酒家后。由于古应芬在广州任财政厅厅长时较廉洁,这是由当时政府购下给其居住的,死后没有遗产留下。故国民政府遂建此楼送给其家属居住。
古应芬(1873-1931),生于广东番禺,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1925年起先后任广东省政府民政厅厅长、国民党南京政府财政部部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等职。1933年8月,陈济棠创办了以其恩师古应芬的字“勷勤”命名的高等学府——勷勤大学,后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发展成为今天的华南师大。

探访侧记:虽然仔细地研究过如何进去看看的事情,但还是没能够进去,即使是绕着该建筑转了二圈,还是没有找到入口,真是失败啊!由于是雨天,也就只好在房管大厦后面拍下了该故居的侧面照,以示纪念吧!
 
 陈宗南故居
陈宗南故居,位于增城市三江镇四丰白石岭村。由主楼、次楼、平间和小院组成。主楼用青砖筑成,是为“青楼”;次楼是红砖材料,故称“红楼”。进入大门为会客厅,客厅内有三色水磨石圆柱,内宅中间又设有天井,通顶层采光,其他略似单元房间布局。
陈宗南(1886—1962),教育界知名人士,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秀才,曾赴美留学,在东南亚华侨中深负众望。1949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理学院院长兼代校长。1960年退休回香港定居。1962年12月病逝,享年77岁。

探访侧记:难度系数是★★★★。以为故居是在村委会这边,导致走了不少弯路。也问了几个人,每个人都是那样热情!一群老太在聊天,“……,陈宗南故居在哪里?”,也许是老太太们耳朵不好使,“什么,你找陈宗南?………他早就进土了哦”,他们都很愕然,我狂晕啊!一经解释,这老太就来指点方向了,原来是在四丰行政村的白岭自然村。从广州沿广汕公路东行至四丰村路牌,还要继续往前大约400米掉头,向西后转右进入白岭自然村。但又走过了头,终于在一骑摩托车的老伯的免费带领下,来到了故居。
在故居,使我惊奇的不是陈宗南故居的二栋洋房,也不是女主人的倒茶看坐的热情,而是近八十的老太的穿针引线!她在“打家庭零散工”——穿电子元件中的信号变化器的引线。她很是熟练。说实在的,这活就是我们这些中年人穿线久了也是眼花!而她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太却穿引得如此准确、快速,令人惊叹!这样的活似乎可以锻炼大脑及手的灵活性与各种器官与组织的协调性吧?同时,看到年迈的老太玩着现代化的电子元器件,也算是一件新鲜事吧!
 
朱兆莘旧宅
朱兆莘旧宅,在花都赤坭镇黄沙塘村。
朱兆莘,字鼎青,广东花县人,17岁考取秀才。次年补授廪生。肄业于广州广雅书院,后被选送至北京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学习。毕业后钦赐为举人。1907年选派美国学习。先入纽约大学,毕业获得商务财政学士学位,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法政硕士学位,最后又入博士研究科深造。1912年冬,朱兆莘膺选为国会美洲华侨代表回国。191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被选为参议院议员,旋又被推为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是年1月至7月,兼任北京大学商科主任、总统府秘书、谘议等。1914年1月,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朱兆莘被褫各种职务,前往厦门,任鼓浪屿会审公堂堂长,后复返北京,进行律师事务活动。1916年国会恢复,仍任国会议员。九一八事变后,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1932年1月,复被聘为国难会议议员。1932年误食蛇羹中毒逝世。年53岁。

探访侧记:难度系数是★★★。找到该村不难,之后就从村头一路找了过去,我是没有发现该建筑,倒是老婆看见一栋房子有些特点。过了百余米后掉头,一看房子上订有一熟悉的牌子,就是它了!看来人多力量大,至少多一双眼睛看着。只是太破旧了一些。所谓文物给人的感觉就是破旧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破旧也算了,但是非常乱!
 
 陈济棠公馆
陈济棠公馆,是一座布局园林化的西式建筑,由公务局技佐罗明聿设计,建于1930年。199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被圈为广东省妇联的办公要地,平时鲜有人涉足。公馆建成后成了国民党党政要人聚会之所。1949年7 -9月,解放大军渡江后,蒋介石曾在此召开一连串国民党中常会,决议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并与李宗仁密商策划坚守大陆。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蒋介石正住在陈济棠公馆里,度过了几乎是他人生最痛苦的一天。10月2日,蒋经国向蒋介石报告苏联宣布正式承认北京的中共政权,并宣布从广州召回原驻中华民国大使罗申。蒋经国催促父亲:“近日广州形势很紧,我看还是及早回台湾吧!”10月3日,蒋氏父子乘飞机黯然离开广州。
陈济棠(1890-1954),广东防城(今属广西)人,1890年2月12日出生。粤系军阀代表,历任粤军第一师营长、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师长、军长等职,参加讨伐陈炯明及第二次东征、南征诸役。1931年,联合桂系组织西南政府,与南京政府对抗,自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掌握广东军政大权,有南天王之称。主粤期间,重视发展广东的经济、教育和市政建设,颇有建树。1936年粤还政中央,陈被免职后赴欧美考察。1937年回国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农林部长等职。1949年3月被任命为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海南岛,陈济棠去台湾。1954年11月3日在台北病逝。

探访侧记:“南天王”陈济棠的公馆,位于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现为广东省妇联办公楼。进梅花村直走约100米即到。保安不错,有理有节。其曰今天是周六不办公,领导也不在,让我进去看看,要是在工作日那是不行的。
 
陈济棠别墅
陈济棠别墅旧址,那是陈济棠在上世纪30年代为他的岳父修建生祠用的。

探访侧记:旧址在华南师范大学东侧生物系花圃东北边池塘东边,靠近教师新村不远处,有一座红楼,虽然没有立什么牌子,但应该就是它了! 以前家住在华师的西边,经常去学校里面玩玩,自搬家之后就几乎没有去过了,学校的变化也是很大!
 
 李福林庄园
李福林庄园建筑,位于新滘镇大塘村,原名厚德围,占地面积13334平方米,俗称“二十亩”。庄园建于民国10年,四面环水,如一小岛,包括主楼、耕仔楼、水榭、钓鱼台、门楼等建筑。主楼在岛心,坐北朝南,为混凝土构筑的西式楼房,采用拱门卷窗,首层正门为花岗石门框,顶层四角有挑出墙外约1米的思望台,四周及楼底部有思望孔。主楼两旁沿湖边建曲尺形两层的“耕仔楼”,乃工人、护卫人员居室。庄园四周是果树,环境十分清幽。

李福林,年少时曾进私塾入学数年,之后出入绿林,并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之后在广州附近聚众数千,称为“福军”。 1917年护法运动,孙中山到广州任“大元帅”;福军为“大元帅府”亲军,李福林为亲军总司令。1924年李被选为广州市长,同年发生广州商团暴乱。之后福军亦曾助攻陈炯明。19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福军编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1926年北伐时第五军主力留守广州。1927年曾联合张发奎在广州反对蒋介石,同年12月共产党发动广州暴动,李加以镇压。事后李福林解职回乡,之后退隐以务农渡日;在香港及广州都有农庄,平时居住香港大埔区的“康乐园”。1938年,日军策划进攻广东时,曾试图透过李福林收买广东将领,意图在虎门登陆进攻广州。李透过陈策将此事报告余汉谋,二人合演反间计,击毙数百名登陆日军及伪军。日军攻占香港后,李福林离港到重庆。1952年病逝香港。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几乎将大塘村找了一遍,无奈这大塘村太大!很不容易才找到这厚德围,还是在一摩托车搭客仔的指点下。在村内,还发现了一疑似古建筑,只是非常混乱!又没有牌子。今年的阴雨天比较多,加之村内又有截污施工,村内泥泞难行。
其实,庄园就在广州大道现在的海珠区政府的西北面。海珠区政府的阔气不说,只是有一点不明白,海珠区旧区府在“李福林官邸”旁边,而新区府又在“李福林庄园建筑”旁边,都与李福林有关,仅仅是巧合还是有其它什么原因的?不得而知。没有进到庄园内部,只是在外面参观了一番,其中的狗很敏感,老是乱吠。庄园面积是13334平方米,俗称“二十亩”真是准确啊!因为20×666.6=13332,呵呵。
 
何柳堂故居
何柳堂故居,在番禺区沙湾镇北村官巷大街20号。故居深两进,青砖石脚。何柳堂(1874—1933),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广东音乐曲雅派的开拓者之一。

探访侧记:沿着这官巷大街来回走了二遍,似乎想发现其它建筑物,来推翻墙上订的“官巷大街20号”即是何柳堂故居的结论,因为如果这就是20号的话,那么文物局完全要取消它的文保单位的称号了,其甚至连“遗址类”都算不上,因为太现代化了!
 
何与年故居
何与年故居,在番禺区沙湾镇北村高瑶巷8号 故居为青砖砌筑的平房,部分已拆除。何与年(1880―1962),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对广东音乐及粤曲唱腔造诣甚深。

探访侧记:高瑶巷就在官巷大街的北边不远,该故居已经基本上是被拆除了,似乎只留下一门楼了。
 
冯云山故居
冯云山故居,原为泥砖大屋,俗称“九厅十八并”。太平天国失败后,禾落地村被夷为平地,现仅遗下部分墙基。1963年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云山(1822-1852年),出生于此处。早年当过几年塾师,1843年与洪秀全等共创“拜上帝会”,进行革命活动。次年与洪秀全到广西贵县,后入紫荆山区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组织当地贫苦农民及烧炭工人参加“拜上帝会”,并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为骨干。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被任命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同年12月在永安州被封为南王,1852年6月在广西全州战斗中受伤,牺牲于蓑衣渡。

探访侧记:上次去花都,考虑探寻比较困难及时间不够,暂就没有探访。再专程去一次花都,则显得费时花钱,加之其原建筑已经被毁,现仅遗下部分墙基,于是将其列入B类项目,下次有时间则顺便去看看。另外的说明:6月初,因送人去机场,顺便又去探寻了一次,但终究是没有探寻到。遗址现在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了,想想连洪秀全故居遗址都没有几个人去,这纯粹的遗址又能有几个人去呢?亏本的买卖一般少人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