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因迂史留名

 渔父 2012-10-25
文人因迂史留名 

姜维群

何为文人何为迂?文人可以说就是知识分子。那么迂呢?就是脑筋不会急转弯,认死理儿,一条道跑到黑。这样的人和事从古至今俯拾皆是。一笑话说,某秀才站在沟边不知如何过去,一农夫道,跳呀,于是秀才跳到沟里。待农夫跨步过去时,秀才说:“你字用错了,这是跃嘛。”从咬文嚼字角度看,是农夫用词不当,跳是从上往下的垂直动作,而跃才是平移过去。固然这个故事含有嘲讽的意味,从根儿上是说文人不会变通。

一些文人迂腐,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正是不少文人因“迂”而在历史留名。三国时董卓聚兵霸权,但他倒行逆施专权滥为,后被人杀死,曝尸街头。因众人恨他再加上他身体极胖脂肪多,被人在肚脐上点灯,满朝野无人敢去收尸。文人蔡邕曾受董卓之恩,冒天下之大不韪,竟迂腐地去哭吊。一代文豪因此被人杀死,其女儿蔡文姬流落到匈奴。倘若蔡邕在董卓死后痛哭流涕大骂董卓收拢利用他,并揭发他的罪行而反戈一击,后果不说自明。

现代文人梁漱溟秉直敢言,其实也是一种“迂”。“文革”开始,政协直属组开会,梁漱溟站起来侃侃长谈,说了“九十九个小功比不上一个大过”的问题,引发“众怒”。其实此公并非不知如何高举旗帜让其飘扬起来,他是在固执己见,不讲违心之言,此等坚持就是“迂”,明知引祸上身依然我行我素。文人之迂其实常是固执乃至偏见,然天真处和其闪光处恰在于此。这些文人缺少的大概是一些随机应变的灵活性,而一些现代人随机应变见风使舵的本事长了,缺乏的正是这些文人的“迂”。

为一国之利益、为一方之利益迂些是一国一方之福音。苏武牧羊之所以千载被人称颂,是以自己的民族气节“迂”了一把。作为汉朝的使节,苏武如果失去气节,如果屈膝投降,如果随胡俗入胡籍,哪会芳名播千载呢?人越来越“进化”了,正如古诗说的,“与其身后名,不补眼前饥”。明清之际,一些文人写了《肉蒲团》、《株林野史》、《昭阳趣史》等淫秽小说,那些文人绝不像今天一些文人为赚稿费而不顾名声不要脸面地制造“黄色文学”的。即使像《金瓶梅》这样在小说史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作品,作者竟没有堂堂正正署上真名实姓,此等文人在现代人眼中算得“迂”吧?

文人迂腐算不上优点,但是,他们的观点坚守,他们的“一意孤行”,他们的“逆潮流而动”常常令人敬佩。著名学者冯骥才在保护古文化遗存上常负“迂”之名。他奔走穷乡僻壤,以一己之力苦苦挣扎,奋力抗争。赢得人们的尊重。正因之“迂”而独秀于全国、知名于世界。而那些孜孜耕名耘利者,虽脑筋灵转,却常让人嗤之以鼻。

在钱把人弄得团团转的今天,迂有它的可爱之处珍稀之处。迂,在坚守品质上,值得提倡。因为,它固执己见不去赶时髦、找实惠,善追潮流者永在潮流之后;迂常常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面对潮流,领潮流之先,即使被大潮吞没,留下的必是一方让人心仪的热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