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福州 永泰青云山、平潭岛、 十八重溪、三坊七巷、达摩十八景、九日山

 老农看天下 2012-10-25

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

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距永泰县城10多公里的岭路乡,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景区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山高林茂,云雾飘缈,岩奇洞怪泉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稀植物——桫椤和羚羊、猕猴等。主要旅游景点有云天石廊、火烟瀑布、十八重溪石林、藤山草场、天池和状元洞、红军洞等。

  云天石廊在青云峰近山顶处,又称“登天廊”,因软硬岩层受风化的差异,形成一层层长条形通道。石廊共4层,累计长度约300多米,人行其中,惊而不险。

  藤山周围几个山头,坡度平坦,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号称“万亩草场”,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胜地。藤山顶部有一口古火山爆发形成的天池,呈弯椭圆形,周长约400米,面积12亩左右,丰水时平均水深1.5米。池内碧波荡漾,池旁绿草如茵,周围还有不少火山喷出物如火山弹等。在乌后村附近的乌后天池面积约6亩,也是古火山口积水成池。

  火烟瀑布即青龙瀑布,落差80多米,水流跌落的悬崖岩壁经淘蚀呈半圆凹槽,上小下大,如倒漏斗形。瀑布分三迭,上部水流顺峭壁滑落;中间部分越过悬崖飞泻而下,形成水帘,水珠四散,水雾弥漫;下部有一岩坎,瀑流打在上面,再沿崖壁分流滑落,最后汇入底部的青龙潭。此外,还有凤尾瀑布、珠帘瀑布、石龙瀑布和新月瀑布等,其中的石龙瀑布,水流从半山坡近乎直立的崖壁上跌落,总落差达150米左右。除青龙潭外,景区内还有龙潭、鲤鱼潭、长生潭和济生潭等。

  红军洞是一个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岩洞,是当年闽中游击队活动场所之一。洞呈半圆形,高约25米,宽24.5米,洞口有碎石砌成的围墙。洞深约30米,洞内由碎石砌成4层平台。

  青云山--石廊峡谷景区:主要景观有凌空绝壁、风化石廊,号称“云天石廊”。远可观,近可行,长廊1000多米。还有飞瀑三潭、妙笔生花、镇山大钟、天门洞、灵芝岩、状元靴、金鸡相斗、音乐广场、仙君殿等景观,主峰雄伟壮阔,有雾都云海之称。

  青云山--白马峡谷景区: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瀑布水大雾浓。如龙龟潭瀑布、王子瀑布、下洋瀑布等。而白马瀑布高130多米,水量是青龙瀑布的10倍,白马湖面积达2000平方米,澄明如镜、清澈见底;乌龙峡、无名峡、双溪峡、王子峡、回音峡、白马峡、天门峡、平谷峡等八大峡谷各具特色;石林岩像逼真,如梦笔生花、大刀峰、鲤鱼岩、王子峰、八戒岩、白马峰、巨螺石、五马峰、龟岩、龙龟山、石臂、仙桃石、王子浴等维妙维肖。猴子成群结对,刺桫椤连点成片,是其又一特色。

  青云山--九天峡谷景区:水帘九叠,落差588米,壮观无比。景观独具特色,如相思岩、绵羊峰、神女峰、观音石、金猴抱桃、长城岩、三重门、悬棺、御印、御床、御帽、狮王峰、松鼠石、猿石、兔岩、维妙维肖,彩虹瀑、水帘宫、洞中潭极具特色。

  青云山--桫椤峡谷景区:又名万藤谷,谷口悬崖突出,古松横生,一条溪流贯穿而出,水打怪石,千年成潭。狮王峰、虎王山、大象山、二片瓦、地王洞、情侣洞、飞龙树、鲤鱼上天、蛇松、神鹰、仙渠、观音瀑布、天台瀑布、天坛瀑布构成景点特色。  
福州近郊的永泰县青云山是继武夷山之后,福建又一个获得国家级4A旅游区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国家“双牌”旅游区。山上数不清的黑色火成岩洞穴,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火山喷发时的轰轰烈烈,亿万年来的风雨侵蚀,形成了幽深险峻的峡谷、千百条瀑布、清溪及深潭,云雾飘缈,浓郁的原始森林中成片生长着恐龙时代的刺桫椤、长苞铁杉、红豆杉……

  青云山风景区北距永泰城关12公里,最具特色的是云天石廊峡谷、白马峡谷瀑布、九天瀑布水帘宫、刺桫椤神谷(万藤谷)四大景区。
平潭岛

    平潭岛距福州128公里,为我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别称“东岚”。199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平潭北、东、南面的长江澳、海坛湾、坛南湾三大海滨沙滩,沙质细白,海水清澈湛蓝,而且面积大,相互连接,背后有葱郁的防护林带。海上有岛屿岩礁,组合条件好,湾向性好。

    坛南湾和海坛湾沙滩长度约有40公里,以每个游客平均拥有3平方米海滨沙滩计算,可容纳游客120万人以上,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海滨浴场之一。平潭的海蚀地貌甲天下。岛上海蚀崖、海蚀洞、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阶地等星罗棋布,形态各异,或如海豚戏水,跳跃腾空;或如利鳄刺天,锐不可挡;或如海龟登陆,摇曳徐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游客叹为观止。如:“半洋石帆”、 “东海仙境”、“金观音”、三十六脚湖、海坛天神、南寨石林群等。

  平潭岛最佳旅游季节:

  平潭岛除了冬季,均适合游览。
  此地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除了冬季,均适合游览。
十八重溪

    十八重溪在距福州约20公里的闽侯县南通乡境内,发源于县南古崐崖山尾东麓,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流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其间崐水平长度500米以上的溪流有24条,取名“十八”,形容其多。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区散布着崐由火山岩构成的峰、岩、崖、谷、洞、石,山水交融,天然浑朴,有崐西溪瀑布、乌龙戏珠、大帽山、文笔峰、宝塔峰、三仙洞等景点。游客一般从三、四重溪开始游览。

  四重溪又称风光岩,附近的皇冠峰肃穆挺拔,峰下有一高8米的崐独峰斜立,象探身招呼客人的侍者,人称“侍者峰”。

  五重溪又称黄坑口,主要景点有石人、石马、石风帆等。石风帆崐是在干流河道中残留的一块巨石,高出水面5.2米。

  六重溪、七重溪有鸳鸯洞、流纹岩、三层岩等景点。

  八重溪的龙潭、知音瀑布等都很出名。崐水深10余米,潭中山峰倒影,风景秀美。知音瀑布是当地大小12个瀑崐布的代表,瀑高40多米,宽10多米,丰水时甚为壮观。

  八重溪与九重溪间为宽40米的溪流所隔,有竹筏过渡。十三重溪崐以下人迹罕至。

  景区东北部的大帽山,又名古灵山,海拔786.3米。晴日登顶,可一览十八重溪山水秀色。此外,宝塔峰俊秀凌空,玉女石、猴洞、崐倾缸瀑布、天柱瀑布等也各有特色。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典型的季节河、成群的野生弥猴为该景区的崐三大特色。   
  
    作为福州盆地内独特的季节河,十八重溪的许多地方春夏流水潺潺,是理想的垂钓游泳场所;秋冬时则水落石出,成为游人来往的宽敞通道。

    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典型的季节河、成群的野生弥猴为该景区的三大特色。

    公路可达第五重溪,景区内建有石风帆山庄、知音山庄、多友山城等宾馆别墅。

    十八重溪最佳旅游季节:
    
    夏天较适合去十八重溪,可以到里面避署,有天然的游泳池!
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

    光禄坊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杨桥巷

  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侯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郎官巷

  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纯真。宋代筑成小巷之时,有刘涛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院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

    黄巷

    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安民巷

    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

    宫巷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

    吉庇巷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过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缘由。" 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三坊七巷文物点简介

  光禄吟台 又称“玉尺山”,位于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宋熙宁三年,光禄卿、福州太守程师孟常游此,篆“光禄吟台”。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大院 位于光禄坊中段,为清道光间轰动福州的“同榜一胎两进士”刘齐衡的故居,原为四座相邻的清代建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俗称“半条街”。筑有12大厅、6座花厅、3口水池、假山,6座亭阁、48间厢屋。现存较为完整的有13号的三进大院。

  早题巷 光禄坊中小巷,有清乾隆学者黄任的故居、郁达夫的暂住处、林觉民“与妻书”的发现处。大光里,又称三官堂。光禄坊与文儒坊的小巷,有“福建通志”主纂陈衍、清学者何振岱、林觉民岳父、粤东候补县陈元凯故居。

  陈承裘故居 位于文儒坊西口。陈承裘官刑部浙江司行走。祖陈若霖刑部尚书、父陈景亮云南布政使。陈承裘生六子皆中科甲。长子陈宝琛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师。住宅为晚清建筑,门、窗、梁、架雕刻精美,有很高艺术价值,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张经故居 建于明代,共三座,均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双坡顶,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现除木构架外,其余厢房、门窗等都已改建,东西侧两座房屋,亦已改建为新房。故居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闽山巷 是文儒坊与衣锦坊之间的小巷,清时,社火、花灯在此举行,有“闽山巷里看花灯”之说,巷道院墙古色古香。

  郑孝胥庭院 位于闽山巷洗银营。郑孝胥,伪满“总理大臣”,生于苏州,长在福州。保留有客厅、花园等建筑。

  水榭戏台 位于衣锦坊东口,始建于明末,清道、咸间有过重修。三座连体,共九进,俗称“九落透后”。分别为主大院、别院、花厅。花厅由园林、楼阁组成,保留有假山、云洞、水池、谯楼。池上建有戏台,是福州地区唯一的民居戏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 位于郎官巷中段,为清“绥安会馆”附属建筑,祀“天后妈祖”,临街辟三门,墙额造型独特。内有戏台、藻井,木构件雕刻精美。郎官巷西接大小水流湾,内河与闽江相通,是早期水上交通道口。天后宫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位置变迁的标志性建筑。

  二梅书屋 位于郎官巷西口,主人林星章,清进士出身,院共五进,后门通塔巷。四进花厅原为主人书房,房前植有两株梅花,取斋名为“二梅书屋”。进与进之间均用高墙分隔,通道 筑假山云洞,富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构思奇巧。保留 有假山、亭、阁、古荔等,第五进设东花厅,开门通塔巷。二梅书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麒故居 位于塔巷西口。王麒,民国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清代建筑,原为东西两座相连宅院,现余东座,前后三进,第一进为四扇三大厅,过道上施雨盖,厢房、隔扇、门、窗用楠木制。斗拱、雀替、悬钟等构件雕刻考究。严复回榕时曾在此寄居。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葛氏大院 位于黄巷西口。葛氏先祖于明永乐十八年随菲律宾古麻刺朗国国王来华入贡,永乐十九年国王染疾,病逝福州,其先祖作为陪臣留下定居,官府予以优抚,取姓葛。院建于明代,共三进,原有七口水井,一处斗池,称“七星八斗”,建筑上很有明代特色。

  郭柏荫故居 位于黄巷东口。郭柏荫,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本人进士,四个弟弟具中举人,世称“五子举科”。后裔郭化若为当代儒将。院为明代建筑,共三进。内有仪厅、门房、大厅、厢房、双层楼阁、假山园林等建筑。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位于安民巷中段。清代建筑,单进单层,俗称“四扇三,七柱出游廊”。1938年,新四军张云逸、闽东特委范式人、统战部长王助设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作为与国民党谈判机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小院 位于安民巷中段。清代建筑,单进单层,有大厅、屏门、天井、厢房、花厅、后院等,斗拱、楹联等均保留清代原貌,属“三坊七巷”中完整的典型民居。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鄢家花园 位于安民巷西口,清代建筑,共两座四进,东座为主大院,厅用28根大木柱为架,穿斗式,天井特大,构件雕刻美观,西座园林建筑,内有六角半亭等。

  林聪彝故居 位于宫巷中段。林聪彝,林则徐次子,官浙江按察使,曾随父出关。院为明代建筑,共四进,面积3000平方米,属大型建筑,内有花厅、园林等建筑。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刘齐衔故居 位于宫巷东口,刘齐衔,林则徐长女婿,与兄齐衡为清道光时轰动福州的“一胎同榜两进士”。历官河南布政使。故居一进大厅前后天井,斗拱雕刻精美,门、窗、扇用楠木雕制,二进筑有二层楼房,两侧通花厅,内有假山水池,并有三楹水榭。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刘冠雄故居 位于宫巷东口,刘冠雄,北洋政府海军总长,清代建筑共二进,一进为七柱,三间排大厅,门扇、窗棂花格用楠木制作,二进与一进格局相同,东侧为花厅,内有园林建筑,太湖石假山,中建拜月亭,假山云洞内五个弯曲,有不同的气温感觉。后门通吉庇路。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

  宫巷18号明代建筑 位于宫巷西口,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共三进,原有园林等建筑。大厅弯梁刻虎头,俗称“虎头拱”,为城区唯一明代工艺。据传此处为五代闽王爱妃陈金凤“宫宛里”遗址。

  施雨盖 墙内一进大厅,用插屏隔成前后,左右厢房。梁、架、枋、柱保存完好,雕刻精美,保留有柱联等。院为长汀商帮购建,为方便长汀子弟上省考试,供学子住宿温课。

    刘齐衔不是孤儿。他青少年时父亲病逝,母亲抚养子女,伯父刘家镇“当时福州人称刘百万”教养刘齐衢、刘齐衔兄弟,道光二十一年兄弟二人同榜进士,返回福州向母亲、伯父和族人叩谢养育之恩。刘齐衔到户部主事任上后母亲去逝,才返闽丁母忧。
 
    三坊七巷最佳旅游季节: 
 
    三坊七巷其实是人文景观,其中的青石小巷、雕梁画栋无不散发着古老的魅力,每个季节都可以去,看到巷子里的孩子们,晒太阳的老人们,仿佛又回到古老的时光里,红墙青瓦,说不出的亲切。
达摩十八景

     达摩十八景俗称十八洞,位于鼓山涌泉寺之西、狮子峰下。岩洞广16米,深7米,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坐像。洞内一壑清泉,洞前插一石壁,古人取达摩面壁之义,名“达摩洞”。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十八景:达摩面壁南极升天、山猿守峡、仙人巨迹、福寿泉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艇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八仙岩洞、千佛梵宫,刻在达摩洞外的一面岩壁上,故名。

    涌泉寺西有狮子峰,形如狮子,沿狮子峰西下行数里,即到达摩洞。洞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面壁坐像;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的18景,这就是鼓山十八景: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这18洞景经过风化瓦解、岁月淘洗现在有的景点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点仍然惟妙惟肖,连同那美妙的神话传说,让游客感觉到大自然的无比神奇。

    镇虎岩 相传清朝时,方圆数十里的鼓山,常有几只大虎,经常下山残害生灵,山下百姓,追赶大虎。每追到此处,大虎都奇迹般地消失,大家认为这巨岩下可能是个虎穴,于是请来了涌泉寺的法师来此诵经降虎,在镇虎岩边刻上“南无增福寿佛”,用佛法来镇虎,还在十八景西面建了一个伏虎祠,从此鼓山再无虎患。

    仙人巨迹 一块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罗汉台"三个大字特别醒目。相传罗汉化身的灵峤禅师,曾在此与八仙中的蓝采和会面,请他传授医道。蓝采和将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灵峤禅师后,化成一阵清风飘走了,却在罗汉台上留下了三个巨大的脚印,称为"仙人巨迹"。罗汉台上往南这3块巨岩,形状如三艘船,荡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慈航驾壑 传说观世音听了八仙们对鼓山的介绍后,亲自光临鼓山,也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真是“风光优美这般好,怎令慈航不掩留?”观世音在饱览了鼓山的胜景之后,返回南海。转眼间,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又将来临,观音向王母提议放在鼓山举行,王母喜极。于是,观音拨了3艘船,满载各路神仙,驾着祥云,飞向鼓山。后来这3艘船就留在了鼓山,“慈航驾壑”由此而来的。

    佛窟 在罗汉台上方的“佛窟”,为清代鼓山涌泉寺主持道霈(1614~1702年)所题的摩崖题刻,道霈大师曾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著写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木刻雕版达二千多块。1928年弘一法师来福建时,曾将它印了几十套分别赠送给日本的各个寺院,日本人民称道鼓山是“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在左边这一块岩壁上,刻着55个佛名,连同罗汉台下断壁上刻着的33个佛名成为88个佛号,这些均为道霈法师的手迹。此处有一窟清泉如镜,终年不涸不溢,洁净不染。

    玉石云梯 玉石云梯是新近开辟的一个景点,要扶着铁链护栏杆,从陡峭的巨岩上开凿的一级级台阶登阶而上。虽然只有128级台阶,但是云梯的陡峭程度使人更富有刺激感,而且有惊无险。登上云梯,眼前视野宽阔,身边时有云雾缭绕,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榕城新貌尽收眼底,近看脚下林海碧波,松涛阵阵,不远处索道缆车象一条银色的珍珠项链,绕在莲花峰上。向上望去,悬崖上有一题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是清代魏杰所题,他把万壑山水的壮丽气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达摩面壁 达摩洞宽,约15米,深约8米,高约4米。洞内左壁刻有“面壁”两个大字,达摩塑像高2米左右,是用龙眼木雕刻的。洞内有台灶,相传灵峤禅师初入山时曾在这里煮食,洞内有泉一眼,甘寒可饮,常年不涸。 千佛梵宫、千佛庵 千佛庵,也叫福圣庵,原名叫无净居。此庵三面靠山,面临乌龙江和白龙江,为比丘尼修行之地,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香火旺盛,来往习经修行的比丘尼成千上万。庵内佛像逐渐增多,以至达到上千佛像,十分壮观,故更名为千佛庵,也称为“千佛梵宫”。

    八仙岩洞 八仙岩洞的传说始于元代,相传铁拐李首先得道成仙后,度汉钟离,汉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子和曹国舅,而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则是分别得道后共成八仙,经蓝采和的大力推荐,八仙们曾来到这里欢聚,一起共渡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金蟾出洞 刘海台和金蟾洞,分别在石道的左右两边,右下方的金赡洞洞顶岩形如蟾蜍行将出洞,岩底平白一片,犹如蟾腹,伏在坡旁草丛中,跃跃欲出。

    蟠桃满岛 金蟾洞东南向,有数块巨大的岩石,错落而成,就好象几个蟠桃堆放在一起,周围也有很多岩石酷似蟠桃,因此,这里叫蟠桃林,旁边还有一岩石洞,上刻有“曼倩岩”3个字。传说:当年曼倩曾是王母娘娘蟠桃园里忠实的看守官。但他终究挡不住仙桃的诱惑,在离任时斗胆偷了几个蟠桃,溜下人间,来到鼓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就把蟠桃种在了鼓山,曼倩怕王母娘娘知道后怪罪,也就留在了鼓山。经过多年的经心栽培,这里到处布满了仙桃。后来,这事被天兵知道后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亲临鼓山,要把曼倩带回天庭问罪,曼倩宁死不回。王母娘娘盛怒之下,把曼倩和这里的蟠桃都点化成石。

    古鹤巢云 法华岩洞,它由两个互通的岩洞组成,洞内刻有清代魏杰的题词:“且憩”。洞前的这一块小平地,相传过去常有白鹤盘旋,停栖,故名“古鹤巢云”。
福寿全图 法华岩洞右边的亭子,叫法华亭。据传,站在此亭俯瞰榕城,道路、农田、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天然勾勒出福寿全图,点划不误,令人叫绝。现在,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已经看不到这幅“福寿全图”了。

    伏虎驮经伏虎洞顶岩石伸出,酷似虎首,藏牙缩爪,远看如一只被降服归依之虎,背上驮着一块平石,如驮着佛法经书,故取名“伏虎驮经”。伏虎祠祀奉伏虎禅师,并将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定为伏虎禅师的诞日,在此前后三日都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伏虎禅师诞辰。

    岩壑俱飞莲花岩有巨岩如独木冲天,摩崖题刻"岩壑俱飞"四个大字,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景色。

    铠甲壑岩路旁有一奇岩怪石,其石表面有很多规则的小裂痕,形如古代将军铠甲上的鳞片,岩石上刻有"卸甲"二字,故称"卸甲岩"。

    玉笋成林站在“卸甲岩”上,向东仰望,可见到对面云雾环绕,玉笋峰上露出了许多大小尖峰。岩石耸列,犹如雨后春笋,出土成竹,这是这里最为特别的景观,古人誉为"玉笋成林"之景。
 
    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十八景,刻于达摩洞外的一面岩壁上:达摩面壁南极升天、山猿守峡、仙人巨迹、福寿泉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艇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八仙岩洞、千佛梵宫。

    达摩十八景最佳旅游季节: 
   
    鼓岭是有名的避暑胜地,气候宜人;夏季旅游最为佳。 
九日山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丰州镇,距泉州城西门7公里,1961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的宋代祈风石刻,于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海拔90余公尺,俯临晋江。东北西三峰耸峙,中有“白云坞”低谷。出坞口有“菩萨泉”,“奔湍激响,声比丝竹”。三峰树木苍郁,山空鸟语,幽趣横生。

    西峰名高士峰,因唐诗人秦系隐居于此得名;因其绝项有石佛一尊又称石佛山。石佛为阿弥陀佛,北宋乾德三年(965年)陈洪进倡刻,现存遮护佛像的石构“荫炭亭”,为清代建。门额石刻“洞天别观”,山上有“石观”、“石盆”、“翻经石”、“一眺石”、“无等洞”,均有其历史掌故。据传“翻经石”是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佛经之地。

    东峰俗称麒麟峰,又名姜相峰。唐德宗被谪宰相姜公辅在此筑庐隐居。庐前“姜相台”,为其俯仰吟啸之盘石;其东麓有姜相墓,至今保存完好。

    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现保存摩崖石刻75段,按内容分,海交祈风13段,景迹题名15段,游记诗刻11段,登览留名29段,修建纪事7段,其中有1174-1266年(南宋时)记叙祭海神祈风顺的石刻十段,最为独具,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

九日山最佳旅游季节

    游九日山选夏季为好:初夏杨梅满山遍野,盛夏龙眼压枝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