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私奔去古镇

 苏迷 2012-10-25

逃离尘世,与自由为伴,和惬意为伍,这是多数在城市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的人最渴望的心灵放松方式之一,或找个农庄,体验一下田园农夫的乐趣,亦或是驱车到自然风光极佳的景区,闲庭信步,享受生活。

在古镇众多的苏州,寻觅一个心仪的古镇,背起行囊,忘却烦恼,私奔到古镇,展开一段浪漫之旅,享受一段静谧安宁的时光,打捞流逝的风情,不失为上佳的选择。

 

◎烟雨周庄

绵绵的吴侬软语,还有小桥、流水和人家,周庄一定是许多人的梦里水乡。漫步周庄的小巷是无比悠然的。窄窄的小巷,也就两尺来宽,纵横交错着,无声地蛊惑着人们深入古镇的阡阡陌陌。两旁低矮的木结构房屋一家紧挨着一家,小巷最窄处,对街的屋檐几乎碰到了一起。

在古镇的阡陌间漫游,不要忽略了街面上的店铺。店铺很多,各式各样,大部分卖的都是手工艺品:古董、字画,还有糕团。那糕团如同周庄一样古朴,没有艳丽的色彩,朴实无华,却香喷喷地沁入你的心田。

周庄的河流只能称得上一条条小河,但纵横交错,互衔互通,织成一个个平静的“井”字。小小的木船在小河中缓缓滑行,游人三五一船,指指点点着,听不清他们的言语,但见他们笑容荡漾,轻松甜蜜而亲切,映入水中,与石桥、楼屋、树影和岸边红灯笼一起,被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秋雨飘落,点点滴滴,水面一片斑斓的光点,朦胧眩目,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站在桥上,低头凝望,船上的游客抬头相向,相互会心一笑。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此刻已一同融入了风景。

泛舟于周庄的小河,轻摇折扇,感受“船从家中过”的心境,如果能聆听到“歌管楼台声声细”,那以后就不必向往什么威尼斯了。不过这淡淡的遗憾与淡淡的水乡古镇、淡淡的秋日情节仿佛是一致的,也淡淡地存于心头,留待下次再来慢慢游览细细体会。

周庄的桥是不期而遇的景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街道和楼宅把河分割了,而桥轻轻巧巧地又将古镇连缀。古镇至今仍保存着建自元、明、清时期的石桥14座,贞丰桥、富安桥、青龙桥、太平桥……桥多由青石板铺成,不同肤色的游客踩在上面,磨得它失去了棱角,在秋雨的润泽下光滑透亮,能照出游人的倒影来。

那些桥或大或小,或圆或直,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最典型的当数双桥了。建于明代的双桥牢固而质朴,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很像古时候使用的钥匙,所以又名钥匙桥。

周庄藏着很多文人雅士的故事、迷楼,“风景宜人亦迷人”,张厅、沈厅、三毛茶楼……一个个一处处,都是值得慢慢翻阅细细体味的。

夕阳西下,夜晚的黑幕将周庄遮盖起来,然而,这黑夜不能遮盖周庄的动人之处。水巷的灯船更为古镇平添几分夜的神韵。沿河人家窗户里传出的苏州评弹的琵琶叮咚声,听着看着,不由得使人为之陶醉。游船七拐八弯地穿过许多拱形桥的桥洞,桥洞里都镶嵌着无数盏彩灯,灯光映入河面,把一座座千年古桥的倒影齐刷刷地映在河面上。

周庄于每个人,是故乡更是异乡。千万里、千万次的追寻,不过是真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江南若诗,周庄如画,双桥似幻,茶楼则像一把暗哑的古琴,偶尔拨动的弦音,即是与你唱和心声,安抚心境,感念生命里的昨夜星辰。

 

◎秀婉同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有人说中国的水乡古镇大都是一个范儿,街巷不过深闺弄堂,好吃不过糕点蹄髈。然而同里却并不如此,风景不是做八股,是没有办法去总结的,一地的妙处全在它的细处。水乡的阳光稀疏而温暖,蕴了些岁末的寂寥。入画的渔船却悠闲,和两岸的人家一起在小桥流水之间沉默着,映得那岁月静好。

在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此园不大,仅有两亩多地,可就在这块小小的地方,却将亭、台、楼、阁、廊、舫、榭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一池如翡翠般的水,将周边的曲桥、假山、花草树木一一倒映。这种一步一景、移步易景的设计,让你随便在哪个角度按下快门,都能拍到完美的照片。随着人流欣赏着满园美景,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身体里蔓延。虽然不能拥有,但能如此悠闲地走一走、看一看,已觉得满心愉悦了。

同里不大,但却有四十六座桥。你可以想象东方威尼斯的韵味了吧!沿着古石街,一边是矮矮的黑瓦白墙的古居民宅,一边是不宽的小河。而河那边,还是一排黑瓦白墙的民居,偶尔有几扇窗刚刷过一层深红的油漆,就像一位古代美人,在樱桃小口上抹了细细的口红,颇有几分妩媚。

在古镇,最古老的桥是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风雨侵袭,至今仍岿然不动,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桥名“思本”,乃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意。三桥中最小的桥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形,小巧玲珑,堪称一绝。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

来同里,除了体味水乡的精致与灵动,感受江南人家的闲适生活,品尝当地美食自然是少不了的。同里镇传统茶食之一的“袜底酥”,作为传统美食之冠那是当仁不让,以其清新松脆、甜中带咸的口味成为不少老同里和前来同里旅游的客人们争相购买的特色食品。小小的酥饼,一层一层薄如蝉翼,形状呈腰子形,有点象袜子的底,所以得名“袜底酥”。相传“袜底酥”是南宋民间效仿宫廷茶点制作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同里,能寻回一份久违的原始的真我的心情,这是钢筋和混凝土堆砌过后的空间里无法释放的。同里,不说她的钟灵毓秀、不说她的人杰地灵,就连空气和水也是醇正质朴的。同里,最宜两三密友,或清晨或黄昏,踱过古老的石子街悠长的小巷,无需说话,只需用眼睛贪婪的欣赏他的卓约风姿,用耳朵倾听潺潺流水轻灵的细语,用心感悟雕花窗楹里的曾经。

 

◎曼妙木渎

水悠悠的苏州木渎古镇,三月天光云影下,景致最为动人。木渎古镇有着其他古镇不能媲美的历史渊源,远古曾有吴王夫差和西施的浪漫往事,近有乾隆六下江南不舍离去,现在木渎古镇在周围城市扩张中仍然保持着最古朴的水乡风貌。

江南古镇以春秋两季风光最好,而说到领略园林的韵味,以春天为最佳。晨雾流动、朝阳映照下,整个古镇镀上了金色的霞辉,静寂中几声清脆悦耳的鸟鸣,更是给水乡古镇增添了几分隐士的禅意。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

清晨最适合踏青古松园,园内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霞辉中细赏楼厅独具匠心的雕刻,漫步斗折幽曲的双层长廊,沐浴古松翠色中。从古松园出来就是古镇上繁华的山塘街,在街上的茶馆里闲坐下来,泡上一壶碧螺春,点上几碟小点心,看着窗外摇橹而过的乌篷船,听着悠扬的姑苏曲调,品着手中的香茗,味道在舌尖弥漫,在肺腑间游走。

走进木渎,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跨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花海光福

光福镇位于苏州城西28公里的太湖之滨的邓尉山麓,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是一个体验太湖风情与农家生活的好去处。每年二月,光福邓尉山一带,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故名 “香雪海”,成为江南最著名的探梅胜地。

光福湖岸线漫长,太湖渔船多集于此,形成了“中国内湖第一渔港”太湖渔港,渔汛开捕时节,千帆竞发,场面壮观。镇内的司徒庙内有四株距今已有1900余年的古柏,清乾隆南巡命名为“清、奇、古、怪”;铜观音寺被誉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窑上“农家乐” ,依山傍水,桂花、枇杷、杨梅、梅花漫山遍野,尤以近千亩桂花为最,村内农户“家家搞刺绣,户户栽盆景,吃住在农家,游乐在田园”,游人可尽享“农家之乐”。

光福塔位于吴县光福镇塔山上,建于梁朝大同年间。唐代会昌末年塔毁于火,至懿宗时由铜观音寺的方丈四处化缘,筹资重建。塔呈方形,7层,高20多米,砖木结构,外观古朴。由于位置得当,加上周围景物衬托,颇有“不在画中已入画”的意境。若登塔顶,放眼天平、灵岩诸山,仿佛近在咫尺。

 

◎古址鹿苑

鹿苑镇位于张家港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杨舍镇11公里。据《常昭合志》记载,该镇在春秋时代原为吴王夫差豢鹿之地,由此得名。至宋、元时,鹿苑已形成集镇,明、清以后,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成为滨江大镇。

鹿苑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迹众多。境内徐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和陶器,表明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镇北的盐铁塘,相传为西汉吴王濞运送盐铁所开。

镇西不远处是古黄泅浦遗址,唐天宝十二年,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从这里起航并获得成功。镇东有植于元代成宗大德年间的银杏一株,现被列为省级文物。

建于明天启一年的弘济桥坐落在镇中三丈浦上,全桥长28米,宽4米,跨度20.1米,为三孔拱形石砌大桥,中孔北侧“弘济桥”三字,是明朝尚书钱谦益所书,字体浑厚,刚健有力。

 

◎灵气玉山

玉山镇为昆山市府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从春秋战国吴王豢鹿射猎而得名鹿城始,已有2400多年历史,自唐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玉山镇历经沧桑,集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历来农桑发达,商贾云集,民风淳朴,人才辈出。百里平川一峰独秀的玉峰山位于市区西北,玲珑透剔,自然造化,有“真山似假山”之美称,文人墨客史迹斑斑。玉峰山南麓以民族精英顾炎武之字命名的“亭林公园”中,花岗岩雕刻的顾炎武塑像面南而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赫然墙上,瞻仰之众络绎不绝。园内尤有琼花、昆石、并蒂莲谓之“昆山三宝”,更为之锦上添花。每当阳春三月,琼花盛开,群芳失色;仲夏之时,并蒂莲吐艳,凭栏观荷,暑热全消,胸臆顿宽;而昆石更是稀罕之物,今已难觅,但可饱览尊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