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石住房“资格说”的傲慢与武断

 都市生活台 2012-10-26

万科总裁王石的新书《王石说:影响我人生的进与退》中的一段关于“中国没资格住大房子”的论述,近日被不少网站拎出来放在放在首页。突然将公众的视野都引向这样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论断上,不排除炒作的嫌疑。然而,书中将国人没资格住大房子主要归结为中国人均GDP低,和中国需要人集中住在一起腾出“空间效率”发展的判断着实难让人苟同。(10月11日 财经网)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庙堂精英或商贾名流的性情之言或惊人之论,便更容易惹人追捧。可很多时候,所谓“权威者”的发言,多只是着眼于自我臆想出的宏观假设或浪漫蓝图,而忽视了现实的复杂多样,及背后无数个体自身的选择及权利。如有官员觉得晾台上挂衣服有碍观瞻,就要求靠街面阳台家庭都不可晒衣物;再如有学者论道内需不足问题,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肆鼓励国人“少储蓄,多消费”,而罔顾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那仅有的积蓄都是留作防范重大变故的“救命钱”。


王石的“国人无资格住大房子”一说,虽然也有他对国人盲目追求奢侈购房消费的不满,但也有着同样大而无当的逻辑缺陷。如他认为欧美国家人均GDP比我们高,但住的房子比我们小,所以“我们没有资格住大房子”。这样一种笼统含糊的对比,便将购房等市场行为置于道德高地,异化为“配不配,该不该”般的良心自疚和拷问。而实际上,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无论多大的房子,能不能买、能不能住,都不取决于消费着有无“资格”,而是取决于“价格机制的调节”。


“资格说”的最大硬伤在于,其将“国家发展”这样的宏大道义命题与“住大房子还是小房子”的个人消费行为,概念偷换后捆绑在一处。假性因果地将“人多集中在一起”作为保持中国发展效率的前提。而将所谓的“低空间成本”与效率附会起来,就更显得别扭荒诞。依此而言,为谋求效率最大化,难道要让所有劳动者住在集装箱中?


国家发展与个体发展应该是相依相存的,后者才是终极目的所在。以“高效”之名动辄压榨或从责任上要求个体“自我削减居住空间”,是在抱守“靠低廉人力成本上位”的残缺老路,更是显示出对个体权利的冷漠和忽视。


王石的“资格”说,也许并不带有刻意的人格贬损,而只是着眼于他所关切的国内外购房观念差异,及当前日渐紧缺的建设用地而生出的“忧愤之语”。可将国家发展效率高或低的盘口,牵强地压在人们的“购房抉择”上,并挥舞着“国外经济发达但住的房子小”道德大棒的言说,未免显得傲慢而武断。买(住)大房子,还是小房子,甚或租房,说到底,都不过是单纯的基于个体理性选择的经济行为,不应过度阐释,更不应为其强加所谓的“服膺发展大局”的不堪之重。毕竟,住大房子,也是一种自由。


王艳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