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典藏之西方历代名画欣赏(1-135)

 舒眉听雨 2012-10-26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基督受洗礼》
  约1440年

  意大利

  167cm×116cm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描绘精微而不失整体感,色调明快,流露出摆脱了中世纪桎梏的清新感。这幅取自圣经题材的绘画,描绘了基督受洗的情景,人物造型准确,刻画细腻,背景运用了透视画法,加强了特定空间的纵深感,烘托了画面的宗教气氛。虽然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绘画的僵化,但却悄无声息地透出一种人间气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乔凡尼·贝利尼《牧场圣母》

  1500-1505年

  意大利

  67cm×86cm

  板

  油彩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作品具有威尼斯画派的风格。画家以流利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描绘了在牧场上的圣母玛丽亚及圣子间的委婉、细腻、悯爱的母子之情。此画不仅描绘了宗教故事情节,还表现了现实生活对宗教题材的变异,使作品流露出动人的情感。画面色彩明朗,透视技法使作品有极强的纵深感,平添了画面中的祥和气氛。同时可以看出尼德兰绘画风格与技巧的端倪。

 
 
乔凡尼·贝利尼《裸女照镜》

1515年

  意大利

  62cm×79cm

  板

  油彩

  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藏

  乔凡尼·贝利尼这件作品,刻划了一位体态丰腴的健康少女,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特有的静穆感。持镜裸女神色忧郁,青春的生命与户外明媚的景色都未能使她感到快乐,这是一幅关于生命自省的作品。乔凡尼以细腻的古典技法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少女的肌肤、体态,大胆地将室内处理为暗色调,以衬托裸女的纯洁与忧伤情绪。窗外的风景在手法上既引入了透视法,又强调了光影效果,使整幅画面统一完整。
 
 
 
乔凡尼·贝利尼《众神聚宴》

1514年

  意大利

  170cm×188cm

  布

  油彩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阳光灿烂、风光明媚、欢悦明朗是威尼斯画派的主要特点。《众神聚宴》中表现了这种欢快而令人神往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画面。作者贝利尼是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对威尼斯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着深切的感受,他把自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对欢快精神的向往,及对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憧憬,借神话传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这里,《众神聚宴》是现实人生的聚宴,是威尼斯和平宁静、欢乐祥和生活的转喻,它折射出威尼斯人享受人生、自由狂欢、无拘无束的社会风尚,展示了美丽的生命诗意和彼岸世界的诱人图景。
 
 
 
 
《死去的基督》

约1497年
安德烈亚·曼泰尼亚
意大利
68cm×81cm

蛋彩
米兰 布雷拉美术馆藏

这是以典型的古典技法绘制的作品。盛行的蛋彩画法细致却未免有些僵化地刻划了死去的基督。显然,基督刚刚被他的信徒们从十字架上卸下来,安放在床上,左侧两信徒悲痛之极。冷灰的色调、死去基督"十字架"式的姿态,简洁方正,舍去细节,使主题鲜明。画家以情绪刻划来渲染这个惨烈的场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正面透视的画法,无疑增加了处理的难度,画家却执意选择这个角度,以造成现场感。
 
 
 
《秦乐天使》

约1480年
梅洛佐·达·福尔利
意大利
112.5cm×91cm
壁画
梵蒂冈美术馆藏

这幅命名为《奏乐天使》的作品,是整幅壁画的一部分,具有早期文艺复兴绘画的特点。色彩明朗,构图简洁,模式化的人物造型,表现出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潜在的影响。但是,画家所着力的是"天使"少女般形象的表现:这是一个可爱的少女,身体微微前倾,面孔严肃,眼神专注,嘴角微闭,一副淡然神情,优雅的六弦琴旋律飘荡于画内画外。音乐与少女生命的共振,和谐地产生了令人遐想的诗意,如果不是少女肩上的两个翅膀,有谁会把她当做远离现实的"天使"呢!
 
 
 
 
《春》

约1478年
山德罗·波提切利
意大利
203*314cm

蛋彩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藏

佛罗伦萨画派最重要的代表性画家波提切利,以诗人的气质和情趣,显示出他的艺术才能。《春》正是以诗意的眼光、美的情趣和朴素自然的风格,表达了他对美好生命的讴歌与赞颂,这是一幅寓意深刻的作品,《春》喻示了生命之春,生命活力的复苏,女神形象取自生活中少女的原型,微妙的曲线、恰当的夸张、抒情的基调及梦幻般的奇异景象,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满足,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最典型的精神特征。
 
 
 
 
《维纳斯的诞生》

约1485年
山德罗·波提切利
意大利
172.5cm×278.5cm

蛋彩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藏

《维纳斯的诞生》是根据希腊神话中关于美神维纳斯诞生的美丽传说创作的。画家以浪漫的气质与诗意的手法,表现了美神维纳斯诞生的奇异场面。在这幅作品中,波提切利塑造了一位忧郁哀婉的美丽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寓了画家的人文主义理想。饱满的构图强调一种深刻的内涵和装饰性,突出了一种醉人的浪漫气息,渲染了生命主题的诗性。
 
 
 
《爱与纯洁的战斗》

佩鲁吉诺
意大利
160cm×191cm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这是一个颇富哲学意味的绘画题目:爱与纯洁之战,最终是爱与纯洁的统一。画家把这个题目形象化与艺术化,画面中有战斗,有胜负,却没有死者与伤者,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一场二者合一的精神舞蹈。佩鲁吉诺是文艺复兴时期佩鲁贾画派的代表性画家,画风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不同于佛罗伦萨的写实风范,又不同于锡耶纳画派的装饰趣味。《爱与纯洁的战斗》既是典型的一例,伤感的情调,优美的造型,恍惚的背景,洋溢着一种静谧饿情感。
 
 
 
《基督投胎和诸圣人》

约1500-1510年
皮耶罗·迪·科西莫
意大利
206cm×172cm

油彩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藏

此画取材自《圣经》中的基督投胎故事,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常见的内容。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基督投胎的信息是由白鸽来传递的。圣母玛丽亚站在高台上,仰望白鸽,诸圣人分左、右两侧侍立,呈簇拥状,烘托了玛丽亚受孕的主体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传说中基督投胎的奇异场景。整个画面色彩绚丽,人物造型严谨,富于个性,已没有了中世纪宗教绘画的僵硬冰冷,背景以透视画法绘出山地风景,与诸圣人形成对圣母的环衬,加强了主题的鲜明性和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人文精神的明朗特点。
 
 
 
 
《杰罗拉莫·卡西奥像》

约1500年
乔凡尼奥·安东尼奥·博尔特拉菲奥
意大利
52cm×40cm

油彩
米兰 布雷拉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人物形象已脱离中世纪宗教绘画刻板模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人物神情微妙而富于变化,眼神和手的刻划精微、细致。全画色彩单纯而厚重,黑、红两色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可以看出,这是依据现实人物写生创作的肖像画,富于精神活力与人情味。
 
 
 
 
《绿垫圣母子》


安德烈亚·索拉里
意大利
60cm×48cm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画家在此借圣母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极富世俗特点的母子情深的图景,来表现人间生活的情趣与人性的美好。古典油画技巧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圣母是美丽、善良、慈祥的永恒母爱象征,圣子则体现了幼小生命的纯真可爱。由圣母子关系构成的主题,隐喻着人性美、和平、宁静、安祥。画面采用了黑白对比、冷暖对比及透视画法,明快简洁。
 
 
 
 
 
 
 
 
《沐浴少女》

1520-1623年
贝尔纳迪诺·伦尼
意大利
135cm×250cm
壁画
米兰 布雷拉美术馆藏

壁画具有一种公众的意义。《沐浴少女》以壁画形式出现,无疑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与绘画对人的关注。画中描绘了沐浴着和即将沐浴的少女形象,她们体态优美,丰满适度,表现出对自身认识的极大兴趣。沐浴的少女们,以袒露的身体表现了一种自我解放的精神态势,她们在水中嬉戏的同时,也寻到了人性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契机。《沐浴少女》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觉醒与宗教禁欲主义扼杀人性的挣脱。
 
 
 
 
 
《圣玛利亚·玛达莱娜》

约1530年
乔凡尼·吉罗拉莫·萨沃尔多
意大利
86.4cm×79cm

油彩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以希腊神话人物为题材的肖像画。画中的圣玛丽亚·玛达莱娜身穿灰袍,给人一片死寂与不祥之感,面目阴郁却不乏美丽。黑暗的背景处理,烘托了灰袍的质地与闪光,给人阴森森的感觉。作品技巧娴熟完美,衣纹褶皱尤具写实功力,看得出,没有细致观察能力和完美的写实造型技巧,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水平的。
 
 
《蒙娜丽莎》

1503年-1506年
莱奥娜多·达·芬奇
意大利
77cm×53cm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创造亚当》

1510年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意大利
280cm×570cm
壁画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取材自《圣经》中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上帝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被画家描绘为体格健美的青年,充满了现世人物的真情实感。在绘画技巧上打破了中世纪那种独立空间和单纯装饰的处理方式,并且以极其写实的手法完美地刻画了"人"的形象,这个形象意味着对自身的认识和觉醒,代表着文艺复兴绘画的经典性。
 
 
 
《原罪和逐出伊甸园》

1510年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意大利
280cm×570cm
壁画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这幅作品同《创造亚当》一样,是为梵蒂冈西斯庭教堂所画的天顶画《创世纪》的一部分,其完美的技巧和艺术创造力,曾使当时的罗马受到巨大震惊。作品描绘了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蛇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情景。这件作品表达了画家对生活的信仰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同画家的其它作品一样,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同时,这件作品显示了米开朗基罗一贯的古典写实风格,造型严谨,构图简洁,整体气势宏伟磅礴。
 
 
 
 
《女预言家利比卡》

1511-1512年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意大利
395cm×380cm
壁画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这幅古典写实风格的壁画,仍然是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庭教堂所作的天顶画的一部分。画家以娴熟的技巧与卓越的艺术概括力和想象力,刻划了传说中的女预言家利比卡,她扭身端坐的优雅姿势与打开神秘书籍的自信神态,表现出一种先知先觉的自信、洒脱及高雅、庄重、智慧的气质。她翻开那本启示录般的神喻之书,转身俯视下方的人间,似欲给众生某种预言……这幅作品显示了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开阔胸襟与非凡气度,以及他对宇宙世界的理解与解释。
 
 
 
 
 
《最后的审判》

1535-1541年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意大利
1370cm×1220cm
壁画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庭教堂所作的祭坛画,场面恢弘,人物众多,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空间。画面中央是耶酥基督挥动着手臂,把右边负有罪孽的人们投进地狱,把左边善良的、遭到不幸的人们的灵魂带进天堂,表现了宗教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劝诫人们要扬善除恶。画面构成关系极为复杂,充满着悲壮的效果,而其表现风格已成为17世纪巴洛克艺术之嚆矢。

注:嚆(hao)矢——原指速写响声的箭,后被喻为事物的开端。
 
 
 
 
《披纱巾的少女》

约1516年
拉斐尔·圣齐奥
意大利
85cm×64cm

油彩
佛罗伦萨
彼蒂宫藏

《披纱巾的少女》又名《冬娜·薇拉塔》,据传是拉斐尔为意中人画的肖像。画家运用了极为丰富的绘画预言,充分发挥色彩表现力,每一笔都流露出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女郎闪光的眼睛,安祥而略含倩笑的脸庞……华贵衣裙的百褶纹采用浅绛和银灰的调子来表现,与肌肤的色彩相辉映。这种大胆的用亮色来转换色彩的手法,显示了拉斐尔对绘画语言的自如运用,在16世纪的西方油画中实属首创。由于以真实对象为基础,作品刻划的理想化女性成份减少,去掉了不必要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具审美理想的女性。
 
 
 
 
《暴风雨》

约1505-1507年
乔尔乔内
意大利
82cm×73cm

油彩
威尼斯美术院藏

这是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测的油画,反映了乔尔乔内的一贯风格--对人间生活的美满想象力,宗教的神秘意味,趋于饱满的色彩,丰富的多重调子及抒情的诗意。《暴风雨》似乎寓意着一种"天有不测风云"的人与自然变化的关系,画面中的裸体母子与身份不明的男人形成一种呼应,生动的背景传递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征兆。光与色的变化被描绘得非常出色,洋溢着一种神秘的诗意。
 
 
 
 
 
《入睡的维纳斯》

约1510-1511年
乔尔乔内
意大利
108.5cm×175cm

油彩
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田园合奏》

1510-1511年
乔尔乔内和提香
意大利
110cm×138cm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田园合奏》又称《乡村音乐会》,是乡土自然美和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不仅表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件作品先是由乔尔乔内绘制,后由提香继续完成的。这件作品展示了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人心灵交流的幻境,充满神秘的诗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梦幻般向往。
 
 
 
《维纳斯和丘比特》

洛伦佐·洛托
意大利
92.4cm ×111.4cm

油彩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这是一副充满世俗气息的关于希腊神话的绘画。这里的维纳斯是一位没有宗教冷寂气息的现实少女,躯体丰满,曲线柔和流畅,以一种优美的姿势,侧卧于榻,流露出一种人世间的欢悦气息。画家巧妙地把爱神丘比特与维纳斯的嬉戏作为瞬间定格于画面上,戏剧气氛浓厚,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
 
 
 
 
 
 

《美少年阿多尼斯之死》

约1512年
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
意大利
189cm×295cm

油彩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藏
这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里喻示着生与死的美感含义。死亡没有被表现为一种恐怖,而被表现为一种美感。丰腴美丽的女神们以柔美的肉体面对死去的美少年阿多尼斯,形象刻划极富生命力。画家充分发挥了写意绘画技巧,人物性格、神情各异。
 
 
 
 
 
《基督复活》

柯雷乔
意大利
130cm×103cm

油彩
马德里
普拉多博物馆藏

《圣经》故事中的基督复活,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反复表现的题材。这件描绘基督复活的油画,被画家诗意化了:在幽静的林间,在苍郁葱绿的山谷中,死去的耶酥复活了,美丽的金发少女惊讶地看到了这一神奇的瞬间。耶酥伤口愈合,安静地告诉少女,这不是梦,是上帝要他复活以拯救众生的。少女被处理成金色调子,美丽纯洁,象征着正义与善良,耶酥则被描绘为圣者,左手高举,向天真的少女宣喻着他复活后的第一次感知。这是古典风格的写实作品,复活的耶酥和纯洁的少女都摆脱了宗教绘画的僵化模式,而表现出一种类似世间田园生活中的爱情场景,这无疑是画家诗意情怀的表现。
 
 
 
 
 
《达娜厄》

1531-1532年
柯雷乔
意大利
161cm×193cm

油彩
罗马
博尔盖塞美术馆藏

达娜厄是希腊神话中阿尔戈斯王阿克里西俄斯与欧律狄克的女儿。国王为避免自己的不幸,命人造了一座铜塔,将女儿达娜厄关进塔内,达娜厄内心痛苦极深。一天,天神宙斯经过,爱上了达娜厄,最终达娜厄为宙斯生下了希腊神话中的另一英雄珀尔修斯。画中的达娜厄裸体靠于床上,接受突如其来的宙斯之爱。造型生动,刻划细致,人物性格鲜明,气氛压抑却不乏抒情的诗意。
 
 
《苏姗娜和长者》

约1550年
丁托雷托
意大利
146.6cm×193.6cm

油彩
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藏

这是希伯来传说中的故事,是一个美丽少妇苏姗娜遭到诬陷而被冤枉的悲剧。画中沐浴过的苏姗娜袒露着美丽的身体,惟妙惟肖,既富魅力,又不娇艳,优雅而有风采。暗中窥视的老者,便是诬陷她的两个色鬼。丁托雷托这件创作具有意大利古典美的风格,晦暗的棕褐色背景,加强裸女身上柔和的色调,在淡淡的阴影笼罩下,躯体显得光彩奕奕,更烘托了苏姗娜惊人的美艳。画家借传说故事,以饱满的笔触和恬静的境界赞美女性的魅力。
 
 
 
 
《美神和战神》

约1578年
保罗·委罗内塞
意大利
205.7cm×161cm

油彩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美神维纳斯和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了小天使厄洛斯,此后这个小天使常常拿着弓箭飞翔天际,并射箭给需要爱情的人。这幅画色彩华美,形象和动作都极富装饰性。画中维纳斯美丽的裸体及马尔斯的甲胄与缎子战袍形成强烈对比。这是一个神的世界,而实际上,它反映的是当时贵族阶级享乐欲望中的一种需要,即甜美的爱情。
 
 
 
 
 
《授乳的圣母》

约1430年
罗贝尔·康宾
尼德兰
63.5cm×49cm

油彩
伦敦国家美术馆

罗贝尔·康宾是尼德兰14世纪后半叶的宗教画家。这幅作品是康宾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的圣母温柔地低垂双眼,准备喂养怀中的婴儿耶酥。但耶酥的形象与圣母的形象却不和谐,不仅如此,圣母身上铺地的长袍,并未按圣母的体形画出它的结构关系,背景上的细节却毕现无疑,造成近处模糊而远处清晰的景象。这是康宾一贯艺术法则的典型表现,即事物不论远近,都一概是可视的,至于焦点视差等,可以不予考虑
 
 
 
 
《根特祭坛画》

1432年
胡伯特和扬·凡·埃克
尼德兰
375cm×520cm

油彩
根特
圣巴佛大教堂藏

这是画家为圣巴佛大教堂所作的祭坛画,是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巨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幅类似屏风的祭坛画由内外20个画面构成,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画的是预告耶酥降生的男女先知4人;中层空间宽敞,以受胎告知为主题,有报喜的天使与满怀激动的圣母玛丽亚及宽大的房间;下层分别为施洗约翰、使徒约翰及供养人夫妇等。画家技艺甚高,造型写实能力极强,它标志了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水平。
 
 
 
 
《圣母子与罗林首相》

约1434年
扬·凡·埃克
尼德兰
66cm×62cm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这是一幅类似东方细密画的《圣经》故事画,画家以卓越的技巧表现圣母玛丽亚、圣子与罗林首相。人物刻划生动,造型严谨,色调深沉,色彩辉煌不失沉稳。特别是画家对背景的刻划细致入微,华贵殿堂及远处的城市风光,表现了画家对于美感的追求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卢卡圣母》

约1436年
扬·凡·埃克
尼德兰
65.5cm×49.5cm

油彩
法兰克福 施泰德尔艺术研究院藏

命名为《卢卡圣母》的油画,事实上是《圣经》中圣母子故事的另一种绘画处理方式。画家以自己惯用的技巧、手法,表现出庄严肃穆的圣母子和宗教气息。特别是圣母玛丽亚的猩红长袍与微明的背景互相映衬,细密之处不厌其烦,整体之处大方明朗,显示了扬·凡·埃克卓越的绘画能力。
 
 
 
 
《圣路克画圣母像》

约1435年
罗吉耶·凡·德·韦登
尼德兰
137.5cm×110.8cm

油彩
波士顿美术馆藏

《圣路克画圣母像》具有浓郁的尼德兰绘画风格,是一幅把《圣经》故事形象化的作品。画家是尼德兰画派著名的肖像画家,他用写实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用细碎的小节来补充人物的内涵。这件作品色调凝重浑厚,人物表情淡漠,气质冷峻,造型上强调大色块对比,背景运用透视加强纵深感。但是,室内与室外仍有着被割裂开来的迹象,仿佛是两幅合而为一的画,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绘画风格。
 
 
 
 
 
《荒野中的圣约翰》

约1490年
海特亨·托特·辛·扬斯
尼德兰
41.9cm×27.9cm

油彩
柏林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的作者是15世纪70年代尼德兰画派中的一位十分注重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宗教画家,以绘制祭画而享盛名。这幅画中,施洗约翰的形象具有普通人那种感情温厚的特征,洋溢着人道主义的魅力:在天边的旷野中,圣约翰孤独地凝神沉思,他赤裸双足,形容枯槁,右手支撑头部,心绪郁结,但目光仍显得仁慈和善。陪伴他的是一只象征圣灵的小羊羔。整幅作品情调低沉,金色的基调更增强了忧郁和伤感的的气息。这是尼德兰宗教的一种形象写照,荒野中的圣约翰形象也正是这种宗教气质的独特表现。
 
 
 
 
《背负十字架的基督》

约1515-1516年
希罗尼穆师·博斯
尼德兰
76.5cm×83.5cm

油彩
根特美术馆藏

这件作品不同于其他尼德兰风格的绘画。人物夸张、变形、扭曲,显示出在基督受刑之后,"群魔"乱舞,兴高采烈的情形;只是耶酥基督的面部描绘依然是尼德兰绘画风格。这种手法和风格在文艺复兴绘画中极少见到,一扫尼德兰绘画的冷漠、凝重、繁复和雕琢,从而渲染耶酥基督背负十字架的悲壮场景。
 
 
 
《尼德兰的寓言》

1559年
老彼得·勃鲁盖尔
尼德兰
117cm×163cm

油彩
柏林国家美术馆藏

勃鲁盖尔的这幅作品,带有细密画的特征。俯视的、散点透视的构图使画面失去了中心焦点,然而,画家却运用建筑物将看似杂乱的画面统一起来。画家在对人与社会的深刻思索中注入了不无荒诞的创意,他运用幻想和虚构的手段,以表达人生的某种悲剧性看法。
 
 
 
 
 
 
 
《通天塔》

1563年
老彼得·勃鲁盖尔
尼德兰
114cm×155cm

油彩
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以圣经为题材的寓意深刻的作品。选用恰当的圣经故事影射现实世界的纷争,是画家一向的风格优势。《旧约》创世纪第十一章中,耶亚在洪水之后东迁示拿,为防水患,决定修筑高塔式的建筑以容纳全城人。塔的高度须达天顶,此事触怒了上帝耶和华,他以神术使工程无法继续进行。上帝的惩罚,引出了世间的纷乱。画家以细密的技巧,狂想形的色彩,表达了人类创造新生活所付出的代价及其不可抗拒的悲剧性。
 
 
 
《雪中猎人》

1565年
老彼得·勃鲁盖尔
尼德兰
117cm×162cm

油彩
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藏

画面一片皑皑白雪,给人以寒凝萧瑟之感。在两块结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鱼,点景式的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天空阴沉,寒鸦啼叫,一切都很朴实,蕴含着那笼罩人生的悲凉气氛。勃鲁盖尔出身并非农民,却处处表现出对尼德兰农村生活的热爱。此画显示出作者注重景物的抒情与宁静纯朴的乡野风格。
 
 
 
《收干草》

约1565年
老彼得·勃鲁盖尔
尼德兰
117cm×161cm

油彩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画中依然凝聚了画家热爱质朴生活的情怀,他选择了农村生活中收干草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间诗意的联系。如画的尼德兰山区,山峦起伏,村落点点,人们忙碌于其间。一派真实自然、生动质朴的田园诗意,反映出画家热爱自然、讴歌乡土生活的艺术理想与对质朴生活的憧憬。
 
 
 
 
 
《绞刑架下的舞蹈》

1568年
老彼得·勃鲁盖尔
尼德兰
46cm×51cm

油彩
达姆施塔特 黑森州美术馆藏

尼德兰人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斗争遭到血腥镇压,虽然转入低潮,但并未放下武器,仍隐藏在森林丽袭击敌人。《绞刑架下的舞蹈》描绘了在牺牲者坟地附近三个人在欢乐歌舞,表达出一种反抗西班牙统治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残酷镇压的嘲讽。这是一幅风景画,但带一些神秘性。全画以较高的视点画出尼德兰平原的纵深远景,而引人注目的绞架作为死亡的象征物,显然包含着生与死的矛盾冲突。无疑,它隐喻着一种生命的希望。
 
 
 
 
《贝尔蒙特城堡》

16世纪末
保罗·布里尔
尼德兰
155cm×220cm

油彩
罗马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典型的尼德兰风格风景画。高高的贝尔蒙特城堡矗立在山上,雄伟庄严;山下河谷、平原中的放牧者、耕作者怡然自得。这是尼德兰田园的普通景色,却又因高耸的贝尔蒙特城堡而多了几分神秘与奇异。细密画手法不厌其烦的描绘,全景式构图的宏伟,增加了这幅画的艺术感染力。
 
 
 
 
 
《圣贝恩哈特在收割庄稼》

1500年
老约尔格·布鲁依
德国
70cm×73cm

油彩
茨韦特尔修道院教堂藏

这是一件充满宗教气氛的绘画作品。画面冷寂凄楚,人们表情哀愁,服装的黑白两色,增强了这种悲凉的氛围。然而,在这个没有丝毫生机与话力的环境中,成熟的庄稼扬起金色的谷穗,与死寂的气氛形成对照。在这一非同寻常的空间中,不幸在继续。
 
 
 
 
  

 《亚当与夏娃》

1507年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德国
209cm×81cm(左)
209cm×83cm(右)

油彩
马德里
普拉多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在表现风格上,明显受意大利画风影响。每个人体都沾满画面空间,成为可以独立的人体作品。夏娃动作优美,富于舞蹈性,左手去摘树上被禁的"罪恶之果",右手扶在树枝上,双脚一前一后,婀娜多姿,显示了女性的妩媚与青春活力;亚当带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倾向,更内在,也更平静,左手捏着带叶的苹果,右手摆向后面。亚当和夏娃互为呼应,夏娃脸部呈现出的微笑,反衬出亚当的内心惶惑。


 
《侧卧的泉源仙女》

1518年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德国
59cm×92cm

蛋彩
莱比锡美术馆藏

作为人文主义画家,克拉纳赫的宗教画注入了人们向往的世俗气息。他利用神话人物,表现反禁欲主义倾向,传递文人精神信息,并且有意采用中世纪哥特式艺术手法,掺杂了个人的极其怪诞的影射意味。《侧卧的泉源仙女》套用了维纳斯裸体画的模式,背景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似有某种反禁欲的意味。泉源仙女额头很大,眼睛又斜又小,显然,画家在寻求一种变形的稚拙趣味,以表达一种反基督精神。
 
 
 
 
《黄金时代》

约1530年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德国
75cm×103.5cm

蛋彩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以一贯运用的怪诞意味,表现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精神。画中人物造型变形稚拙,令人玩味。而更引人瞩目之处是:不仅人物都是以对偶的方式出现,连动物也是以雌雄对偶的方式出现。成双成对的裸体男女、嬉戏的雌雄动物,与花草河流及巨大的围墙构成了一个"乐园"式的天地。载歌载舞的男女们,虽然无拘无束、自由地袒露着自然的天性,但并无狂欢般的放荡,显示出有节制的反禁欲精神及对人类自由天性回归的向往。
 
 
 
《基督诞生》

约1511年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弗
德国
36.2cm×26cm

油彩
柏林国家美术馆藏

16世纪初,德国画坛上出现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瑙河画派。《基督诞生》一画的作者是该派风格最明显的画家。这幅画有着细密画的风格特征,在宗教气息中保有浪漫的诗意。基督诞生的神圣瞬间,被处理在一间世俗生活的颇房子里,削弱了宗教气氛。室内与室外、夜空与白昼、天上与人间等,多个空间被组合到一个画面之中,体现出一种浪漫的风格。
 
 
 
 
《有城堡的景色》

1526-1528年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弗
德国
30.5cm×22.2cm

油彩

这是极其富多瑙河画派特点的风景画。在这件作品中,看不到意大利严谨的古典风范,也看不到尼德兰式的浓烈的北方乡土气息,而是多瑙河畔诗一般的优美风景和风俗人情。在这里,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成为作品主题,阳光、草木、天空、大地被画家赋予了梦幻般的色彩。
 
 
 
《大使们》

1533年
小汉斯·荷尔拜因
德国
207cm×209.5cm

蛋彩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小汉斯·荷尔拜因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肖像创作,并富有独创性。在《大使们》一画中,他着力表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并吸收了意大利式的肖像技法。显然,画家并未矫揉造作地去故意美化、粉饰他们,而是以直观的、高度写实的手法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但是,贵族习气和矜持也给作品带来了僵化的痕迹,这与迎合当时宫廷趣味的"矫饰主义风格"有关。
 
 
 
《面包商的受难》

雅各布·达·蓬托尔莫
意大利
58cm×50cm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巴洛克绘画萌芽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对封建宗教统治的不满足及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斗争。这幅画有着明显的矫饰主义痕迹,譬如,面包商的生活环境被过分虚伪夸大,华而不实,高大华贵的建筑显然与面包商的身份不符。在此情景下,面包商的身份不符。在此情景下,面包商受难的悲剧气氛被冲淡了,画面反倒显出一种戏剧性的舞台效果。不过,这件作品倒是表现了矫饰主义绘画所蕴藏的艺术潜力。
 
 
《圣母访问》

约1528-1529年
雅各布·达·蓬托尔莫
意大利
202cm×156cm

油彩
卡尔米尼诺 圣米盖勒教堂藏

  这是典型的矫饰主义画风,代表了蓬托尔莫的审美理想。画中的圣母被完全世俗化了,美丽典雅,雍容大方,其余三位女性亦显出宁静安祥的神态,洋溢着温馨气息,人情味十足。该画造型夸张,色彩华丽,极富装饰意味,几组大的色块的运用,造成简洁、概括、生动的视觉效果,人物情绪在沉默中进行交流,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
 
 
 
 
《圣女卡戴莉娜神秘的婚礼》

约1527-1530年
帕尔米贾尼诺
意大利
74.2cm×57.2cm

蛋彩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描绘圣女卡戴莉娜神秘婚礼的作品,有着强烈的风格化形式特点。它明显地背弃了自然主义传统,追求一种新的形式和风格,虽然这件作品表现的是宗教题材,却表现出一种人世间的温情脉脉。画家运用明暗光影,造成了画面扑朔迷离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装饰性。矫饰主义绘画是绘画形式的一次解放性变革,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理念规范,体现了自由意志的发展。这件作品融入了画家的审美理想,波浪式的人体形态及衣纹肌理,创造出全新的美感,在写实风格盛行的年代里,无疑具有叛逆性质。
 
 
 
《爱的寓意》

约1540-1545年
阿尼奥洛·布龙齐诺
意大利
146cm×116cm

油彩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维纳斯与其子丘比特在画面中相吻,周围的伏尔太、罗马诗人维吉尔、鸽子与面具象征嫉妒、美、和平与虚伪。此画中维纳斯母子的情感,被表现得过于甜蜜,失去常态,因而在绘画表现上带有某种色情意味。事实上,这就是画家表达性爱的一种构思。这件作品尽管色彩很细腻,表现技巧也无可厚非,但由于趣味低俗,而影响了它的艺术价值。这幅画在意大利美术的晚期,作为矫饰主义画风的代表性作品,极具典型性,它对后来意、法等国宫廷美术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圣母升天》

1568年
朱塞佩·瓦莱里亚诺和希皮奥内·普尔佐内
意大利

油彩
罗马 耶酥教堂马路圣母祈祷处

  这是根据《圣经》故事绘制的宗教绘画。画家充分发挥了想像力,大胆处理了圣母升天这一复杂的主题:圣母双臂张开,裙裾飘曳,在小天使们的簇拥下,向天上飞升。就作品来看,有着强烈的矫饰主义风格,浪漫而瑰丽,形式特点很强,人物生动细腻,圣母的虔诚神往与小天使可爱的形象动作,构成了一个并不缺少人情味的天上世界。
 
 
《受胎告知》

约1585年
卢多维科·卡拉齐
意大利
210cm×230cm

油彩
博罗尼亚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卡拉齐兄弟中老大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画风,描绘了圣母玛丽亚被告受胎的情景,具有明显的对形式的追求意味,体现了画家的绘画能力与表现特点。
 
 
 
《诱拐》

1620-1621年
圭多·雷尼
意大利
239cm×193cm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曾经从卡拉齐的画家圭多·雷尼,对拉斐尔理想的形式美和古典风格颇感兴趣,后又接受了卡拉瓦乔的明暗处理和造型方法,赋予作品一种戏剧般的感伤情调和优美的画面效果。画面中的人首兽身之神抢走少女的场景,被画家表现得有声有色:兽神嘶鸣着将少女抓在手中,少女惊慌失措又无可奈何。全画色彩热烈响亮,造型夸张生动,明暗对比效果强烈,有突出的视觉效应。


 
 

 
《命运》

约1623年
圭多·雷尼
意大利
188cm×155cm

油彩
罗马 圣卢卡国家美术院藏

  这是一个寓言深刻的命题,被画家宗教化地处理为女神与小天使的飞行,无定的飞行喻示了命运的不可把握,暗示了主题。人物造型夸张,舞蹈化的女神与小天使都被赋予特定的形式,天空、球体、女神、天使的组合,将个人命运引向人类共同命题。在这里,画家将命运做了有神论的宿命解释。
 
 
 
 
 
 
《逃往埃及途中的明月美景》

1609年
亚当·埃尔斯海默
意大利
31cm×41cm

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馆藏

  就题目而论,它是一幅传统题材的油画,并且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这是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河流旁的树丛中,圣约瑟牵着毛驴,圣母抱着圣婴骑在驴背上,蹒跚地向山道上走去。全画以风景为主,月明星稀,丛林幽暗,河水静静地流淌,极富一种幻想的境界。事实上,这是一幅独立的风景画,梦幻般的画面,透出宗教传统的神圣感与不可知感。
 
 
 
《劫持萨宾妇女》

约1629年
彼得罗·达·科尔托纳
意大利
277cm×422cm

油彩
罗马 古罗马神殿博物馆藏

  科尔托纳是意大利最有成就的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劫持萨宾妇女》根据希腊传说绘制,场面壮观激烈,是一幅巴洛克绘画的杰作。骁勇的武士攻进萨宾城中,劫持了以美貌著称的萨宾妇女。画家在画中发挥了自己善于表现浪漫气质的优势,把一场战争风暴的结果,归结为劫持美女,并以美女与武士们的搏争,展示出力与美的合一性,寓示着一种完美。这件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夸张的动作及略带矫饰形式的风格,表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目标与审美特点。
 
 
 
《玫瑰奇迹》

瓦莱里奥·卡斯泰洛
意大利
47.5cm×37.5cm

油彩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画面以浪漫的手法、梦幻的境界、富于想象力的构思,表现了一个关于玫瑰奇迹的美丽传说。人物动态夸张,富于节奏韵律。以玫瑰花为中心,形成向心式的组合关系,突出了玫瑰奇迹给众人带来的惊讶。
 
 
 


《罗马古迹》

约1610-1615年
保罗·布里尔 佛兰德斯
84cm×112cm

油彩
布伦瑞克 赫尔措格·安东·乌尔里希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描绘罗马古迹的风景画,存留着受细密画风影响的痕迹。画家注意了对光影的运用,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山丘、丘陵、河谷、瀑布尽收眼底,这种视野开阔的风景画,具有开阔、丰富、繁多、精致的特点,符合佛兰德斯人的审美习惯。
 
 
 
 
 
《蓝色花瓶里的花束》

17世纪初
扬·勃鲁盖尔
佛兰德斯
66cm×50.5cm

油彩
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藏

  扬·勃鲁盖尔曾任当地大公的宫廷画师,他善画花卉和风景,绘画方法倾向于修饰,笔触细腻,色彩具有装饰性风格。《蓝色花瓶里的花束》是用彩色线条一笔笔勾画出来的,笔细腻,力求光洁和质感,并强调明暗对比,讲究画面的韵律、节奏及色彩的响亮性。
 
 
 
 
 
《斯卡迪斯河神》

1609年
亚伯拉罕·扬森斯
佛兰德斯
174cm×308cm

油彩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藏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在矫饰风格的推动下,几乎都醉心于对体态的夸张描绘。《斯卡迪斯河神》正是这样一幅画。在神人合一的形象塑造中,神的形象被拟人化了,特别是男、女神之间的交流,以人间的方式进行,给人以亲切感。男神的冷峻、沧桑和女神的成熟、丰满,产生了不言自明的魅力。人物衣纹质地与褶皱的华丽表现,将写实的造型与装饰性结合起来,强调了形式上的优美。
 
 
《抢夺留希波斯的女儿们》

约1616-1618年
彼得·保罗·鲁本斯
佛兰德斯
222cm×209cm

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馆藏

  此画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传说的抢婚场面。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把留希波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画中表现的是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这里表现的既是暴力,又是充满喜悦的游戏,而画家所关心的是人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注意的是人仰马翻的猛烈的纠缠场面。强烈的动势色彩、多种曲线的运动节律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交响、爱情与暴力,色彩的饱满与热烈,是鲁本斯特有的画风。戏剧性的暴力气氛,加上富有装饰性的构思,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力量。
 
 
 
《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

1622-1625年
彼得·保罗·鲁本斯
佛兰德斯
394cm×295cm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美第奇家族是法国著名的名门望族,玛丽·德·美第奇曾为法国摄政皇后。这件作品描绘玛丽的宫船刚刚抵进赛富港,她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船头上戎装的姑娘,身着古罗马的服装,伸开双臂,表示了法兰西的欢迎。豪华的宫船下面,许多海中女仙在拽着绳。
 
 
 
《土与水》

1618年
彼得·保罗·鲁本斯
佛兰德斯
222.5cm×180.5cm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土与水孕育了万物,这里以"土与水"命题,在于表现画家的一种思考。鲁本斯把这种思考化为典型性格的神人一体,代表土与水的男人和女人,在作品中显得强健丰硕,生命力极强。左侧的裸女扭动身姿,柔和流畅,极尽风韵。而右侧背面的男人,虎背熊腰,刚猛异常。他们显示了美好的生命与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将因此得到绵延,大地永远葱绿,河水永远流淌。鲁本斯发挥了他卓越的油画技巧,用色厚重,造型精微,尤其是运用男人体与女人体的刚、柔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希望和人生信念。
 
 
 
《餐具室里的仆人》

约1615-1620年
弗兰斯·斯尼德斯
佛兰德斯
135cm×201cm

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馆藏

  这是一幅具有浓郁巴洛克风格的绘画。它以逼真的写实手法,运用近似细密画的技巧及沉稳的色彩,描绘了餐具室丰盛的食物。尽管有仆人在场,但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人与物都被画家作为静物来表现,唯有仆人的回头一瞥,为画面增加了灵动的气息。这是佛兰德斯绘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苏姗娜与长者》

1620-1622年
安东尼·凡·代克
佛兰德斯
194cm×144.2cm

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馆藏

  这是一件内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丁托雷托的《苏姗娜与长者》相同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里把苏姗娜放在近景,加剧了人物之间的紧张冲突:在两个恶人的诬陷中,苏姗娜显出惊恐的神色。此画在绘画技巧方面,既有着鲁本斯的传统,又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色彩厚重浓郁,人物注重从显示中观察,一扫刻板的公式化概念。
 
 
 
《热那亚小姐》

1621-1622年
安东尼·凡·代克
佛兰德斯
183cm×122cm

油彩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在这幅作品中倾注了极大的精力。热那亚小姐以全身肖像的形式占满画面,黑色的外衣上绣有金色的图案,更增加了华贵雍容、高雅辉煌的气质特征。背景与服饰都为暗色,却显出丰富的变化与层次,烘托出热那亚小姐俊俏的脸庞,这幅画着意于形式美感和外部的优雅,同时流露出画家一向的兴奋与伤感。
 
 
 
 
 
《彭布罗克伯爵一家》

约1635-1636年
安东尼·凡·代克
佛兰德斯
330cm×510cm

油彩
威尔特郡 威尔顿宅邸藏

  这是应邀为彭布罗克伯爵一家所画的家族肖像。众多人物按辈分、年龄排列,错落有致,虽然人物显得呆板但色彩却分外华丽辉煌。画家采用了鲁本斯的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使画面凝重、沉稳,又不乏富贵气息。
 
 
 
 
 
 
《美术品收藏室》

1628年
威廉·凡·海切塔
佛兰德斯
104cm×130cm

油彩
安特卫普鲁本斯博物馆藏

  在佛兰德斯画派中,有一种倾向是注意形式美的表现,着意于外部的变化与堆砌。《美术品收藏室》就是此类作品。带透视的室内,挂满了画幅,人物刻板冷静,许多画幅与人物未来有透视产生的空间差异,因而显得眼花缭乱。它反映了佛兰德斯社会的习俗与时尚。
 
 
 
《静物》

约1652-1653年
扬·达维茨·德·海姆
佛兰德斯
75cm×105cm

油彩
鹿特丹 波尔曼斯-范·博涅根美术馆藏

  佛兰德斯画派所有的静物,都极尽逼真写实之能事,显得过于堆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它从不考虑空间性,所有进入视界的静物,不分远近、高低、新旧,一律鲜明清晰。这幅画在色彩斑斓、丰富多彩之余,多少显得有些眼花缭乱。但应该说,画家的写实功底是令人惊叹的。黑色背景前的各式水果及器皿,都洁净鲜活,晶莹剔透,显示了画家卓越的写实能力和高超的技巧。
 
 
 
《佩鲁斯和泰蒂斯的婚礼》

1593年
科内利斯·科内利兹·凡·哈勒姆
荷兰
246cm×419cm

油彩
哈勒姆 哈尔斯博物馆藏

  这是巴洛克时代荷兰绘画常见的画风:把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并赋予幻想的浪漫色彩。在英雄与美女的婚宴少年上,众神狂饮高歌,一派欢乐景象。人物刻划体现出荷兰16世纪时期的审美时尚--崇尚人体美、男神、女神多以裸体表现,造型优雅,描绘细腻,色调温暖。画面分为三组:前为裸体的佩鲁斯和泰蒂斯以及簇拥的众神;左后为另一组狂饮的众神;右后为类似牧场的乐园,一组人在饮酒,羊群在草地上安祥地觅食。画面结构复杂庞大,内容丰富,展示出画家的高超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
 
 
 
 
 
 
 
《有奶酪的宴席》

1613年
弗洛里斯·凡·迪克
荷兰
49.5cm×77.5cm

油彩
哈勒姆 哈尔斯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静物作品,手法细腻,色彩饱满,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美满与愉悦。桌上的静物主要是食品和水果,画家以娴熟的技巧,表现出面包、苹果、葡萄、核桃、银盘、刀具、台布的质感。不同物品质感的差异,形成了画面中的节奏与交响,反映了一种真挚纯朴的感情。精湛而优美的技艺背后,隐伏着尼德兰革命后的新时代给绘画带来的变化:艺术根植于生活,生动而富于诗意。
 
 
 
 
《静物:花瓶、牛奶罐和干果》

1619年
克拉拉·皮特斯
荷兰
52cm×73cm

油彩
马德里
普拉多博物馆藏

  这幅画以深幽的暗部衬托物品的轮廓与质感,在色彩上处理得十分沉稳和厚重,使我们看到了由协调的色彩、温馨的色调、细致的光线处理所体现出的美感。“荷兰小画派”简朴的画风,以及对丰盛富足现实生活的诗意表现,让人领略到了纯朴的魅力。
 
 
 
 
 
《吉卜寨女郎》

1628-1630年
弗兰斯·哈尔斯
荷兰
58cm×63cm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画家在这幅画中采用了明快的大笔触,以加强形象的表现力,并有意给这个到处漂泊的穷苦女郎增加快乐的情绪,以表现吉卜寨少女的热情、豪爽。这幅画与其说是肖像,不如说更象一幅风俗画。画中少女没有宫廷女性的矫揉造作,没有思想束缚,充满民间气息。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技巧和热烈的色调,把这个吉卜寨少女表现得神采飞扬,栩栩如生。
 
 
 
 
《吹笛少年》

1621年
亨德里克·特尔·布吕根
荷兰
71.3cm×56cm

油彩
卡塞尔博物馆藏

  布吕根属于"荷兰小画派"画家,他醉心于表现日常生活的平凡人物和景象。《吹笛少年》是他成功的作品之一。画家运用了兰、灰、白等大的色快组合,笔触十分显露,少许的亮部,突出了人物的形体与情绪,简洁的明暗关系处理,使画面形成独特的效果。侧背面的身姿,专注的眼神,灵巧的双手及色彩简洁明快的上衣,都烘托了一种质朴与聪敏的天性,使少年被表现得生动可爱。
 
 
 
 
 
 
《圣彼得的解放》

约1620年
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
荷兰
131cm×181cm

油彩
柏林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深受卡拉瓦乔"黑暗法"的色彩影响,在《圣彼得的解放》一画中,大胆运用人工光线(如烛光等),使画面昏暗的背景与圣彼得堡的受光部位形成强烈对比,以增强其表现力,使这幅画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画中被解放的圣彼得,显示出突如其来的不解,光线更加强了其疑惑情绪的表现,阴暗部分与斜射光线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情绪冲突。
 
 
 
 
《晚餐会》

约1620年
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
荷兰
142cm×212cm

油彩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藏

  这幅画同样是以"黑暗法"绘制的。画家娴熟地运用明暗对比手法,构成了画面的喜悦性表现场面。互为衬托的明暗人物关系,加上暖色调的光影效果,使整个画面洋溢着喜悦的情绪,女人们的丰硕健美,男人们的开怀畅饮与欢歌,以及丰盛的食品,都显示了一种稳定生活的欢乐。
 
 
 
 
 
 
《蟹肉早餐》

1648年
威廉·克拉斯·黑达
荷兰
118cm×118cm

油彩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荷兰小画派"的画风,有着对静物中的银盘、酒杯、食品、餐布的偏爱。此画写实技巧十分熟练,幽暗的背景,衬托出物品的质感;响亮的韵律,表现一种完整、朴素及富足的自满。
 
 
 
《圣艾琳悉心照料圣塞巴斯蒂安》

1625年
亨德里克·特尔·布吕根
荷兰
149.5cm×120cm

油彩
奥伯林大学 阿伦艺术纪念馆藏

布吕根是意大利卡拉瓦乔画风的追随者。这幅画以近景描绘增强其悲剧气氛,昏暗的色调,更给人以凄楚的体验。对于光线及明暗关系的强调处理,使三角形构图 增加了体量与结构的力度,从而揭示了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在整体上造成了一种戏剧性效果。
 
 
 
 
 
 
 
《荆棘之冠》

1622年
迪尔克·凡·巴布伦
荷兰
106cm×136cm

油彩
乌德乐支
卡塔里娜修道院美术馆藏

"荷兰小画派"自成体系的画风,受着文艺复兴绘画的深远传统影响他们注重色彩关系、比例构成与光影效果。这幅画描写的是耶酥受难带荆棘之冠的情景。人物刻画生动,个性鲜明,衣纹质地与甲胄质感十分逼真,特别是光影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气氛,使整幅作品笼罩在一层悲惨与恐惧的气氛中。
 
 
 
 
 
 
《音乐会》

1623年
迪尔克·凡·巴伦布
荷兰
99cm×130cm

油彩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描绘了音乐会演奏中的和谐欢愉场面,这是当时荷兰人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人物性格鲜明,达到了一种内向默契。画家非常注重明暗对比和光影效果,衣纹与乐器的质感都十分逼真。
 
 
 
 
 
 
《两棵橡树》

1641年
扬·凡·霍延
荷兰
88.5cm×110.5cm

油彩
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藏

扬·凡·霍延是荷兰早期的风景大师,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醉心于运用传统的巴洛克手法描绘自然风光,《两棵树》体现了他的风格特点。由天空和山野构成的空间,透明而开阔,两棵粗大的橡树立于天地之间。河流、天空、大气与阳光,在明朗中透出些许忧郁,在辽阔中渗入某种思绪。绿色调子是创造是创造这一感觉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