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人如织的拙政园 □杭兴微 摄
□远 山 对管理者来说,应该如何去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价值所在、提升文化遗产展示于世的品质?从而更有效地科学保护、完好地传承给后人;对旅游者而言,应该如何去品味,去想象,去咀嚼,去思索?从而使探寻文化遗产奥秘之旅更有品质。 中秋国庆长假刚过,各种旅游数据和各种分析陆续出来。其中一个数据引起作者兴趣,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的散客率超过团队率,今年“双节”长假再创新高。以拙政园为例,从2001年开始,散客逐年增多,2011年占游客总数60%以上。今年长假,拙政园更成为散客的乐园。拙政园门票不菲,但依然被众多来苏州旅游的散客首选,这起码说明,当代旅游已进入散客时代,价格已经不是旅游市场的唯一杠杆和游客选择的唯一标准,游览地的品质正在成为众多旅游者的首选。由此,我们不妨试问,遗产园林对当代人到底具有什么价值? 人与生俱来就有“绿色情结”,这是人的天性。每当我们亲近在绿色环境中,满目花草树木,人就会感到精神爽朗,心理和神经得到调节,郁闷之感消失殆尽。遗产园林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独特的环境,不仅绿色植物覆盖如荫(苏州古典园林的绿化覆盖率均在60%以上),而且修剪精艺,花草似锦,恬怡清馨,沁人心肺,宛如仙境。 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来自于自然,本性需要回归自然。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的高度物质化发展,人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少,造成人自身心理生理上的严重失调。于是,回归自然便成为人类的潜意识,只要一有机会便会投身其中,乐此不疲。越是物质丰富,人越是希望回归自然,追求田园般的生活情趣,这已经被中外造园史实一再证明。特别是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这类苏州古典园林,具有田园意味的居住环境,更适宜现代人去模仿去追求,去再造田园般的现代生活———这不正是人们游览园林的一种向往吗?
但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遗产园林的当代价值。人类还有一种反观历史的情结———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以历史为镜子,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越是文明的社会,越是重视历史,敬畏历史。然而,人的历史观从何而来?不外乎从书本、从言传、从教育、从游历中获得,游历又是最重要的途径,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具有突出而普遍的历史价值,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这本书更多的不是课堂教授,而是在游历中学习而获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
说这本教科书“厚重”,苏州古典园林包含了众多学科,造园、建筑、植物、人文、哲学、美学、戏曲、宗教、民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本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一座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在现代化迅速发展,传统文化日益消亡的今天,古典园林就成为一块历史文化的“绿洲”———古典文化、古典美学、古典生活的永恒领地。在这里,人们可以目瞩到典型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文化艺术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都有实物可供欣赏、可供学而时习之。 但是,要看懂这本书还是需要花费一些功夫的。人们常说,古典园林需要“读”解,那些点缀在园林里的题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储存了大量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要从盈溢在山水、建筑、名花异草上的文化内涵中“品”出文史和艺术之“味”,去感悟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收获意境之美,走马观花是读不出深意的。然而,如何读园?还是颇有讲究的,我们不妨再来回顾当十五年前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遗产时所具备的世界遗产5个标准,去深度思考一下——— 1.作为一种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历史阶段; 2.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大的影响; 3.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特殊的见证;4.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5.作为传统人类的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 十五年后的今天看这5条标准,每一条难道不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可惜,我们还没有非常认真、更谈不上非常深入地去研究它们!只因,过去我们更多的是把它们当成一种“过去式”的历史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其实,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它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外,还具有教科书的作用,人们在其中游览,不仅能获得感官的愉悦,还能得到历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和启迪,心灵的享受才是真正的快乐啊!而苏州古典园林的当代价值是多重的,特具现实意义,这是它与许多文物不同之处,它不仅代表过去,而且可以为现代人所借鉴,为人类未来生活提供一种样板,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而这也正是它的永恒魅力所在。面对人们对传统文化普遍增长日益浓厚的兴趣,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无价宝藏的继承者,需要从两方面思考:对管理者来说,应该如何去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价值所在、提升文化遗产展示于世的品质?从而更有效地科学保护、完好地传承给后人;对旅游者而言,应该如何去品味,去想象,去咀嚼,去思索?从而使探寻文化遗产奥秘之旅更有品质。展示也好,欣赏也好,首先须对文化遗产价值有所认知,认知越多,价值越大,但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