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无之间-----太极空手学说

 聽雨軒sjh 2012-10-27

有无之间

               ---太极空手学说

 

    陈鑫说太极拳“其理根乎太极(阴阳),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关于太极拳的手、祝师说:太极无手。又说:太极通身皆手。无手是说行功时要把手上力退尽变成空手。通身皆手是指功夫上身后,浑身处处都可体验太极拳法、同手一样。这与拳经中太极功夫要练到身上、而不要练到手上的要求是一致的。祝师讲解推手技击时,有“接手不接力、四梢空接手”之教,这是空手体用的指导思想。你接了对方手,自己也有了用力的手,接手必有力,有力则不易把握即无法称量对方,因为你不知对方劲力大小,接力后小则尚可,大则无法安排,这样则“顶扁丢抗”四病即从手上产生。(顶则根丢,扁则难出,丢则失法,抗则失势)。

    怎样练成空手呢?祝师说:要轻扶八方线。太极拳套路是有大小不等,方向不同的圆圈组成(圆圈是由不规则的弧线组成)在正隅八方循环往返。练拳时,两手食指丝毫不挂力,轻扶套路的圆弧线圈,松、柔、和缓运行。久之自能体味到圆活趣味、在极大的行功乐趣中,领悟太极“空手“的精妙。祝师“太极手“之论,把拳论深化到了身体梢节处。以往人们只说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特点,但这特点体现在那里呢?就说不清楚了。有说分快慢的,有说定高低的,有别有无力的等等,而祝师则一针见血的指出:形意是形意手,查拳是查拳手,太极拳自然是太极手!这种说法猛一看顺理成章,也没什麽出奇。但仔细一想:这却是太极拳修炼领域纲领的指导思想,是祝师对太极拳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试想:如你不知有太极手,自然不知太极手的练法。根据“上下相随人难侵“的经典要求,祝师在提出人身的“太极载体“的学说后又进一步指出:脚和手必符合太极阴阳学说,按拳理拳法规范自己的手脚,这只是迈出修炼的第一步;第二步才可练拳,进而修炼太极功夫!有一句拳诀说: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再走。不用手是不用手上原有的拙力打人(打也不易见效)手的形还在但不动、*的是内劲的发放“形于手指”而将人击出;若手已触及到对方,仍然挥手打击,则必至身手脱节(分离),等于手是在孤军奋战,所以说手到后不能再走.....,手法如此重要,修炼一生的功夫要*它显现:而练法却又如此简单,只需不用力!而世上万千学太极拳者,甚至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也不明此理,致使太极舞蹈随处涌现,亦有武术世家弟子而不思发扬武术真谛、四处传播舞蹈式太极,误人毁己,庶几可叹!而真学正道,人反不受,何其怪也!

    拳经有“诸*缠绕我皆依”之说,诸*指周身各处:如挨手则手进,触肩则肩进,也是拳经中“挨着何处何处去“的要求,可充分说明太极通身皆是手的道理。但这是极高深的功夫,嘴上谈兵者,不易领会。

    在行功中,双手要轻扶八方线运转。关于八方线行功法理,祝师在书中讲述已极尽精详,可惜仍有不明所以然者,难入其门。如笔者几名弟子,天天手执祝师著作,反复翻看,可谓手不释卷,仍然日日请问八方线为何物?令人不得不叹服先贤设教自小学而大学所以定升阶有序之由也!

    我们体会八方线的练法,正如祝师所说要“真扶”!这是关键。在虚空中扶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别人虽然看不见,而自身却必须清楚他的真实存在---这线若不存在,那你在干什麽?这是最重要的!

    行功时脚下不离米字,中心脚永远站在米字的中心点上。手上神意从食指出去追逐视线渐向遥远的天边是阳动,再从另一条路上转回来是阴动,不断的重复这种阴阳的交替往返----当然是从不同的位置即出发点、不同的方位,经过不同的中间位置,到达不同的目的地。这一动的目的地即是下一动的起始处,也就是祝师说的“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动分阴阳可说是祝师所传太极拳学最基本的规律,正因为这最基本的规律太极拳才成为了太极拳!八方线也就成了构成太极拳运动的精髓!理念上学太极拳学的是阴阳变化的规律,技术上练太极拳即练的是运行八方线。以八方线来体现阴阳,使其运转圆满、变化无间而终归于阴阳相济的无形无相!

    如果说拳学经典是指导练拳的中心思想,八方线就是行功时具体的规矩。太极拳阴阳变化形成的虚实、开合、身形的中定、身心的安舒中正,甚至是每一动都跟八方线有关。按祝师“动分阴阳”的行功指南,行功即是体现阴阳及其变化在身体内外的存在,即拳经中讲的“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笔者在行功中体悟到:要想做到动分阴阳”、乃至在“轻灵圆活”上“求懂劲”等等上台阶的要求,不在方位、角度、距离上下功夫是难以成功的。

    八方线法理师说甚明,余所述者,不过一己之心得,虽不无画蛇添足之嫌,但供同学参考之意、出于至诚。旨在提醒同学:要想体悟身知师授法理,先当从细微处证验,所谓以小见大、也是先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意。

    因为有了手,八方线才在形式上出现了。因为八方线的运行圆满,才使手成了空手。

    说到手,不能不提到脚。拳诀说“上下相随人难侵”,这上下主要指的是手脚。所以祝师说要“手脚一致”。怎麽一致呢?就是要在“手动(时)脚不动、脚动(时)手不动,手脚齐动还是手不动”--区分主次、有主有从,有定有动。有原则有计划的运行。始不至于手脚争相运动而成乱动、没有规矩。

    根据祝师“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之诀要可知:手的运转要做到松柔空虚,脚下的转换要做到变化阴阳。但太极拳“其根在脚”,所以说:脚下阴阳的变化,形成手上的松空转动。在行功走架中,多注意脚下的阴阳变化,少留心手上的形体运动。因为手脚之间:脚为主,手为从。脚主为实,则手从自虚。空手者:形虚而意空(其实周身处处都要求松空。并非只有手。因为在《授密歌》中有: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之说。只说空手者,是因为手最难静!

    从生理上讲,肩松则肘沉,肘松则腕平,腕松则指掌舒、指松皆气血畅顺自然达于梢节。静始能松!老子说:

    人能常清静。天地患皆归!

    又说:身之虚而万物至。心之无而和气归。

    陈鑫说太极拳“所以以太极名也(乃)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按权实为权衡之意。如称量物体,皆在手上。太极拳要求手上力量退尽,变成空手,只有空手,才能做到舍己从人、从人而人不知。所以拳经上说: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

    按太极拳的阴阳理法规范自己的手脚,使之符合要求,祝师说这是迈出修炼的第一步,第二步方可谈练拳,进而修炼太极功夫。

    祝师说要认识轻扶理论,要以太极拳的思想,去认识理解太极拳。

    根据祝师“练意不存意”的教导,笔者在行功中体会到:如果想放松梢节必需在根部下功夫!比如要做到祝师要求的“手上松空转”时,首先是要放松手掌(含腕、掌、指)。松手掌不能注意在手上,这样虽然手掌放松了---当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而同侧的肩却紧了,因为手是梢节,对手来说肩是根节。所以说如要手松,应在松肩上下功夫。可以用两句歌诀说明:意在手上肩臂紧,觉肩力去手自空。但松肩只能使手松而不能使手空,想达到“妙手空空”,得从松脚作起,脚松手空。一松到顶神清爽,脚松周身如弹簧。

    推手时双方接(搭)手后都有力抗现象,而处于僵持状态,此时若一方可做到松肩退力,则另一方因失去向外的作用力点而产生失重感。仍然是从根部下功夫,对人上体来说包括肩、背胸、脚下是根,所以此时如一方能做到瞬间松脚,虚灵神顶,而腰上肩下自然松空---即祝师说“不想不要”的空腰法则,则对方的失重感、会到不能控制的地步,即便对方并未向其施加作用力,他也会因落空而失去平衡。这些举动全是意念导致的,也是表现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法理所在。对待用功因力大,所以僵持难周全,即刻意松力退尽,自然神起居上游。

    接空是松的境界功夫!身体由整体而局部是客观存在,通过主观意识而使身体由局部而整体处于虚无状态,形存而质无。这是《授密歌》中“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极高境界。

    关于松空,祝师常说:“要练松,要会松!拳经上不是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吗?周身上下内外没有一点力!你人在这儿,而别人一扶上,感觉忽然没了,它能不害怕吗?”理虽如此,但由松而至空,非一日之功。笔者体会,搭手前要让对方觉得你将要和他接触实有(形、力),接触后在接触点处要让他意识感到虚无---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向虚空中浪费自己的功力,当他发觉自己的力落空后会不假思索的撤回(形、劲)这在他已形成了抽扯之病、己产生了丢扁,即是你乘虚而入的良机。所谓:遇机得势进退走,三才七星顾盼间。

    有时来不及放松接触点,即已开始受力,对方劲力已对我造成初步的危胁,怎么办呢?仍然是放松根部而梢节(接触点)自空。这是祝师“松脚解困”指导思想的具体实验。可与“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及“四梢空接手”等师授行功体用法则中通参互解。

    笔者体会:因脚下阴阳的变化及逐一放松自足大趾至足根(退力),或自足舒展至足大趾,形成了梢节形体的松空--行功既久则临阵不用思考,搭手即已空无!

    这是因为脚下在放松中产生了阴阳变化,而使手上运动达到了无意识及无力量的空虚状态。

    佛教修行中常提醒不要“落于对待、有无、空色之相”因其有悖于道法自然的行功法则所谓对待,亦即是心系一处或一物将有所作为的意思。如在临阵推手或较技时,对方侵来,我若有接彼动作招式及劲力形式或思想(即还未出手就在想如何应付对方),即是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后你就必须面对现实;即接了招式要破解(破接不了则即使已被对方击败),接了劲要转化(化不了也输)。若是不对待即不接呢?则无须理会所有的一切。所以祝师提出了“心脑不接”的技击法则。

    有学生问:彼来势凶猛或劲已及体、往往不接都不由己,况他明明触及你身体,如不理会(避势或接力)岂不任由他把自己击出?

    这要从自身找原因:自己安排得好。如经典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一气贯串”---支撑八面多误会为降低重心、双臂圆撑、以力拒来力侵扰。忽视了一气贯串或意此为动作劲力要连绵不断。其实这一气贯穿是达到立身中正的关键---乃“神气(太和元气)自然得中之谓(陈鑫语)”,不偏不倚自然得中,中正而自不偏倚。此神气并非趾高气扬,而是太极拳修炼方法正确后,久之而获得的太和元气。

    陈鑫说“一生无事求太和”所以行功走架都为培养这股中正不偏的太和元气,进而使之充斥肢体四梢,形体神意皆圆满“无缺陷、断续处、凸凹处”。来力侵触,即自然随人舍己(不生抵抗力)随屈就伸(不生抗拒意)。就是自己周身松空,不给对方用力点。对方纵具再大功力,又岂奈我何?由此又想到练拳(自己盘拳)易出现的问题。祝师常说“练拳不要给我练”不是给老师练,自然是给自己练。怎样给自己练呢?笔者体会:每一动必须严格按照师授心意,缓缓运行,细细体悟,用心灵去感知每一动能给自己周身上下内外,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带来的轻松舒适---而不是刻意去追求外形的摆设或努力使自己处于练功状态中,一举一动让人一看:这人有功夫!笔者认为这不是太极拳所当显现的。

    和一拳友听劲,双方身手相抵,让他觉到双方劲力都已互侵,相持在双方夹脊一带一条线中,然后笔者虚灵顶劲--神意向上微微舒展。同时松脚,渐实前足,则他身离中线,脚下失衡而出。由此又体会到祝师“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的另一种做法,即是拳诀中“闪开正中定横中”的应用法则,也是祝师说的“太极拳有正无斜”的说明--我闪(避)开正中横向定位,只是避开和对方大力抵触,把自己的方向转动而已。在我乃是正,而彼对我已经偏倚,可随时为我所制!记得初听祝师讲“择开”一语,并未理解,实是功夫未下到之故,因此又深深领会祝师“功夫在拳里”的老生常谈!

    八方线是杨禹廷先师在太极拳领域造福后世学子的最伟大的创造!其功将永载太极发展史册!祝大彤恩师则是唯一全面继承其八方线学说的当代明师。

    最初听祝师讲解八方线,虽然为他不厌其烦、细致精详的说教而感动,却不觉得把变化万千而又博大精深、且“运用之妙仅能存乎一心”的太极拳功夫、达到限制在四条线上有什麽出奇之处。觉得仅仅可能对初学者行为上造成一定的规范,使之便于掌握方位方向。随着加强学习和进一步的探求源本,渐渐了解到八方线在整个行功及体用当中可以说无所不在!毫不夸张的说:八方线就是太极拳魂!在行功体用中,行为的准则即是以八方线来衡量的--凡符合八方线要求的运动形式即是正确的行功方法,反之即为错。

    记得笔者初次运用八方线给学生讲解化劲力法:笔者双足前后以高架站立,一弟子以中架弓步在前以双掌推抵笔者胸部加力。笔者先让他觉到其力以透背而至笔者后足根,然后笔者身形不变,口中指示让他的劲力自笔者后足根起上至笔者脊背,在到他前胸,他的脊背、他的身后不远处、较远处、极远处。他自觉劲力至他前胸时已觉足下发飘,至后背时觉立足不稳,到身后不远处时,已身不由己向后退开,而笔者身手基本上保持不变形不加力,只随意念由后足用力变为前足重心而已,运动极为小。事后他觉前胸后背间不舒服。数小时后才渐渐平复。笔者当时只是验证祝师“择开”的一种做法--自后向前法。当时情景是因他力快,刚一接触未容笔者调整内外已侵及笔者身体如相抗则必失重,如果只是解困,松脚挪开接触点的力即可。但恐他不明白,所以未松接触点,只放松了腰跨,所以他能感觉到力已到笔者足根。此时笔者再松接触点,他自会觉得手掌力已不再笔者身上,但这个感觉他实际上来不及有,因为接触点一无抵触,他即会感到自己脚下空虚无根的威胁。赶快降低重心是由落于对待。此时笔者神意已笼罩他周身前后,只须视线远去,自必致其立足不稳而无疑。如意向他身后远引后向左或向右,则其必侧向跌出--这亦不出方位及弧线规范。

    形功走架时以自身重心为定位点,双手在身体周边外轻轻扶动出一条条圆弧,构成了无数的乱环--虽无规律却极有条理。无规则者因其有长有短、有横有斜、有定有不定、有动有不动、有虚有实、有松有紧、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形有意、有质有空:有条理者因其有阴有阳、有开有合、有去由来、兼之可以忽长忽短、忽隐忽现、忽快忽慢、忽缓忽急、忽有忽无、忽进之长,忽退之促--在我则心旷神怡,足以使天花乱坠,无限生机,妙趣于此中显现,这就是太极拳!祝师如是说!

    弧线运行是太极拳形功的基本法则之一。先贤也早有明训,所谓螺旋、拧裹、钻翻等等,尤以《乱环诀》指示最高明,附录如下: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此诀相传为杨斑侯所传九诀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