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组织:与外界互动

 城市行者 2012-10-27
公益组织:与外界互动


日期:2012-10-22 作者:刘力源 来源:文汇报
  • 图片作者:陈龙
  • 图片说明:有轻度智障的沈菲已在公益孵化中心里的一家餐厅上班近一年。店长夸她吃苦耐劳,什么都能干。 本报记者 陈龙摄

  • 公益组织:与外界互动

      夏日里的一天,丽园路501号的一个大房间里,20多个年轻人围坐一起,将一把把白底折扇涂上绚烂的颜色——这是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与渣打银行志愿者一起组织的画扇子活动,聋人孩子尽兴地展示着自己的设计天赋,志愿者们跟着聋人孩子学起了手语。房间里没有声音的传递,却依然融洽。

      “小笼包”是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诸多公益项目中的一个。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里公益项目纷繁多样,却都与“小笼包”有相似之处——活动多,可参与。孵化园项目经理闫肃介绍,在孵化园,每个公益项目都是外向型的——一个公益项目不光能用眼睛看,还可以参与其中,“丽园路501号是一个展示和互动的资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发现公益组织,走进来共同应对社会问题。”

      

    增进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同

      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的建立初衷是作为搭建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协作平台,推动跨界合作,共同应对社会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孵化园租用了丽园路501号1600平方米的场地,选择了“助残”作为园区的聚焦点,把“探索在现代服务业中残疾人就业的新模式,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同”作为自己的首个课题。

      “聋人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专业主要是计算机和设计,社会上向他们开放的就业方式太少。”闫肃介绍,在丽园路501号,“小笼包”里的聋人可以学习创意设计,智力残疾的孩子可以拿起画笔、发挥艺术潜能,盲人在“黑暗中对话”项目里做起了培训师……这些让残疾人群体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就业选择。“残疾人群体与主流社会存在着一定的隔阂,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的前提是让他们融入社会、让社会接纳他们,因此入园的公益组织应该具备展示性、互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可持续发展。”

      “黑暗中的对话”是一个在黑暗环境中﹐通过盲人培训师引导参与者感知“黑暗”的项目,“在黑暗环境中,参与者反而成了弱者。这个过程可以让他们感知和正视盲人群体,对盲人的生存状态有更深的体会与共鸣。”闫肃说。根据“黑暗中的对话”统计,100%的参会者在5年之后都不会忘记这个小型的交流会及导游的名字,90%的人会自觉地更加关注盲人的生活,34%的人愿意再次参加。“黑暗中的对话”不只是提供了几个盲人培训师岗位这么简单,培训对象很多都是全球500强企业员工,他们的态度会影响周边的人,“如果1年有数百个有影响力的参观者,多年后这个效应会无限放大,盲人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随之改善。”

      

    让公益组织有互动能力

      “公益组织必须与外界互动,但不是每个公益组织都和‘黑暗中的对话’一样,本身就带有较强的活动性、展示性,这就需要我们参与进来协助公益组织策划一些与外界单位可以实现良好互动的项目。”闫肃介绍,作为公益组织的服务单位,孵化园开发了一个新功能——“公益心体验”,帮助基础较好、有意愿展示的公益组织量身设计一些特色活动项目,吸引社会资源参与。“这些活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的参与对象、某一类型企业,我们策划的活动形式也不同。”

      针对有动手能力的残疾人,孵化园想出了“爱心泰迪熊制作”的点子,残障朋友手把手教参与者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熊,收入费用作为资金继续投入到该公益项目的持续运作中;针对有美术天赋的脑部障碍者,孵化园又策划了企业团体与残障人士共同绘画,创作不一样的艺术作品等活动……闫肃说,包括培训、义卖、宣传等,孵化园每年的活动有200到300场,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把社会资源引进门。上海有90多万残疾人,而目前我们能通过数据看到的就业的残疾人不过寥寥几万人,“解决残疾人就业的指标和数量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的作用是在现代服务业里探索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渠道,搭建社会与残疾人沟通的心桥,也让社会看到他们有这种能力。如果有人看到某个公益组织的解决方案,有能力提供支持或许还可以触类旁通想出更多的办法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本报记者 刘力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