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茶疗纪事

 欣然书斋 2012-10-27
春秋:(公元前770 — 476年)
    △《晏子春秋》记载:“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西汉:(公元前202 — 公元8年)
    △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东汉:(公元25 — 220年)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公元1年
    △《神农本草经》一书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实用中医保健学》35、(茶疗历史与现状)
 
 
208年
    △华佗在《食论》中说:“茗久食益思意。”
 
 
25-225年间
    △《神农食经》亦云:“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220-265年间
    △张揖著《广雅》中,“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寿末置瓷器中,以汤活覆之,用葱、姜毛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本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属于方剂。
    △吴普用茶治疗厌食、胃痛等症,并把茶作“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的养身保健饮品。
    △《三国志》记述:吴国君主孙皓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265-316年
    △西晋时期所著的《荆州土记》中记载: "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348—354年
    △东晋常璩撰写《华阳国志》,中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76年
    △莲花峰石摩崖“莲花茶襟太远丙子”古刻,是福建产茶最早的记载。
 
 
265-420年间
    △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广陵耆老传》讲述:“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420-479年
    △赵汝励在《北苑别录》中记述,制茶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
 
 
473-476年间
    △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
 
 
641年
    △文成公主进藏时,随带物品中就有邕湖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
 
 
652年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一则单方:“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头痛,吐之即差。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
 
 
659年
    △苏敬等新修《唐本草》,是最早记述茶疗的药典。记载“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682年
    △孙思邈卒。他著的《枕中方》中记载:“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灸,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713年
    △孟诜卒,生前著《食疗本草》一书,有“茶治……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炖服之。”的记载。
 
 
714年
    △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740年
    △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在所著《本草拾遗》中指出:茶久服可以“祛人脂”、“令人瘦”,“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所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普遍性已被认识。
 
 
742年
    △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皇茶园”从此名扬神州。
 
 
752年
    △王焘著《外台秘要》一书。中有“代茶饮方”的记载,应是较早的茶疗方。
 
 
758年
    △陆羽著《茶经》一书。为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茶经》三卷十篇:(一)茶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茶之具—记采茶的工具;(三)茶之造—记采茶的季节,时刻,晴雨等;(四)茶之器—记茶的加工及其用具;(五)茶之煮—记煮茶的方法;(六)茶之饮—记饮茶的方法;(七)茶之事—记历史方面嗜茶的人事;(八)茶之出—记茶的出产地区;(九)茶之略—略述从造具始到饮茶止;(十)茶之图。记述详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及用具等,皆尽论及。《茶经·一之源》中,记载古代茶有多种叫法:“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
 
 
780年
    △唐德宗建中元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唐代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789年
    △朝廷在湖州顾渚山置合溪焙、乔冲焙,规定岁贡凡五等,第一陆递,限清明到京,称为"急程茶"。其余并水陆进献,以四月到。
 
 
805年
    △日本人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
 
 
813年
    △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831年
    △李峰编写《兵部手集》中记载:茶可治“久年心痛五年十年者”。
 
 
835年
    △卢仝写下《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838年
    △朝廷因湖州"进贡新茶,不及常年",派浙西监军判官王士玫充湖州造茶使,"以专其事"。
 
 
856年
    △杨煜著《膳夫经手录》一卷。所述茶品分产地别优劣,甚详备。
 
 
860年
    △温庭筠著《采茶录》。
 
 
874年
    △开始出现专用的茶具。
 
 
618 - 907年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中记载:“荈、荼、茗,其实一也。”
    △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人家不可一日无茶”, 社会上还兴起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全唐诗》
    △《封氏闻见录》说:“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亲邑,城市多开店辅,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唐人饮茶之风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斐济《茶述》中列出了十种贡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有关介绍茶疗的著作还有:陆羽的《茶经》、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孟诜的《食疗本草》。
 
 
945年
    △刘著《旧唐书》中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
 
 
976年
    △开始在建安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983年
    △宋朝用茶叶等物品对外进行交易。(茶马古道与茶文化)
 
 
990年
    △由官方颁布的带有法典性质的专著《太平圣惠方》第97卷,有《药茶诸方》,列有茶疗方10余种,“药茶”一词首次被载于医书。书中共列8方。其中,有茶叶者4方:“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豉茶方”,配伍荆芥、薄荷、山栀、石膏等;“治伤寒头痛烦热石膏茶方”,配伍石膏;“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薄荷茶方”,配伍生姜、石膏、麻黄等;“治宿滞冷气及止泻痢硫黄茶方”,配伍硫黄、诃子皮等。另有4方虽无茶叶,但用萝摩、皂荚等“如造茶法”制成,并“一依煎茶”法饮服。从这4方看来,饮茶方式已成为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可谓开现代“茶疗”的先河。
 
 
1034年
    △梅尧臣视察官港茶区,回衙后写了一篇《南有嘉茗赋》,其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
 
 
1053年
    △蔡襄在《茶录》中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1092年
   △ 陈承著《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其中记载“茶治伤暑合醒,治泻痢甚效”。
 
 
1107年
    △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书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1116年
    △我国巴蜀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1125年
    △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1145年
    △张择端卒。生前绘制了《清明上河图》。该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那时茶馆的真实情景,宋代的茶馆文化成为市民茶文化的一个突出标志。
 
 
1186年
    △皇茶园始建于唐代,呈长方形,长7米,宽5米,四周有石栏围护,栏高l.2米。正面有双扇石门,门上横额书“皇茶园”,两侧镌刻着“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对联,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
 
 
1211年
    △日本人荣西禅师感受中国饮茶对身体的好处,著《吃茶养生记》一书。
 
 
1214年
    △高似孙在《剡录》卷10《茶品》中称:"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说明自中唐始"名已着"的剡茶,在五代两宋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215年
    △日本人荣西禅师卒。他一生两次来中国,促成日本人入宋学禅的风潮。并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1270年
    △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十六《茶肆》载: “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1279年
    △宋代介绍茶疗的著作还有:苏颂等的《本草图经》、林洪的《山家清供》,等等;由宋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剂方》等医学著作中,也都有茶疗“药茶”的介绍。
 
 
1127-1279年间
    △刘松年绘《斗茶图卷》。图卷描绘的是民间斗茶情景:四个茶贩在买卖之余,巧遇或相约一起,息肩于树荫下,各自拿出绝招,斗试较量。
 
 
1313年
    △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1326年
    △沙图穆苏著《瑞竹堂经验方》。书中具体地记录了两则治痰厥病的茶疗方。
 
 
1328年
    △吴瑞著《日用本草》。有很多关于茶疗的记录,有茶“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屁股煎饮,止头疼”。
 
 
1330年
    △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一书。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及主治,是记载茶疗法内容较全面的专著之一。
 
 
1345年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
 
1368年
    △元代介绍茶疗的著作还有:王海蘸的《汤液本草》、孙允贤的《医方集成》、纱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陈仕贤的《经验良方》,等等。
 
 
1373年
    △明代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1391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1440年
    △朱权著《茶谱》记载:“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1406-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1425年
    △朱橚撰的《普济方》中有“药茶”一节,收载茶疗。
 
 
1518年
    △文征明绘《惠山茶会图》。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
 
 
1470—1523年间
    △唐寅绘《事茗图》。描绘了明代雅士夏日品茶的生活景象。
 
 
1522年
    △韩懋著《韩氏医通》中首次记载了缓衰抗老的八仙茶” 方。
 
 
1524年
    △御史陈讲疏记载黑茶的生产:“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1539年
    △顾元庆著《茶谱》中记载:茶能止渴,助消化,利尿治失眠,明目护肝,除烦去腻。(古代茶疗)
 
 
1554年
    △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1560年
    △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葡萄牙神父克鲁士,返国葡萄牙后介绍:“中国上等人家习以献茶敬客,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为一种药草煎成之液汁。”
 
 
1566年
    △《嘉靖通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
 
 
1590年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说:“茶主喘急咳嗽,去痰垢”,“茶苦而寒,最能降火”。认为茶叶有降火、解毒、去热的作用。
 
 
1610年
    △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
 
 
1624年
    △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写道:“今茶品之上者,罗松也,虎丘也,龙井也。”
 
 
1643年
    △明代介绍茶疗的著作还有:胡正心《订补简易备验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橚的《普济方》和《救荒本草》、李中立的《本草原始》、汪颖的《食物本草》、鲍山的《野菜博录》、赵南星的《上医本草》、张时辙的《摄生众妙方》、俞朝言的《医方集论》、钱椿年的《茶谱》、许次纡的《茶疏》、程用宾的《茶录》、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等。
 
 
1657年
    △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1669年
    △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国。
 
 
1684年
    △我国茶籽传入印度尼西亚试种。
 
 
1689年
    △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中国内陆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
 
 
1690年
    △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
 
 
1734年
    △陆廷灿著《续茶经》一书,堪称集历代茶学之大成。
 
 
1752年
    △乾隆第一次南巡到杭州,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
 
 
1765年
    △赵学敏卒。生前著《本草纲目拾遗》,论述茶之药性、配伍、功效乃至方剂、丸散、膏丹成药等。
 
 
1780年
    △由英属东印度公司将我国茶籽种传入印度。
    △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
 
 
1824年
    △斯里兰卡又多次从中国引入茶种。
 
 
1833年
    △俄国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
 
 
1848年
    △俄国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
 
 
1880年
    △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93年
    △俄国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96年
    △福州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1905年
    △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911年
    △“药茶”也是清代宫廷用药的组成部分,在慈禧、光绪的方剂选用中就有如:安神代茶饮、清热代茶饮、平胃代茶饮和利咽代茶饮等“药茶”。
    △清代,记载药茶方的医药著作很多。梅启照的《梅氏验方新编》、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张璐的《本经逢原》、陆廷灿的《续茶经》、刘源长的《茶史》、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汪昂的《本草备要》、苏敬等的《新修本草》、鲍相璈的《验方新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