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才女:清代篇 《沈寿、贺双卿金纤纤》

 愚雅轩 2012-10-28

  
 

愚雅轩祝您全家幸福、安康

 
 
 

中国古代才女:清代篇

 

 

《沈寿、贺双卿、金纤纤

 
 

沈寿

 沈寿(1872~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菱湖竹墩人。

  竹墩沈氏系吴兴望族。沈云芝受家教影响,自幼酷爱艺术,8岁就能绣出《鹦鹉图》。后随其父沈椿迁江苏吴县。15岁已绣艺至精,名誉姑苏,成为苏绣大家。她的夫君余兆熊,是位画家,两人共同钻研绘画与刺绣,技艺益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柳燕图》,就是她前期的苏绣代表作。此件绣于1902年,高98厘米,宽35厘米的白色八枚缎作绣底,上绣迎风飘曳的柳枝和两对燕子,一片江南水乡的明媚春色。全幅绣品运用传统的苏绣针法,包括套针,齐针,长短针和滚针,把物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在配色方面,绣品采用青灰色调,在燕子翅膀的小端加绣石青,胸脯敷以粉红,充分展现了苏绣‘精,洁,雅,细’的传统风格。

 
 
 

   清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沈云芝献一堂八幅的《八仙上寿图》和三幅《无量寿佛图》绣品。慈禧观后,赞其技艺精良,爱其内容吉祥,正是所欲寻觅的佛像绣品,大悦之下,遂书‘福’,‘寿’两字赐予沈云芝夫妇。从此沈云芝改名为沈寿。清廷还颁发四等双龙宝星勋章,以资奖励。同年11月,又得慈禧谕旨,偕丈夫赴日本考察,使沈寿扩大了眼界,增加了见识。沈寿体会到‘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既悟绣以像,物自有变,当放真。既铅油画,本于摄影,影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既又一游日本,观其美术之绣,物益有得,久而久之,遂觉天壤之间,千形万态,但人吾日,即无不可入吾绣’。由此确定了‘以剌绣自立于世’的终身志愿。

  回国后,沈寿借鉴东洋技法和西洋艺术,结合传统针法,创造了散针,旋针等针法,形成了仿真绣的艺术风格,使苏绣更上一层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她担任了工商工艺局剌绣科总教习。1906年,她运用仿真绣法绣制了《意大利皇后像》,绣口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获得‘世界最高荣誉奖’。1915年,沈寿一幅《耶稣像》获得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謇以13000美元购回,收藏于南通博物馆。惜于抗战时期损失。宣统二年(1910),沈寿被当时的工商部大臣张謇所聘,担任国绣审查官。

  

    辛亥革命后,沈寿去天津创办‘自立女工传习所’。不久被张謇邀去,担任南通女子传习所所长。办所7年,培养出一大批剌绣能手,个个能自画,自书,自绣,绣品有人物,花鸟以及舞台戏装。南通传习所后来扩大为南通剌绣总局,由沈寿任局长。同时,她还在上海设立‘福寿公司’,在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设立分销处,把中国剌绣推向世界。沈寿把式微中的苏绣发展成兴盛,张謇称她‘精绝为世,肖所未有’。张謇还将沈寿的技艺,录写成《雪宦绣谱》,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的专著。

 
 
 
 
沈寿的作品 
  

    1921年沈寿病逝后,南通人民将她安葬在南通黄泥山东南麓。墓门石额上由张謇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兴沈女士之墓阙。’

 
 
 
 
 

贺双卿(1713~1736年),

    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人,江苏金坛人氏,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开始独自一人跑到离家不远的书馆听先生讲课,十余岁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红。长到二八岁时,容貌秀美绝伦,令人“惊为神女”。

据说她舅舅是当地的塾师,一说她舅舅是帮塾师打柴、担水的杂役,但无论如何,这都给好学的双卿提供了一个求学的便利条件。每当塾师授课时,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铭记在心。三年过去了,双卿学会了读书、写字、吟诗、作文,父母亲认为姑娘家大了,不能再到处乱跑了,便不再让双卿去学馆听课。此时的双卿,已经善诗能文了,可是,双卿虽有卓越的才华,却一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闺中闲暇,双卿即吟诗填词,练字作画。买不起书,她便用自做的精巧的女红,向商贩们换些诗词书籍来读。在诗书的熏陶下,双卿如一枝红杏在农家小院含苞怒放。然而令人叹惋不止的是,双卿18岁时,父亲贺弥高去世,由叔父作主,以三石谷子的聘礼,被嫁到金坛绡山村周家,从此,双卿便踏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血泪之路。   

    双卿的丈夫叫周大旺,比双卿大十几岁,是个没有一点文化的佃户樵民,粗俗不堪,生性粗暴,而且嗜赌成性;婆婆杨氏更是刁泼蛮恶,不讲情理。婚后,丈夫和婆婆把双卿当成牛马役使,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繁重的劳作都落到双卿的头上。婆婆还经常故意找双卿的磋子,稍不顺眼非打即骂。双卿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重活,婚后却要样样从头学起,家里田里两头都要忙,哪里吃得消呢?但慑于婆婆和丈夫的淫威,她只有忍气吞声,独自把苦涩的泪水咽进肚里。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双卿嫁到周家后不久便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劳动的艰苦,疾病的煎熬,婚姻的不幸,精神的折磨,心灵的凄楚,种种愁情苦况,一齐折磨着双卿,在这个冷似冰窖令人窒息的家庭中,双卿又无处倾诉,唯凭诗词倾诉衷肠。双卿的诗作,抒发的基本上是对个人生活不幸的感叹,浸透着浓郁的压抑情绪和伤感的情调,同时,她个人的悲剧,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阴影,使人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下层社会妇女的苦难,听见了她们痛苦的悲吟,深为她们的才华被埋没而悲哀和不平。   

    丈夫和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损着清代第一女词人的花颜玉容,却磨不尽她的锦秀才情。从娘家带来的纸用尽了,双卿便在芦叶、竹叶、桂叶和破布残片上写;笔磨秃了,她就用炭棒和白粉代替。婆婆多次淫威大发,将双卿的笔折断,诗稿烧毁,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双卿写诗的激情。双卿不在乎留下什么传世之作,甚至有意不想让诗作留存于世,她写诗、作词的唯一目的,只是想用它来宣泄悲郁、点染生活,为自己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不幸的遭际,使双卿常常想起婚前的美好时光,虽然清苦,可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内心是温暖而平静的,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再也无法倒流,双卿唯有靠这点点回忆来慰藉着饱经创伤的心灵。   

    既然无法反抗,也就只有加倍地恭顺了,或许这样可以一点减少痛苦。据清代史震林(1692~1778年)《西青散记》记载,双卿到婆家后不长时间,便久病不愈,在临终前的日子里,“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卷四第46页)就这样,大约于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一代才貌双全的农家女词人,最终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花颜凋落,含恨离开人世,留下一段千古遗憾,让后人叹惋不已!

 
         金纤纤

金纤纤简介

   金逸 [清](公元一七七o年至一七九四年)字纤纤,江苏长洲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卒于乾隆五十九年,年二十五岁。适陈竹土。工诗,与江珠等结诗社,唱和无虚日。及没,诸女友均有挽诗。逸著有《瘦吟楼诗》及《虎山唱和诗》。逸没后,杨蕊渊、李纽兰、陈雪兰三女士为捐金刻其《瘦吟楼诗》。陈文述诗有“蛾眉都有千秋意,肯使遗编付劫尘”句,即指此事。

  姓名:金纤纤

  生卒年月:不详

  朝代:清朝

  籍贯:苏州

  职业:梦想家

  主要著作:《闺中杂咏》

  金纤纤是古代女诗人中最为神奇的一位。说她神奇,是因为她的写诗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样,她喜欢在梦里搞创作。比如,她梦见闺房窗前挂着的风铃被风吹响,恰好还听到远处传来孩童的卖花声,醒来的时候,就根据梦里的记忆创作一首诗:“风铃寂寂曙光新,好梦惊回一度春;何处卖花声太早,晓妆催起画楼人。”再比如,她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晚上就做不开心的梦,转天就创作一首诗:“膏残灯尽夜凄凄,梦淡如烟去往迟;斜月半帘人不见,忍寒小立板桥西。”像这样的诗,金纤纤一个月至少创作十几首,还不带重样的。坊间传说,金纤纤在她短短的一生,所作的任何一件事都与梦有着不解之缘。这确实让人拍案称奇。

  乾隆三十五年春天,苏州“金记绣庄”的老板娘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天她梦见一群仙女在云端,突然向她怀里撒下一束美丽无比的彩丝,之后老板娘腹部一阵巨痛,随即产下一名女婴。此女体质纤弱,故取名纤纤。父母为了让这位掌上明珠强壮起来,用尽各种滋补方法,什么营养药高级补品吃了不计其数,但效果甚微。结果纤纤还是那样纤,弱不禁风、柔若无骨,风大了都不敢出门。十几岁时,恰逢诗坛大佬袁枚(注一)倡导“闺阁文学”,在江南一带招收文艺特长生。金纤纤报名参加,历经海选——初试——复试三个阶段的考核,金纤纤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袁枚录取,成为袁老师门下十三位女学生中最被看好的一位。这次难忘的经历,增长了金纤纤的人生阅历,她的文化水平直线上升,诗也写的越来越好。

  前文说过,金纤纤比较纤。骨瘦磷峋的样子很像梅花的梅骨,而恰巧她最爱梅花。父母投其所好,就在她闺房周围种植了大片梅林。没事的时候,金纤纤就在梅林里散步,回到闺房里就做跟梅花相关的梦。有一次,她醒来之后写下一首梅花诗:“理骨青山后望奢,种梅千树当生涯;孤坟三尺能来否?记取诗魂是此花。”这首诗写完之后,金纤纤自己吓一跳,“孤坟”和“诗魂”,这样词出现在诗中,她似乎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而这首梅花诗后来也真的应验了诗中弥漫的那种死亡气息,并不是没有来由的。金纤纤的梦做的是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奇异,人也变得越越来越神经了。

  十五岁的一个春天,金纤纤“梦”来了一位如意郎君。她梦见一个人独行在雾气茫茫的原野之上,眼前忽然出现一片竹林,见一年轻书生在林中朗朗读书,不禁大喜。书生见金纤纤亭亭玉立,立刻放下手中书,背起她一路狂奔,来到阳光灿烂的地方。梦醒之后,金纤纤春心荡漾,觉得这是一喜兆,就在心里默默祈祷这位玉面书生早日出现。没多久,父母就给金纤纤介绍了一个对象,是临县的一名富家公子。金纤纤别的没记住,只记得对方姓吴名字里有个竹字。于是自言自语道:“梦里竹林的玉面书生也许出现,真是上天垂青,这回我看你还往哪里逃?”

  这年秋天,金纤纤隆重出嫁。入了洞房之后,盖头被一人揭开,金纤纤定睛一看,哇塞!太神奇了。对面的如意郎君,不正是梦中竹林里的玉面书生么?大喜之下,立即关灯睡觉,不亦快哉。婚后小俩口和谐美满、举案齐眉,玩浪漫的同时,金纤纤丝毫没耽误诗歌创作。

  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金纤纤跟老公在床上休憩。金纤纤梦见自己举着线轴在绿色的草地上奔跑,遍地是五颜六色的野花,还有无数蝴蝶缠缠绵绵翩翩飞。这时她发现,天空中飘着的风筝突然变成了老公,被一阵大风吹的无影无踪……金纤纤在梦中哭醒,老公闻声赶来询问情况。金纤纤说:“我梦见风筝变成你,被一阵大风吹走了。”老公说:“我飞的再高,线轴不还是在你手里么?这根线很结实,就是十级台风也刮不断。”听老公这么说,金纤纤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后金纤纤心里还是觉得别扭,烦乱之下提笔创作一首《闺中杂咏》:“小庭雨细约风丝,织得新愁薄暮时;隔着帘栊天样远,那教人不说相思。”这首诗中透露出的生离死别,不久就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金纤纤和老公结婚十年,夫妻感情已经达到水乳交融、同床同梦的神奇境界了。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要算是“梦入秋水渡”了。说一次金纤纤梦到自己和老公乘着小船,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见波光粼粼,景色优美,金纤纤就问附近渔翁,此为何处?渔翁告知此地名为秋水渡。夫妻二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富有诗意,就争相赋诗咏叹,并且大声吟诵。金纤纤醒来之后突然来了一句:“秋水楼台碧近天”,没想到老公此时也醒来,也来了一句:“秋水楼台碧近天”。二人面面相觑,不禁讶然大笑。这一次梦中作诗,是金纤纤最后一次发挥特意功能,此后便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金纤纤临终之前,梦见一位仙女驾一只木舟从云端飘来,邀其一同泛舟秋水度。醒来后大哭,她告诉老公,我要去了,你留人世多多保重。十日后金纤纤溘然而逝,这年她二十五岁。

  妻子香消玉殒,老公悲痛欲绝。整齐遗物时,老公发现妻子创作的两首新诗,一首为《闺中杂咏》:“梧桐细雨响新秋,换得轻衫是越袖;忽地听郎喧笑近,罗帕佯掉不回头。”一首为《晓起即事》:“忍将小病累亲忧,为间亲安强下楼;渐觉晓寒禁不得,急将帘放再梳头。”读着妻子的遗作,老公不禁泪流满面。想起金纤纤生平最爱梅花,老公就花重金买下无数梅树,栽种到金纤纤的坟墓周围。寒来暑往,梅花飘香之时,必有一人独坐梅林,怅然若失。得知爱徒之死,袁枚老师深表惋惜,亲自为金纤纤撰写《金纤纤女士墓志铭》,并推其为吴门闺秀之“祭酒”。仔细品读金纤纤这位诗人,不禁为其过早离开人世而叹息。她生平做梦无数,且将梦中所见所闻写成诗篇的功夫也是古今罕见。而她的这个特意功能,至今还是个谜。或许只能用女人天生爱做梦这句俗语,来解释她的与众不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