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留守儿童与治安问题
2012-10-28 | 阅:  转:  |  分享 
  
论留守儿童与治安问题







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现状通过调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上代监护型;三是自我监护型。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一些城市制定和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取消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就学的借读费,把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纳入到城市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中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这些学生大致的生活环境分以下三类:

1、隔代监护型,即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这种形式又分以下两种情况:



……(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

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二、农村“留守儿童”典型事例分析

事例1:

2010年5月份宝汉高速公路施工工地钢模板被盗案件中涉及的10个儿童,其中就有4人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

留在家里被爷爷奶奶抚养着,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

事例2:

水沟镇新中村一组的刘欢、刘哲两兄弟近几年来多次翻墙入室进入村民家里进行盗窃,盗得村民家里现金数千元,在村子里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走进他们一贫如洗的家,更深层次的了解得知两人自幼丧母,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两兄弟和奶奶一起过日子,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基本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面对两个孙子一并交由她来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这些儿童没有父母的监督与管束,与各种传媒的接触自由度大,频率高。造成他们独立行动的自由度大、自我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也很容易流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去,沉迷于低俗大众传媒文化和游戏之中,从而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对他们的一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无可奈何。要想改变这些孩子的现状,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让父母参与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关系融洽,即使双方都在外务工,在孩子心理上也会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是“陶冶、塑造教育”,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终生受用。为了孩子能够顺利社会化,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的人,父母们最好在孩子还处在小学低年级时,认真考虑外出方式。实在没有办法,至少要有一位留在家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训导孩子,为其提供机会,使其锻炼身体,练习语言表达,增强认识和社交方面的能力;使孩子与其周围亲属、邻居、村子和社会构成纷繁复杂的环境相适应;向孩子传递社会目标与价值准则,使孩子朝着父母和社会期待的目标发展;培养孩子待人处世的本领;指导纠正并帮助孩子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自己的行动。

2.强化学校与教师的功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生存现状以及教育法律上的不健全是造成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亲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重要原因。学校为了升学率,教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会自然不自然的将一些不遵守纪律而且学习差的学生定为“双差生”。而在这个定义中,往往以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应付性较强;交友没有选择性,喜欢成群结队、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请客、看光碟、打游戏机;在同学中具有很大的煽动性。为了拓宽留守学生的情感满足空间,学校和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在他们的学习、交友、业余爱好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多给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增强留守儿童与教师间的亲密程度,让他们能把学校看做自己的另一个家。

3.社会第三因素的介入:

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以及个体自身都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个体身心自然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农村中小学整体上师生关系的消极性,以及初中师生关系的亲密……(未完,全文共2765字,当前仅显示1758字,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wen/136/271770.html提供免费的“收费文章一站通”服务)



献花(0)
+1
(本文系拉拉拉24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