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魏氏体

 我的图书73号 2012-10-29
首先,大家都知道:钢材进行热加工和热处理,如果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加热不均会使材料超温,导致材料机械性能恶化。根据超温的程度和时间长短,钢材会发生脱碳,过热和过烧现象。
当高温加热后,在第一阶段加热,
在此阶段加热后冷却,当冷至Ar3温度,A析出F,至Ar1,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
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在焊接冶金过程中,由于受热温度和很高,使奥氏体晶粒发生严重的长大现象,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地热组织,故称为过热区。此区的塑性差,韧性低,硬度高。其组织为粗大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在有的情况下,如气焊导热条件较差时,甚至可获得魏氏体组织。
.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sawyer:你在回复上面的帖子是说了这么句话“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是不是用错了啊?是冷却速度过慢而引起魏氏组织的吧?
望回复
 
 
魏氏组织
工业上将先共析的片(针)状铁素体或片(针)状碳化物加珠光体组织称魏氏组织,用W表示。前者称α-Fe魏氏组织,后者称碳化物魏氏组织:
亚共析钢
(1)一次魏氏组织F:从奥氏体中直接析出片状(截面呈针状)分布的F称一次魏氏组织F。
(2)二次魏氏组织F:从原奥氏体晶界上首先析出网状F,再从网状F上长出的片状F称二次魏氏组织F。
两者往往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人为分为两种是它们的形成机制不同。钢中常见的是二次魏氏组织F。亚共析钢魏氏组织F单个是片(针)状的,整体分布形态为(1)羽毛状;(2)三角状;(1)两者混合型的。
YB31-64规定亚共析钢魏氏组织评级标准为0~5共6级。
(3)与上贝氏体的区别:上贝氏体是成束分布的,Wα组织是彼此分离的,束与束交角较大。
2.过共析钢
(1)一次魏氏组织碳化物:白色针状,基体珠光体组织。
(2)二次魏氏组织碳化物:网状碳化物上长出针状碳化物,基体为珠光体。
3.魏氏组织形成特征
(1)钢的成分>0.6%;(2)奥氏体晶粒粗大;(3)冷却速度适中
 
 
 
楼主sawyer和janson_me说得都是对的。
sawyer斑竹说得“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是在前一句“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基础上说得。即,平衡状态下(极为缓慢冷却,组织转变充分)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而快速(相对于平衡状态的缓慢冷却速度)冷却会生成魏氏体。
而这个快速与janson_me说得“冷却速度适中”也不矛盾。所以sawyer说得快你要放在他说的前提条件下理解。如果独立出来说,就是janson_me的说法
 
针片状铁素体插入珠光体,或者反之.一种组织象一把梳子那样插入另一种组织,这就是我对魏是组织的理解.嘿嘿,不是学金属学的搞金属真是挺辛苦的
 
 
查资料看到的答案:魏氏组织是在珠光体基体上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分布于晶界上向晶内延伸。这种组织的形成主要是热加工时过热或焊接时温度晶界上向晶过高和冷却速度略快速造成的,它严重降低钢的冲击韧性。在亚共析钢中针状是铁素体,在过共析钢中针状是渗碳体。其魏氏组织级别在100倍下以针状粗细,长短及多少来确定。
另有:某些渗碳钢工件,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渗碳处理,钢的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渗碳后将得到共析成分,在随后的缓冷中很容易使二次渗碳体沿奥氏体晶粒的一定晶面析出,形成亮白色针状穿插在晶粒内部。这就是由于过热渗碳所造成的缺陷组织,称为过共析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块石头皲裂了,但是没有散架,所以这样的石头就容易破碎,脆性大。也许不恰当,我只是觉得便于理解。
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条条针状的伸入晶粒内部。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针状可能存在被一些晶界断开,如果断开,只能是组织遗传,而不是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  
   (1)亚(过)共析钢在锻造、轧制、热处理时,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形成了粗晶奥氏体,同时冷却速度又较快,这时,除了使铁素体(F)或渗碳体(Fe3C)除沿晶界析出外,还有一部分铁素体(渗碳体)从晶界伸向晶粒内部,或在晶粒内部独自呈针、片状析出,所以,工业上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组织的组织形态称为魏氏组织。前者称为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则称为渗碳体魏氏组织。国外为纪念它的发现者Widmanstatten而命名。
   魏氏组织是沿原奥氏体特定晶面形成的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冷却转变组织,经抛光和硝酸酒精腐蚀后,可在显微组织中看到白色的铁素体和黑色的珠光体,铁素体呈针状,具有该组织的钢材性脆而韧性极低。魏氏组织与母相之间保持严格的晶体学关系,并在试样磨面上呈现浮凸。
   魏氏组织是一种过热缺陷,由于其粗大的铁素体或渗碳体对基体的分割作用,它使钢强度降低而脆性上升,故比较重要的零件,一般不允许魏氏组织存在。经过铸造、锻轧、焊接的中、低碳钢,晶粒往往粗大,空冷时最易出现魏氏组织,缓冷时则不易形成。钢中一旦出现魏氏组织,一般可通过退火或正火加以消除。
   (2)在其它合金系中,如亚共析铝青铜中白亮而粗大的针状α相也具有魏氏组织形态,细的黑白交替的组织则为(α+γ2)的共析体。


魏氏组织的形成主要也取决于含碳量、晶粒尺度(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
  含碳量、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冷却速度对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可以参见我给出的关系图。在正常的奥氏体晶粒条件下,,只有在很窄的区域(含碳量在0.15 -- 0.35)内以较高的冷却速度冷却,才出现魏氏组织。冷却速度增加,这个形成区域便向含碳量更低的一面移动;当奥氏体晶粒粗大时,例如,在1200度保温2小时,在相当小的冷却速度冷却时就出现魏氏组织,同时,出现魏氏组织的区域向高含碳量方面扩展。由此可见,魏氏组织的形成,不仅仅与晶粒大小有关,而且还与奥氏体中含碳量和冷却速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正常晶粒在冷速为200--800度/分范围内易于形成魏氏组织;粗大晶粒要在更低的冷速,例如50--200度/分范围内形成魏氏组织。
   应该说,原始条件不同,各种钢形成魏氏组织的冷速范围是不相同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认为出现魏氏组织就必然是由于过热而产生的粗大晶粒所造成的。至少不能完全这样判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