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后”的玩具

 大闲人 2012-10-29

  • 小熊拍照
  •   铁皮玩具“小熊拍照”几乎是中国最有特色的铁皮玩具。上紧发条,小熊会靠底部的轮子“走路”,走几圈之后,小熊会抬起手中的相机拍照。当相机举到最高处时,电池点亮的闪光灯会渐渐亮起。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一群小朋友围着小熊,看小熊会对着谁拍照,是小熊拍照带来的经典游戏。

      玩具的制作工艺复杂,涉及机械、电动、搪塑、印刷于一体。小熊拍照等是铁皮玩具时代的集大成者,得到了全球玩具界的好评。如今,一只小熊拍照的收藏价已经超过千元。

      

    发条青蛙

      绿色的铁皮青蛙,身上带着红黄花纹,只要拧紧发条,就会憨态可掬地扑腾好一阵子,在“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中,这只会跳的小青蛙很有可能是小时候的第一件玩具。同样还有靠发条驱动的母鸡下蛋玩具,只要将蛋放入母鸡,拧紧发条之后,母鸡就会将蛋一个个“生”出来。

      如今塑料玩具早已成为主流,铁皮玩具成了历史,在复古风潮的推动下,发条青蛙却在不经意间成了追忆童年时光的标志,街上随处可见的创意小店里都会摆上几只,亲切朴实别具创意。

      

    铁皮火车

      铁皮火车和汽车是铁皮玩具中最热门的高端产品。可以亮灯可以转向,这些大家伙的结构相当复杂。很多人有拆卸玩具的记忆,而铁皮火车、汽车或许是当年被“肢解”最多的玩具,为什么会亮灯,为什么会转向的疑问,很可能成就了未来的发明家。

      具有科幻色彩的是和铁皮火车、汽车原理相同,美术设计不同的宇宙照相车、极地考察船等铁皮玩具。随着中国科研事业的进步,儿童玩具在探索主题上出过不少精品。

      

    小霸王游戏机

      你是否曾冒着被父母训斥的危险坐在电视机前的地板上不亦乐乎地闯关通关?你是否曾在对邻居家游戏机的无尽羡慕中度过童年?上世纪90年代,俗称“红白机”的小霸王游戏机风靡大江南北,男孩子几乎人手一套,配以经典的黄色游戏插卡。在那些时光里,无数孩子为了一个戴红帽穿蓝背带裤,叫做“超级玛丽”的小人疯狂,他吃蘑菇、顶砖块、捡金币,唤起了一代人对电子游戏最初的热情。

      如今有了iPad、Xbox,人们对电子游戏的想象早已被无限拓宽,但没有人会忘记那些和“小霸王”相关的傲人“战绩”和被老师没收的游戏卡,因为时间已将它们变成另一种珍藏。

      

    变形金刚

      小小的汽车人玩具无疑是童年时的大大梦想。1984年美国孩之宝公司为一批机器人玩具制作了3集动画广告,从此,变形金刚成为最猛的玩具旋风。擎天柱这个完美的领袖形象,曾是无数孩子脑海中正义力量的化身,而他的朋友铁皮、千斤顶、爵士、救护车、烟雾、大黄蜂、幻影等也都独具个性。

      很多人至今记得17元一个、40.8元一个的变形金刚,在上世纪90年代,变形金刚可是身价不菲的“高级玩具”,因此留在更多孩子心里的是路过商店橱窗看着精美的汽车人时的渴望,也正是这难以忘怀的童年梦想让许多人工作后开始了对变形金刚的狂热收藏。如今的变形金刚,仅塑料玩具已经出了三四代,不仅版本分类相当复杂,还成为不少汽车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最早的国产工业化玩具 “鸡啄米”“跳蛙”快有80岁了

      铁皮玩具“跳蛙”“鸡啄米”,几乎每个“80后”小时候都玩过,而追溯它们的历史,竟然有近80岁。而铁皮玩具也成为透视民族玩具产业兴衰的窗子。

      工业时代的玩具,要从铁皮玩具算起,所谓铁皮玩具就是用马口铁或者黑铁皮通过机床冲压,然后在表面上印刷图案或者烘烤表漆的玩具。中国制造的铁皮玩具历史有近百年。1911年,上海成立了一家名为范永盛的玩具工厂,生产一些口哨、小船、不倒翁等。真正的铁皮玩具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它的前身是金属饼干盒和发条闹钟,后来受到西方玩具的影响,简单的铁制玩具在中国出现。其中,1930年代,康元玩具厂推出了带发条的铁皮玩具,包括“鸡啄米”“跳鸭”“跳蛙”等。而康元玩具厂也贯穿了整个铁皮玩具时代。不久,美国福特驻上海分公司,开始利用铁皮玩具汽车推销产品,以铁皮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铁皮玩具,逐渐成为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铁皮玩具在图案和式样上有了更多的中国特色,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格。1960年代开始,铁皮玩具开始使用电池、磁铁、声控和光控技术,成为寄托一代人强国理想的载体。

      随着1980年代塑料玩具的热潮,铁皮玩具开始走下坡路。在塑料制品普及的初期,电动铁皮玩具还是当时的主流。以“考察船”“小熊拍照”为代表的铁皮玩具,科技含量并不低,仅采用电池或者发条,就可以实现声光电的全面控制。随着动画片的普及,当时玩具厂商也生产了不少和动画相结合的铁皮玩具,比如黑猫警长玩具,也在国内轰动一时。但是,铁皮玩具的工艺,毕竟已经跟不上玩具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安全质量规范的出台,铁皮玩具因为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被塑料玩具迅速取代。

      1985年,美国动画《变形金刚》在华免费播放,各地商场的变形金刚玩具销售火爆,铁皮玩具大量从商场的柜台撤出。1998年,随着康元玩具厂仓库中最后一批玩具被处理,曾经熟悉的铁皮玩具,彻底让位于塑料玩具。

      根据朱宇翔提供资料整理
     

    80年代玩具,童年的余温不曾冷却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磊

      打开尘封的玩具箱,被童年的回忆瞬间击中。零件残破、色彩斑驳的布娃娃、小火车,或者一枚磨花了表面的玻璃弹珠,唤醒的却是一幕幕温暖往事的记忆。成年后“遭遇玩具”的桥段,在许多影片中屡见不鲜,不久前上海群艺馆举办的“1980年代玩具展”,则将这种遭遇演变成一场“集体对话”,用一曲很流行的动画歌来形容,就是“长大的幸福中,远远地看着从前的自己……”说的是玩具,主角却是曾经的童年和自己。

      

    温馨回忆:精致之前,最可爱的是“铁疙瘩”

      30年前,“机关枪”和“洋娃娃”是男孩女孩最想要的玩具。那时,没有计算机或iPad,更没有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小巷里的官兵捉强盗,客厅里的娃娃家,却让每个男孩成了英雄,每个女孩成了最好的妈妈。

      翻看相册,很多“80后”会发现小时候的照片上,女孩抱着橘黄色的“绒毛狗”,男孩挎着铁皮“机关枪”。那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用玩具刻录的童年印象。“1980年代玩具展”的入口处,就摆放着7只长毛玩具狗和几把玩具枪,据说其中一只绒毛狗还是今年捐展人年轻时给初恋女友的“定情信物”。硬邦邦的铁皮玩具,很容易沾灰的化纤娃娃,是“80后”童年,关于快乐和幸福的记忆。

      “那时候能玩的东西不多,玩什么很可能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产生影响。”玩具收藏者朱宇翔说,“弄堂里总会有几个女孩跟着男孩疯跑,拿着玩具枪扮解放军,学着黑白电影里样子,见人就喊‘不许动’,用现在的话说,可帅了!”他的一位女同学,在儿时被称为“假小子”,力气大、跑得快,能挖沙坑、会打弹子,后来几乎成了孩子王。据说“假小子”原来不“假”,小时候也心心念念想着布娃娃,总想把儿童用品商店里的那种放倒就会闭眼睛的娃娃抱回家,在玩娃娃家的时候扮演“好妈妈”。只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爸爸妈妈一直没有给她买娃娃。一开始,她路过儿童商店的时候还会朝里张望,看到别的女孩子有娃娃的时候,还会羡慕地走上去摸摸。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之后,她反而开始刻意“回避”娃娃,不愿多谈也不愿意多看。玩具枪成了她的新寄托,她和男孩玩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尽管很多人成年之后,会记不得小时候的玩具,但是潜移默化中,正是小时候的玩具左右了我们的性格。”一位80年代玩具收藏者说,玩具是每个时代特征的反映,消费习惯、文化关注、审美情趣,都能在玩具中发现痕迹,“于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就随着玩具,刻在了一代人的身上。”

      玩具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综合体,这种说法或许可以成立。1980年代前期的铁皮发条玩具“铁疙瘩”,追求的“耐用”“大方”,以及后期渐渐兴起的越来越重视设计感的塑料玩具,的确暗合了渐渐精致化的生活变迁。

      

    玩具陷阱:不要想象力,只要购买力

      从铁皮玩具只有“角色”没有故事,到先讲故事再卖玩具,玩具营销越来越有门道。不过,“设定”了情节和个性的玩具和组合,也建起了“想象力围城”。由孩子扮演的“英雄”和“好妈妈”,换成了擎天柱和芭比。

      相比铁皮玩具时代的母鸡下蛋,如今的玩具几乎都是市场设计的结果——环环相扣,卖点不是一个玩具而是一整套所谓“玩具文化”。

      有人评价说,一旦你买了一个芭比娃娃,你要买芭比衣柜、床、茶几,要买芭比服装、寝具、茶具填满这些家具,当然还有芭比身上的皮包、皮鞋,挽着的宠物……此外,别让芭比孤单,给她“买个”男朋友凯恩。同样,电子游戏也正在上演类似的商业策划,购买计算机、游戏软件,然后你需要升级新的版本,或者买更多的游戏,甚至需要升级你的计算机硬件。海外有心理学研究者称这样的体验为“反应圈”——玩家需要不断增加玩具产品,构建自己的故事王国,而商家通过升级故事王国,让玩家购买更多的玩具。新的玩具体验,不仅削弱了自我为主体的满足感,更让“玩玩具”变成消费体验的预演——占有欲和购买欲,才是最终需要满足的“现代心态”。

      抛开消费陷阱不谈,系列玩具也被指严重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几乎每个公主娃娃都有专属的城堡、服装,而蝙蝠侠也足不出户呆在“哥谭市”,开着他的超级改装车。尽管孩子可以创造新的公主日记或者蝙蝠侠故事,但是“故事”中的一切细节都被人为预设,留给想象力发挥的余地很有限。如今的孩子,不需要用想象力创造出无数人物——因为娃娃玩具已经成为概念,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标尺,万事俱备,只要跟着框框重复剧情。

      当变形金刚通过动画和电影,当然还有玩具,用近30年的时间创造出消费帝国之后,就连美国的文化学者也开始考虑,玩具制造商是不是在用玩具推销某种世界观——好莱坞式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听到擎天柱对威震天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之后,很多男孩会认为,战争、伤害、毁灭是统治世界的基础,甚至会认可所谓“先发制人”的战争理念。同样,芭比娃娃传递出的信息似乎也在告诉女孩,只有你看起来像是芭比,你才能和凯恩这样的“高质量”男孩交朋友,过上幸福的生活。更糟糕的或许是计算机游戏,当网络游戏将玩的想象空间拓展之后,电脑游戏上的每一个分数,都会让玩家把网络另一端的另一玩家当做“对手”,而这种不确定对手,对陌生人的“敌意”,很可能演化为现实生活的一种态度:在竞赛中取得支配权,不需要同情和怜悯。

      

    注定告别:眼前的平淡,可能是不再有的幸福

      玩具激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成长的宝贵财富,而成长却注定要将玩具甩在身后。未来成为现在的时候,曾经的玩具多了一份怀旧的温度:和玩具的离别告诉所有人,请珍惜眼前的单纯快乐,以及温暖的相逢。

      “玩的过程会激发人的创造力,玩具有时就是激发创造力的杠杆。”玩具展上,来自香港的一位玩具收藏者说,目前香港有一半的孩子拥有超过50件玩具,尽管其中不乏所谓的商业文化产品,但是很多简单的玩具,依旧演绎着无数关于想象力的故事。“拥有创造力的人,对未来的态度会比较开放。而那些最原始的折纸、橡皮泥、积木,被制成各种玩具之后,也被赋予了‘人性’。”

      很多玩具简单却充满可能,那些要求孩子参与的玩具,在很多人眼中可以鼓励人际交往与合作。“不仅以创造性、灵活性,帮助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尝试成为社会成员,也帮助孩子以无数种想象的方式,思考自己和别人的未来。”至今喜欢泡在儿时铁皮玩具中的玩具爱好者宋一聪说,“很多玩具在孩子眼中,都会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未来也因此充满着各种可能,甚至和眼前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世界可以变得更好。”

      不过,曾经给我们温暖激发过灵感的玩具,终究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玩具总动员3》重复了之前伍迪和其他玩具从矛盾到携手的过程,立刻转入正题,这个历时15年的动画系列,上演的主题是玩具主人和玩具的离别:不甘被遗弃的玩具在逃亡中惨遭暗算,掉进了熔炉陷阱。伍迪牛仔和巴斯光年两个永远能化险为夷的英雄,竟然也束手无策,只能等待死亡。在下落过程中,玩具们手拉手彼此微笑。熔炉里橙黄色的光线将一切装点得却有几分温馨,好似美丽夕阳。尽管最终玩具们没有掉进熔炉,走出影院的观众还是发现现实中玩具难逃终究被冷落的命运。那些曾经是我们的寄托,也曾经被我们赋予名字、故事,活在我们心里的玩具,不知不觉间一一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唯有希望,童年的单纯和快乐,不会随着玩具一起退出生活。

      看着《玩具总动员》首部曲大笑的观众中,如今有不少已为人父母。影片中的这个细节曾令很多人感动:玩具娃娃被扔在床下,从夹缝中观察女主人渐渐长大,换上高跟鞋,彩妆用品的数量渐渐超过玩具,不再抱着娃娃睡觉,而是在睡前给心上人打电话。一方正在成长,而另一方的感情永远不变,最终成长的一方将选择分离,不变的一方终被抛弃。主人和玩具之间的命运变奏,或许会让初为父母、体味其中辛酸的“80后”感到沉重。未来的分离告诉所有人,珍惜眼前的相逢,因为这就是幸福。

    “80后”玩具种种

    文汇报2012-1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