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最大招商项目濒临破产

 sanmin 2012-10-29

 逾3000员工无限期放假 90条生产线仅1条开工

10月25日,冷雨,长江岸边宜昌市猇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巨无霸”厂房整齐排列,占地超过4800亩,然而却是人影稀少,冷冷清清。被尘土覆盖的生产线静静在排列在空旷的车间,没有开工的迹象。

从国庆节假期开始,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简称“三峡全通”),这个宜昌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项目”开始陷入沉寂并不知何时到尽头。

“买好了南下的车票,晚上走,再见。”留下这行字后,胡非(化名)退出了其已注册了两年的公司内部交流群,他是湖北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最早一批员工。“复工希望不大,我们都另谋出路了”,胡非告诉网易财经。

按照计划,三峡全通项目总投资额为200亿元,而目前已建成的前两期工程即已完成投资近170亿元。如若按拟定的时间表顺利进行,第三期工程需在2013年年底投产。届时,三峡全通将拥有1000万吨涂镀板产能,年产值达到700亿元,将成为“湖北最大的民营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

然而,未等到第三期工程开工,其即已走到了破产边缘。

网易财经调查到,自10月10日开始,该公司已对90%以上、超过3000名员工进行“长期放假”处理,对于在假期中未辞职的员工,公司承诺将发放每月700元的“基本生活费”。在三峡全通目前已建成的全部工厂总共90条生产线中,仅留有1条生产线尚在生产。

“能不能复工不确定,之前就已多次长期拖欠工资,大家对前景不抱希望。”胡非表示。事实上,在网易财经截至发稿前联系到的十余位员工中,无一例外均表示目前已返回家乡计划另谋其他工作。

“现在钢厂在升级改造,暂时停厂”,三峡全通公司官方向网易财经表示。

三峡全通官方告诉网易财经,该公司近4000名员工中,确实已有“至少一半以上、超过3000人已放假”。网易财经从该公司三个不同厂区员工中了解到,放假员工比例在90%以上,“只留下几个人看守厂房”,三峡全通动力厂的多位员工告诉网易财经。

网易财经从三峡全通宜昌工厂多位员工以及该公司华东公司多个信源处核实到,在三峡全通目前已经完成开车的总共90条生产线(一期工程38条,产能320万吨,二期工程52条,产能300万吨)中,仅有第三车间中的一条镀锌生产线尚在开工,其他均已停产。

三峡全通占地高达4800亩的厂区内冷冷清清,人烟稀少。

“鲜花与红地毯迎来的项目” 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

从招商到投产,在当地政府近乎偏执的服务热情中,三峡全通有着匪夷所思的成长速度,而其亦被冠以“宜昌速度”。

“该项目是宜昌历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招商引资项目,从开工到首条生产线投产,总共只用了6个月。……年生产能力320万吨的涂镀板一期工程,国内同行建设周期一般要3年半,全通只用了1年3个月;形成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通常要7年半左右,全通计划只用3年。”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建2011年6月9日发表于《湖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中曾将三峡全通的上马速度称作“全通现象”,并鼓励学习。

媒体报道显示,梁士臣2008年年底曾到宜昌考察,时任宜昌市市委书记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在机场即以鲜花、红地毯迎接,并在5日的考察中全程陪同服务。

“5天后,我签了意向性合作协议”,梁士臣曾对媒体如此表示。但梁当时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在当年的春节前需要完成两千亩征地,若不能完成则不投资。然而,就是在这春节前的50天里,当地政府完成了征地1320亩、搬迁251户、拆迁近10万平方米的任务。

至今网络上还能找到那些被征地的农民所发布的投诉举报材料。只是那些农民要是看到三峡全通今天的面貌,不知是该欢喜还是应该悲伤。

网易财经统计,宜昌市曾多达3次组织该市30余位市直属机关负责人到三峡全通厂区现场办公,要求为三峡全通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并多次组织各类机构赴三峡全通提供“进厂服务”。

政府的盛情服务背后,三峡全通两次追加投资。网易财经了解,在最初的投资意向中,梁士臣签署的的项目意向投资额为110亿元左右,而后,其曾两次追加投资额,先后跳跃至160亿元及200亿元投资额。

三峡全通项目的产能最终被确定为年产1000万吨超薄涂镀板,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对于宜昌市来说,这个项目将实现年产值700亿元,可解决1.6万人就业,税收可达30多亿元。

宜昌市的招商热情也许从一开始就没有注意涂镀板产品的市场需求。近年来,涂镀板是钢铁产业的投资热点领域,产能过剩早已出现,而整个宏观经济的疲弱导致下游汽车、家电等重要客户需求不足,最终拖累涂镀板产品价格一直向下,对国内很大一部分民企涂镀厂商造成空前影响。生不逢时的三峡全通也难逃厄运。

而在内部员工的讨论中,三峡全通过于异常的扩张速度虽然建成了90条生产线,资金链却难以承受重压,不得不多次向银行求助,另一方面则是不断拖欠工人工资。

诺大的车间内,生产线静静排列,上面落满了灰尘,丝毫没有开工的迹象。

三峡全通投资人发迹于唐山 曾导演“中冶恒通”巨亏

三峡全通被外界所熟知,在于其几乎为唐山恒通(现名“中冶恒通”)的一个“复制品”,两者均为梁士臣投资创办,而如今看来,两者似乎也将有着同样的命运。

如今早已全线停产,员工被遣散,厂子野草荒芜的中冶恒通全称为中冶恒通冷轧技术有限公司,为中冶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而其前身为唐山恒通涂镀板有限公司,由梁士臣于2002年在唐山市海港开发区投资组建,厂区占地面积亦多达3000亩。

与如今的三峡全通一样,其时的唐山恒通产品亦为涂镀板,主要应用于家电、灯具、电脑机箱、钢结构住宅和汽车行业等,亦号称“最大的冷轧机涂镀产品生产基地 ”。

然而,2005年开始,唐山恒通进行大跨步的产能扩张,资金链随即面临崩盘。据媒体报道,由于“摊子铺得太大”,贷款利息负担重,且行业已充分竞争,唐山恒通的财务状况逐渐陷入困境。至2006年,恒通资金链紧张,曾拖欠员工工资达半年之久。

2007年,在一心欲摘下恒通包袱的梁士臣大力游说下,中冶集团重组唐山恒通。2007年9月,唐山恒通变身为中冶恒通,注册资本16亿元,中冶集团现金出资10.72亿元,持股67%,而由梁士臣实际控制的唐山恒通精密薄板有限公司实物出资5.12亿元,占股32%,梁士臣个人现金出资0.16亿元,占股1%。

然而,自恃财力雄厚的中冶集团并未能让中冶恒通起死回生,相反,中冶恒通陷入越来越巨大的亏损。而在此时,2010年8月份,梁士臣个人以及其实际控制的唐山恒通精密薄板有限公司却成功“脱壳”,全资退出,中冶恒通成为中冶恒通全资子公司。

“中冶恒通自组建以来,由于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改造未完成、债务负担过重、财务成本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金融危机冲击等原因,造成公司的产品成本、运营成本过高、市场竞争能力下降,持续亏损。”中冶集团公布说明称。

数据显示,自中冶集团2007年9月重组唐山恒通公司成立中冶恒通后截至2009年,中冶恒通亏损达46亿元。2010年年底,中冶恒通宣布全面停产;2011年6月开始,总共4237人员工与中近3000人签 “退厂协议”,600人被直接裁员处理。

资金紧张,停产裁员,一切似乎又要在三峡全通身上上演。唯一不同的是,未来的接盘方是谁还不确定。今年7月份,由宜昌市政府邀请的包括宝钢、华润等央企考察团曾到三峡全通现场参观考察,不知这次行程中是否包含另外的目的。

网易财经曾多次尝试联系三峡全通投资人梁士臣但无果,三峡全通公司人员也以“领导不在”为由拒绝回应有关疑问。三峡全通是否能走出困境?宜昌市政府将如何处置这个最大的招商项目?网易财经将继续关注。

三峡全通专用的500万吨码头静静伫立在长江边上,已经闲置多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