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照片更通透 风景摄影实拍技法

 咏雪品茗 2012-10-29
2010-02-04 20:00

如何让照片更通透 风景摄影实拍技法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说,他在其他论坛上看到有人用D50拍得照片异常通透漂亮,而他D2Xs拍出来的却是相差甚远,因此他非常苦恼。还拿了那个朋友的照片过来给我看,说很多人都法帖询问这位作者的PS方法,而作者却从来不正面回答。所以今天我借用这位仁兄的一张照片,以及我们BBS的一位我在年会上拍得照片共同来对比完成我朋友想要的效果。

由于PS的步骤繁琐的很,我在PS是也是随时想到对那些部分的调整,这里就只能讲讲大概的方法和思路,供大家参考探讨。

以下是这位作者的作品


我选择的我拍得一张照片的原图

从画面上来看,那位作者的通透,艳丽,感觉非常的明媚。照片的锐度也是极佳,反差明显。而我的作品则灰暗,有种雾蒙蒙的感觉,让人看得非常不爽。但是只要PS后同样可以达到那位大师的水平

再次我们来看看照片需要调整的几个方面:
如何去掉灰蒙蒙的感觉突出黑色适当的锐度提高营造绿色的背景肤色微调

在此次PS中我将用到的将是:
亮度对比度饱和度曲线图层设置Lab模式USM锐化可选颜色橡皮擦高光区域填充图层样式

首先再做这类作品是我们第一步要复制一个图层用于调整,而原始图层则作为比较和对细节补充的作用。因为我们在修改工程中和可能将原来有的细节处理掉,这个时候原图的对比参照调整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复制好图层后,我们以后的步骤就基于这个复制的图层来完成,不排除此后会复制更多的层备用。
我先对复制的图层进行对比度调整,适当提高画面的亮度和反差。然后我将图像模式调整为lab模式,图层不合并。点选“通道”,选择“明度层”对此层进行USM锐化,锐化参数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调整。这步的目的主要就是提高可视细节的锐度,而比起在RGB模式下直接USM的话所留下的痕迹更少。此方法非常适合提高眼睛局部的锐度和通透感。调整完毕后将图层转化回RGB模式将这个图层复制一份,将图层叠加模式调整为“滤色”,同时将透明度调整为20%~30%之间,对比原图会发现明显通透了。用Ctrl+鼠标点选这两个复制的图层,用Ctrl+E合并。然后在“图像”->“调整”中选择“可选颜色”选择黑色,对其中色彩进行调整,效果自己把握。方法选择绝对。此步骤为了提高镜头以及头发黑色部分的对比度以及视觉效果。选择“洋红”调整数据,此处为了调整皮肤颜色。完成后点击确定。然后复制一个图层,使用图像->调整->变化将这个图层往绿色部分调整。寻找适当的背景嫩绿效果,点击完成。使用橡皮擦,用适当大小将除背景部分的其他位置擦去。选择羽化边缘的画笔将各个好的调整擦除边缘的融合度。此步骤也可用过蒙版来实现。对变色层进行饱和度调整到合适颜色。然后将他和下面的部分进行合并。文字处理,这部分非常简单不细说了。

这个处理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细微的调整,但是都是对于图片细节的,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在操作中自己推敲。我这里提供的是一个大的方向。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利用前景表现物体的高大


利用树木来衬托主体的高大
光圈 F8 曝光时间 1/200s焦距 21mm感光度100

  摄影者在拍摄风光摄影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明显高度的景物素材。比如高层建筑、高大石碑、悬崖峭壁、高耸山石等,此时摄影者往往想通过自己的镜头把眼前这一高大的景象表现出来。但是,摄影者如果只是单独表现被摄体,画面就会略显单调或者被摄体的高大没有很明显的被表现出来。这时,摄影者可以看看被摄体周围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参照物,比如树木等具有一定高度的物体当作前景。由于被摄体本身的高大,所以一般需要采用仰拍的方式,并且利用相机的竖幅形式来表现。这样既能展现被摄体的高大,整体画面又不会显得单调。另外,摄影者在拍摄高大物体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需要使用广角镜头,因为广角镜头不论是从高度还是宽度上的摄取范围都是很大的,这样有利于更好的表现被摄体。

 

利用前景表现空间纵深感


以水边少许泛黄的植物为前景,虽然其占据的面积不大,

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远近景物互相照应,并进一步体现了画面空间的立体感和延伸性
光圈 F11 曝光时间 1/250s焦距 50mm感光度100

  在拍摄大场面的风光摄影时,前景是经常用到的。尤其是表现辽阔的草原、宽阔的大海等比较具有空间感的景象。大场面的风景摄影虽然很具有魅力,但是它并不是很容易表现的。因为场面越大,被摄入画面的元素越多,对于初学者来说,整体感觉的表达就更不容易把握了。

  当初学者在拍摄比较辽远广阔的风景时,会发现拍摄后的画面效果给人的感觉经常是很平的、缺乏立体感的。此时摄影者们就需要考虑以一定的物体,比如沙石、低矮的植物等作为前景,前景的使用可以让欣赏者看到风景的详尽细节,为中景和远处平面展现的广阔景物注入更多的含义。最重要的是,通过把景物近处和远处的成份并列在一起,不仅为照片增加了深度,也使整幅画面产生了立体感。

  在表现此种场景的情况下,摄影者同样需要使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另外,还可以通过选择较小的光圈来取得大景深,让前景和远处的成份都得到清晰地再现。在利用前景表现空间纵深感的时候,摄影者要注意,前景在整幅画面中占据的面积不要过多,否则将会影响照片整体的感觉,因为中远处的景象及画面的空间深度才是重点。

 

光线的利用

拍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是作品成功的第一步,而水中倒影的利用则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光圈 F8 曝光时间 1/250s焦距 40mm感光度100

画面主体以冷傲的蓝色调为主,中间部分地方被光线映红,
两者不同的色调实现了一定的对比效果,同时,水中倒影形式的利用,
更为画面整体增添了几分神圣感和梦幻感
光圈 F5.6 曝光时间 1/3s焦距 65mm

  对于拍摄倒影照片来说,最为理想的光线是前侧光,此时轮廓明朗,层次丰富。其利用倒影来增添感染力

      在风景摄影中,倒影可以为画面增添感染力并带来视觉快感。由于景物倒影可以使风景的部分图案得以延伸或重复,所以它能扩大风光影像的表现力与表现范围。另外,倒影本身还可以为景色增加宁静感。

  对于摄影者来说,捕捉倒影的最佳时机是在日出和日落前后时间段。最富有戏剧性的倒影经常是出现在像镜子一样的水面上。比如,小水洼、池塘、水坑、河水退后形成的死水、小的湖泊等。在拍摄之前,摄影者应当观察好取景的地方,也可以寻找多个不同拍摄角度的地点,以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到不同的倒影。

次顺光也可以,碧水蓝天,色彩丰富。通常情况下,顶光及逆光是不宜采用的。因为顶光在水面上反光强烈,而逆光容易使主体和背景反差过大,造成照片主体的影像灰朦不清。所以摄影者在拍摄倒影照片的时候,可以选择自身背对着太阳的角度或者让相机与太阳成45度的斜顺角度。

  由于倒影在水中,水面吸收一部分光线后,使得倒影的亮度低于实景的亮度。一般倒影与地面实景的曝光量约相差一档光圈数,摄影者在拍摄时可以把曝光补偿设为+1至+2档。在测光确定曝光值时,正常情况下,摄影者应该按地面实景主体光亮度为依据进行测光,并确定曝光值。比较实用的方法是把镜头对准实景部分,然后半按快门,记下对实景的曝光值或者打开相机上的AE曝光锁按键,按住此按钮就可以锁定当前测得的曝光数据,并且摄影者在移动镜头改变构图的时侯,仍可以按照刚才测得的数据进行曝光。这样,倒影的色泽就会暗于实景,形成很美的影像。

 

正确构图


把地平线放在中间,增强了画面的对称性和平衡性
光圈 F22 曝光时间 1/125s 焦距 31mm


  摄影者在拍摄倒影的时候还要注意构图,尤其是地平线的划分位置。一般情况下,如果摄影者想表现画面某种协调和对称的感觉,可以考虑把地平线放在画面的中间。这样,水中的倒影就会和实际的景色形成很完美的呼应。


剪影效果的表达


剪影效果,使画面主体的轮廓得以很好的展现
光圈 F11 曝光时间 1/400s 焦距 38mm


海上剪影
光圈 F22 曝光时间 1/320s焦距 500mm

  从效果看,剪影摄影主要是通过突出主体的轮廓、简化细节,从而使得重点更为突出。剪影摄影往往是在突出主体轮廓的同时也更加强调背景的效果,如利用日落前泛红的天空来衬托建筑、树木等物体的轮廓。

  其实剪影效果的照片并不难拍,重点在于合理进行测光与曝光。摄影者只要将测光模式转换为点测光或者中央重点测光,对画面较亮处进行测光后,按下曝光锁按键或者记录下此时的曝光值,然后使用相机的手动曝光模式,把数值调到刚刚记录下的值,再重新构图进行拍摄。这时,摄影者就会得到由于画面部分曝光不足,而形成的物体黑色轮廓。

 

阴影的利用



阴影的利用更加彰显了画面主体的色彩
光圈 F22 曝光时间 1/40s焦距 175mm



画面中的阴影部分不仅衬托了清澈见底的水流及其波纹,同时也真实再现了光斑的色彩
光圈 F8 曝光时间 1/200s焦距 150mm

  在摄影过程中,光与影是同时存在的。虽然在摄影创作中,阴影的作用在整个摄影,尤其是风光摄影中常常被忽略,甚至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刻意回避阴影。但是它仍然是很多优秀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摄影者只要恰当的把握好画面的明暗对比,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阴影的性质决定于光线的性质。一般情况下,漫射光是很难形成强烈的阴影。画面中如果存在极其明显的明暗对比效果时,此时的光线大多数情况下属于直射光。对于风景摄影来说,如果是在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拍摄,还会得到很长的影子效果,并且阳光越强,影子越暗。此时,选择一个至高点拍摄,就会得到非常棒的光影作品。

  除了大面积的阴影外,对于主体的选择,摄影者要尽可能的选取简洁、具有鲜明而整齐的形状来进行画面的明暗对比,也可以选取轮廓清晰的物体影子进行构图。如果有可能,摄影者还可以设计、安排主体和画面的明暗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