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摄影的美和摄审美的影

 老羊藏书阁 2012-10-29
前些天,论坛里的m兄上了两张玛格楠关于中国的摄影图片,引来讨伐声一片,知道玛格楠的给这个百年图片社面子,骂得恭恭敬敬;不知道的就骂得彻彻底底了。
  今早起床,撒尿。我在空间里尿出一条漂亮的直线,给马桶作了一根标准的中轴线。突然间,我很得意,因为我回想起我尿过的所有马桶都可以作一条使之完全对称的中轴线。
其实,上面两件事情都可以归结在我们怎样审美的问题上。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有一把丈量美的尺子。我拿尺子对准玛格楠的图片,“很抱歉,它们不在我的标准之内”说明这图片得不到我的认可。“马桶就应该是对称的弧形,不对称我尿不出尿、屙不出屎来”说明马桶还将一直对称下去。这段话至少阐述了两个观点:第一,审美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非常迅速,不像求证几何题一样繁琐;第二,审美是以我为中心的,是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在个人世界里我是一切美的主宰。
数码大潮的来临,逼迫着我们每天阅读大量的图片信息,其中有一小撮人暗暗发誓,也要做一个制造数码文件的人,于是摄影爱好者就诞生了。并且这支小分队越来越壮大。在视觉被强奸的同时,也可以强奸别人的视觉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这么一盘算,会导致制造图片的人一直越来越多,一浪高过一浪。可是肚子里的“尺子”不是价格不菲器材的附件,而能在交出人民币的同时带回家。怎样看照片,怎样拍照片的问题会迎面而来,这就关系到标题里说的审摄影的美和摄审美的影两个问题。事实上,就是“尺子”问题。
  尺子一:形式美。代表人物郎静山。小郎大师把摄影同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相结合,特别讲究经营位置。看他的照片和看中国画没多大区别。如果说第一个用传统形式美结合摄影的人是天才,那么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可是前两年国内的一些影赛把证书颁给蠢材的很多,现在评委大概也看腻烦了,没有再给奖的了。有的人把江南风光小品用电脑软件做个扭曲或者模糊的滤镜,再提上小诗一首算是摄影作品了。更有搞笑的,福州有个石大师,把一张中国画半成品和照片合成做成水墨画效果,居然获了全国大奖。形式美发展到今天,也有些金律良言可遵循。比如画面构图"S"形,黄金分割一定灵,等等。形式美有没有道理?有的。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毕达哥拉斯的,他就是形式美的鼻祖。饮水思源,祖宗大人不能忘,各位他的徒子徒孙,拍好照片为他上香三株以安抚他的灵魂,因为据说他是被黑势力谋杀的。
  尺子二:典型美。代表人物姜平。其实在当代中国摄影家里,他还算不上代表人物,因为按这条法则干得比他有名望的人多得数不清。之所以把他列为代表任务,是因为我亲耳听过他的讲座。有一次在一个千人礼堂,姜师傅边放幻灯边讲故事。大概意思是说,别看照片里风光迷人,不是在里面住上十天半个月,不是三番五次地旧地重游是抓不到最美丽的瞬间的。顿时,场内掌声雷动。是的,姜师傅够卖命,不然一个地方最典型的美丽是不会定格在他的菲林上的。典型美的发展缘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典型瞬间的阅读期待,比如晨光曦微、夕阳夕照的景色。在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中典型美的追随者一抓一大把,谁敢拍着胸脯说对落日余辉没有心动过。典型美也是有渊源可寻的。苏格拉底有一天坐在树下胡思乱想:画家在创作时,应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在嫌苏格拉底瞎操心的同时(他应该算是哲学家),姜师傅的画册我也舍不得掏钱买。
  尺子三:主观美。代表人物马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句话,我想马良若是和人吵架时,可以摆出来用。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事实上,马良确实因为拍纯个人的影象被摄影资深人士骂过,那人骂马良是不懂摄影的。马良的影象人物造型古怪,道具场景诙谐又晦涩。我非常喜欢。因为阅读马良的照片不只是看到一瞬间,而是故事发展之中的一个断面,阅读之后的故事在脑子里继续演出,收不了场,就好象是看影碟时按了一下暂停键。
  尺子四:关系美。代表人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创导者。决定性瞬间原先是一本他的摄影作品集的名字,不是一套完整的摄影理论,按我的理解是三维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在二维的照片中的体现。布列松是我少数喜欢的摄影家之一。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为我的话提供了很好的证明,证明我不是在胡说八道,“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当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尺子五:观念美。代表人物罗伯特·弗兰克。所有美的载体,都是由形式和内容组成的。观念美更在乎内容上影射出来的摄影人对摄影的本身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再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19世纪辨证大师黑格尔都有相关的研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观念,只有这样美才可以永恒。黑格尔说:“美就是观念的感性显现”。两位权威人士说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摄影作品不是摄影观念的表现,那就是失败的。实际情况是观念如同肚脐眼,每个人都有一个,存在的只是成熟与否的区别。罗伯特·弗兰克拍摄的《美国人》没有细腻的成像,一丝不苟的暗房制作,却改变了美国人对摄影的审美方向。观念的形成与传统文化,统治阶级的意志有很大联系。从宏观上看,当今中国的摄影爱好者受儒、道、释的影响,表现在作品上诗情画意居多,潜意识里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敢叛逆和颠覆过去。微观上看,则是过多受“艺术要为大众”服务的思想影响,而忽略了艺术也要引导大众审美的责任。所以我们在传承过去的同时如果能放开思路寻找世界大同式的美,寻找全人类多美一致的理解中国人的照片会更有市场。
  放开思路,先从看《断臂山》开始。五把尺子各位看着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