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仙李白为何对杜甫赞美之词寥寥无几?(1)

 都市生活台 2012-10-29
【核心提示】:有关的诗歌数量较少,可能跟诗歌散失较多有关。李白散失的作品中,难保没有跟杜甫有关的诗歌作品。

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有关的,共十五首,其中多数作品充满了对李白其人的真挚思念和对李白诗歌艺术的热烈赞美。而李白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杜甫有关的,不过区区四首,思念与赞美的没有杜甫对李白那么多,赞美之词更是付诸阙如。许多人因此认为,杜甫是李白的狂热崇拜者,而李白则不甚看重小自己十一岁的杜甫,对杜甫的诗歌艺术并不欣赏。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不多的跟有关的几首诗中,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对杜甫不同寻常的友爱之情。请看: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相失各万里,茫然室尔思。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其次,从李杜交游史实可看出对的欣赏。天寳三载(七四四)夏,、杜甫在洛阳相识之后,当年秋天即跟高适等同游梁宋,登吹台、琴台,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杜甫《遣怀》),意气相投。次年秋,杜甫到兖州,正好李白亦回到东鲁,两人同游, 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情同手足。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大约就作于这一次同游结束,临别之际。有学者认为,李杜后来在长安还有一次会面,地点是一个叫饭颗山的地方,即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诗所记述的那次会面地点。倘若杜甫不是李白欣赏的诗人,很难想象李白会跟他这般飮酒、游玩,几度盘桓,分别之后还写那么情意深长的诗体书信。

有关的诗歌数量较少,可能跟诗歌散失较多有关。杜甫在作于天宝九载(750)的《进雕赋表》,序言云: 自七岁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 可见杜甫现存作品的数量(一千四百余首),远少于他实际创作的数量。相比之下,李白诗歌保存的情况更加不理想。一般认为,因为杜甫生前已经有诗集在江南地区流传,杜甫晩年曾亲自编辑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年以后的作品散失较少,他自己满意的作品大都得以保存下来。李白却没有这么幸运。李白最后病死于担任当涂(在今安徽)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处。李阳冰在给李白的《草堂集》所作的序中说: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八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可见,李白有大量的作品散失了。李白散失的作品中,难保没有跟杜甫有关的诗歌作品。

即使所作跟有关的诗歌真的比杜甫所作跟有关的诗歌少,也不足以说明,李杜交往,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跟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创作特点上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杜甫思想深受主张仁爱孝悌的儒家学说影响,李白思想深受追求独善其身的道家思想影响;杜甫性格真挚外向,李白性格飘逸内敛;杜甫作诗喜欢实录生活,李白作诗喜欢冥想神仙。这三个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李杜诗歌反映友情的态度与方式上的截然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