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人的种种问题(12-5):古今名人谈生论死

 小袤 2012-10-29

关于人的种种问题(12-5):古今名人谈生论死

 

生老病死(birth, senility, illness and death),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可能逃脱。生老病死为佛教用语,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现在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夏禹之生寄死归

生寄死归,视生如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视死如归。其含义是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孟子的生死观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忧患能磨炼人,使人发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丧志怠惰,因而致死。

孙子之战略战术的生与死

孙子,孙氏,名武,字长卿。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哲学家。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文天祥及其千古绝唱

文天祥123666128319),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汉族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过零丁洋》和在狱中所题《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而前者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绝唱。

李清照及其《夏日绝句

李清照(10843131155512),宋代(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司马迁:人死有轻重之分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司马迁《报任安书》[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989年-10526月19),希文文正北宋政治家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灵鸟赋》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认为“其言可以立儒。‘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时往往专指谏诤的自由,我们现在叫做言论自由。”

印度泰戈尔的生死观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57日-19418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位圣人。他的名言是,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

生与死的成语典故

生死不渝:亦作“生死不易”,意思是至死不变。洪深《申屠氏》楔子:“那时两情相爱,生死不渝。”《三国演义》第八二回:“ 权曰:‘孤与子瑜 ,有生死不易之盟。’”

生荣死哀:是指活着受人崇敬,死了使人哀痛。语本《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邢昺疏:“生则荣显,死则哀痛。” 三国魏曹植 《王仲宣诔》:“生荣死哀,亦孔之荣。” 唐·王勃 《平台秘略赞·慎终》:“生荣死哀,身没名显。” 宋·文天祥 《哭母大祥》诗:“夫人开国分齐魏,生荣死哀送天地。”

生死予夺:形容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韩非子·三守》:“使杀生之机,予夺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1]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