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灯记》的故事就发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

 醉砚亭主人 2012-10-30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名列八个革命样板戏之首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曾经风靡全国,享誉全世界。但是无人知道,《红灯记》故事的就发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

 

《红灯记》的作者

 

《红灯记》的作者是沈默君,改编者是阿甲。

  沈默君(1924-2009),笔名迟雨,19241月生于江苏常州,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火线剧社演员、导演、文教科长等职,1946年至1949年先后任文工团股长、副团长等职,1950年任第三野战军文化部创作员。1951年在陈毅的支持和指导下,与沈西蒙、顾宝璋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南征北战》,荣获华东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1952年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再次荣获华东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其影片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片一等奖。1954年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创作室电影创作组组长,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军垦农场劳改。1961年底,沈默君摘帽时,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将其借调到哈尔滨搞创作。这时沈默君收集到许多反映东北抗联英勇斗争的故事,北满抗联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在他心中涌起创作的冲动。19625月,沈默君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导演苏里催促他写一个成本低、故事性强、人物突出的电影剧本。一天,他观摩话剧回来,在漫谈中尹弋青导演对沈默君说:如果能写一个一家人都很亲、都不是亲的剧本,那就有戏了。一句话冲开了沈默君灵感的大门,他联想到北满抗联英勇斗争的故事,结合看戏曲《赵氏孤儿》受到的启发,构思了李玉和一家三代都很亲、都不是亲的故事梗概,历时9个月的精雕细琢,创作了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这个剧本,就是《红灯记》的原稿。

阿甲(19071994),原名符律衡、符镇宝,江苏宜兴人,1938年春到延安,曾任延安平剧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在延安演出的京剧《打渔杀家》中,阿甲饰演肖恩,江青饰演女儿,阿甲还参加了京剧《逼上梁山》的演出。19425月阿甲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建国后,阿甲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梅兰芳为院长) 1964年,阿甲按照文化部的要求改编和导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 

 

从《自有后来人》到《红灯记》

 

19625月,沈默君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作品完成后,先取名《红灯记》,一考证与越剧《红灯记》撞车,改为《自有后来人》,又名《红灯志》。沈默君于1962年秋赴沈阳皇姑屯车辆厂、大连机车制造厂、哈尔滨铁路局补充收集材料,找老工人、老抗联战士座谈,读剧本给他们听,征求意见。沈默君边补充材料,边听意见,边修改,很快形成了第二稿。

第二稿以迟雨、罗静的署名,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主办的《电影文学》1962年第9期发表。剧本发表后,沈默君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一致要求李铁梅不死。沈默君又经过两次大的修改,将结尾改成李铁梅携密码、闯关突围,第四稿送文化部审查通过。之后,在拍摄筹备期间又作了第五次修改。历时9个月,五易其稿,《自有后来人》电影剧本才最后完成。

     1963年,电影《自有后来人》正在全国隆重上映,马上引起轰动效应,观众热血沸腾,情绪高昂,一时成为佳话。

     同年,哈尔滨市京剧院把电影改编成京剧,并恢复原来的名字《革命自有后来人》,由著名京剧演员云燕铭扮演李铁梅,梁一鸣扮演李玉和,赵鸣华扮演李奶奶,史玉良担任导演。哈尔滨京剧院紧锣密鼓昼夜加班,赶排出了《革命自有后来人》,在黑龙江连续公演了100多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上海爱华沪剧团受到启发,由凌大可、夏剑青将《革命自有后来人》又改编为现代沪剧《红灯记》,同年在上海进行了公开演出。

1964年7月,哈尔滨市京剧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和中国京剧院一团的《红灯记》,一起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现代京剧观摩汇报演出,两出现代京剧同台比武,演员精湛表演各有千秋,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

在全国现代京剧观摩汇报演出期间,江青说只能有一个《红灯记》,不能出现题材撞车,封杀了哈尔滨京剧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中国京剧院一团按照江青的意图,马上进行修改,调整剧情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965年初,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第二期发表了署名翁偶虹、阿甲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本。197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京剧《红灯记》在全国上演,从此,浩亮演的李玉和,高玉倩演的李奶奶,刘长瑜演的李铁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故事发生在1938年

 

《红灯记》所叙述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时间发生的?请细看《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剧情:

 

    (唱) 

        听罢奶奶说红灯,

        言语不多道理深。

        为什么爹爹、表叔不怕担风险?

        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

        我想到:做事要做这样的事,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铁梅呀!年龄十七不算小,

        为什么不能帮助爹爹操点心?

        好比说:爹爹挑担有千斤重,

        铁梅你应该挑上八百斤。

        ……

李奶奶  咳!提起话长啊!早年你爷爷在汉口的江岸机务段当检修工人。他身边有两个徒弟:一个是你的亲爹叫陈志兴。

    我的亲爹陈志兴?

李奶奶  一个是你现在的爹叫张玉和。

    哦!张玉和?

李奶奶  那时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哪!后来,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闹革命!民国十二年二月,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成立了总工会,洋鬼子走狗吴佩孚硬不让成立!总工会一声号令,全线的工人都罢了工。江岸一万多工人都上大街游行呀!就在那天的晚上,天也是这么黑,也是这么冷。我惦记着你爷爷,坐也坐不稳,睡也睡不着,在灯底下缝补衣裳。一会儿,忽听得有人敲门,他叫着:师娘,开门,您快开门!我赶紧把门开开,啊!急急忙忙地走进一个人来!

    谁呀?

李奶奶  就是你爹!

    我爹?

李奶奶  嗯,就是你现在的爹。只见他浑身是伤!左手提着这盏号志灯!

    号志灯?

李奶奶  右手抱着一个孩子!

    孩子……

李奶奶  不满两岁的孩子……

    这孩子……

李奶奶  不是别人!

    他是谁呀?

李奶奶  就是你!

    我?

李奶奶  你爹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他含着眼泪,站在我面前。他叫着:师娘!师娘!他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我,半晌说不出话来。我心里着急,催着他快说。他……他说:我师傅跟我陈师兄都……牺牲了!这孩子是陈师兄的一条根,是革命的后代。我要把她抚养成人,继承革命!他连叫着 师娘啊!师娘!从此以后,我就是您的亲儿子, 这孩子就是您的亲孙女。 那时候,我……我就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

 

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生在192327日,那时李铁梅不满两岁,可以推断出,李铁梅出生于1921年。《红灯记》的故事发生时,她已经17岁了,可见故事发生在1938年。

作者沈默君也坦言,《红灯记》故事以1938年的北满抗联部队西征为背景。

 

北满抗联部队的西征

 

193856月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县抗联密营连续召开两次常委会议,对北满抗联主力部队西征做出决定和具体安排。西征的起因是为了粉碎日寇把北满抗联部队围困并消灭在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三江地区的战略企图,保存抗联部队的有生力量,必须实行战略转移。西征的目的地是海伦地区。北满省委的战略意图是把抗联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到海伦地区,依托小兴安岭,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争,建立以海伦为中心的北满抗日根据地。参加西征的部队,有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共计800多人,由省委执委、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第六军参谋长冯治纲负责组织指挥,分三批进行。对于北满抗联英勇悲壮的西征,《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有着详细的记载。 

    第一批西征部队:19386月,由第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率领第九军第二师共百余人部队,从依东地区开始西征。苇子沟遭遇战后,魏长魁负伤掉队自刎殉国,常有钧、郭铁坚继续率部前进。6月底,庆城九道岗遭遇战中常郭被打散,不久常有钧被叛徒杀害。11月,郭铁坚率领着不足20人瘦弱不堪的队伍抵达海伦八道林子,完成西征。

第二批西征部队有两支:一支是第六军参谋长冯治纲、第二师师长张传福率领的军部教导队、第二师共200余人。19388月上旬,冯治纲、张传福率部从萝北梧桐河畔老等山出发,在海林东部的一次遭遇战中,突围时张传福牺牲。另一支是由第六军政治部主任金策、第六师师长王明贵、第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侯启刚率领的第三军第三师、第六军第三师部队。8月中旬金策、王明贵率队从富锦、宝清过松花江在萝北集结,96日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共300余人,从老等山出发,108日王明贵率部抵达海伦,路过绥棱县白马石,与第六军西征部队会师。

第三批远征部队:由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第十一军第一师师长李景荫率领的第六军教导队、第十一军第一师共100多人。19381021日,部队在王把头密营集结出发。193812月末,疲惫不堪的部队到达海伦与绥棱交界的白马石,与王明贵的接应部队会师。至此,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在北满临时省委的领导下,胜利完成了西征任务,粉碎了敌人妄图将北满抗联部队围歼在伪三江省的阴谋,保存了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84页)

北满抗联西征最战斗激烈的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抗日联军发来通电:我们代表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及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队与游击队,向沦陷在敌人统治已七年多的东北同胞们,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的东北抗日军队,表示最深刻的同情,并向你们致最崇高的民族革命敬礼! (《黑龙江党史资料》第九辑第1页)

  

          海伦是北满抗联西征的目的地

 

北满省委和北满抗联指挥部之所以把海伦作为西征的落脚点和目的地,其原因:一是海伦地区日伪统治相对薄弱,与三江地区相比,白色恐怖程度轻一些。 二是海伦地区是山区和平原的结合部,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容易补充兵员给养。民国时期的海伦,幅员面积6000平方公里,而不是现在的4000平方里,西南的望奎、北边的通北、东边的大青观和白马石都是海伦的版图。绥化以南地区,虽然有群众基础,但是远离山区,地理条件不利。第三个原因最重要,海伦有坚强的地下党组织,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一支抗日游击队。北安以北地区,虽然地理条件好,但人烟稀少,没有地下党组织,没有抗日游击队活动。选择海伦,这就如同中央红军长征选择到陕北落脚的道理一样,这里有一个家。

193112月,海伦火车站党支部建立,共有5名党员,这是海伦第一个地下党组织。(《《绥化地区志》819页))193210月,共产党员雷炎、孙余久受北满省委派遣回到海伦,开展抗日救亡斗争。(《《绥化地区志》819页))19334月,建立海伦县党支部,共有7名党员,雷炎任支部书记。(《《绥化地区志》819页))1934年初,满洲省委把海伦县支部改为海伦县特别支部,派张修武任支部书记。到1934年底,党员发展到33名,建立了海伦火车站、中学、火磨、西大营(伪军)、三井子(绥棱)火车站、叶家窝棚(红光农场)、敏字十井(海兴镇)等12个党支部。19351月,满洲省委撤销海伦特支,成立海伦县委。(《绥化地区志》811页)

19361月,满洲省委撤销后,东北地区成立了南满、吉东、北满三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哈尔滨特委管辖哈尔滨市委、奉天市委、大连市委、海伦县委。县委书记先后为王清志、夏尚志。到1937年初,海伦县地下党组织发展到20个党支部,62名党员。(《《绥化地区志》819页))。

自从马占山在海伦成立黑龙江省抗日政府,举起抗日救国大旗后,海伦民众的抗日斗争一直如火如荼。在海伦县委的领导下,各行各业都秘密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在农村就有农民委员会、农民协会、农民反日会、反日互济会、雇农会,全县建立各种抗日救国会284个,会员3400余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抗日斗争,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海伦地下党曾分别组织筑路、养路、铁路、修建、亚麻厂工人举行罢工,强烈反对日方压薪、克扣工资、打骂工人、延长工时、强迫工人干重活不让工人吃饱饭的罪恶行径,工人万众一心英勇不屈,取得了罢工的胜利。地下党还组织过反对日寇发动细菌战、反对日本开拓团移民的斗争,震撼了日伪统治者。(《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112-118页,《海伦百年·历史卷》42页)

海伦县的抗日游击队、抗日义勇军、抗日红枪会、赤卫队活动频繁,主动出击,多次袭击日寇,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1932年夏,中共北满特委派雷炎回到海伦,在雷炎、顾旭东的宣传组织下,顾旭东之兄顾凤整顿了山林队,成立了有200余人的抗日义勇军,顾凤任总指挥,转战海伦、绥棱一带。(《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51页)

19321010日夜晚,地下党员孙余久组织海伦和拜泉两地红枪会300多人,奇袭日寇驻海伦广信当部队,打死打伤日寇80多人。(《绥化地区志·大事记》)

19339月,李兆麟来海伦传达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和满洲省委会议精神之后,海伦党支部组织了一支7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19344月,雷炎、孙余久率队伏击海伦县伪自卫团,消灭近百名伪军,击毙大汉奸自卫团长国占山。(《绥化地区志·大事记》)

19347月,孙余久率领游击队摸进海伦县城,夜袭日本宪兵队营房,击毙击伤日寇80余人。(《绥化地区志·大事记》)

1935年春,海伦中心县委军事委员张云峰(化名老赵)到游击队负责政治工作,收编、改造了明君”“草上飞两股山林队,扩大了游击队。1935年冬,张云峰联络北安、海伦、铁力三县的大龙”“东北风”“黑雕”“青山”“老来好等五股山林队,达成了联合作战、共同打击日伪军的协议。到19369月,中共海伦县委领导下的抗日游击已发展到600多人。(《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121页)

1936220日,由东北抗联第一至第六军军长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领衔,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海伦游击队改为东北抗日联军海伦游击队。(《绥化抗战史录》417页)

1938年初到1941年底,海伦一直是北满省委、抗联三路军的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

19381015日,金策在海伦山里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留一部分部队在海伦地区活动,另组织两支部队远征。一支由张光迪、陈雷率领到德都、讷河、嫩江地区活动,一支到龙门、克山一带活动。(《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87页)

193912日,李兆麟在海伦八道林子召开抗联军事会议,决定成立西北指挥部,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统一指挥到达海伦地区的西征部队。(《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87页)

1939128日,北满临时省委在海伦八道林子召开常委会议,确定依托小兴安岭山区,在黑嫩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按照这次会议决定,19395月,北满抗联部队组成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政委冯仲云,参谋长许亨植。第三军由张兰生任军长兼政治部主任;第六军由李兆麟兼任军长,冯仲云兼政治部主任;第九军由郭铁坚任军长兼政治部主任;第十一军由李景荫任军长。19399月,成立龙南指挥部,李景荫为指挥员,指挥王明贵、于天放率领的三支队和雷炎、郭铁坚率领的四支队,在铁力、庆城、绥棱、海伦、绥化、望奎、三肇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912月,成立龙北指挥部,冯治纲为指挥员,指挥一、二支队在黑河、嫩江地区活动。(《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87页)

1940128日,中共北满省委在海伦东山里召开第十次常委会,总结1939年北满抗日游击战争和党的工作,部署1940年工作。(《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157页)

1940322日,冯仲云从伯力经黑河回到海伦后方基地,向李兆麟传达东北抗联伯力会议精神。(《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157页)

19406月,德都朝阳山密营被日寇破坏,三路军总指挥部转移到海伦后方基地。在海伦坚持到194112月,李兆麟、王明贵、张光迪率领三路军大部分队伍进入苏联。(《海伦历史》)

 

故事发生在海伦的依据

 

第一,《红灯记》的故事本身提供了最大的证据。剧本第一场一开始,日本宪兵队长鸠山就说:这个跳车人是共产党北满机关的交通员,在他身上带有一份非常重要的密电码……这份密电码是北满共产党机关派人送给北山游击队的。游击队就等着这份密电码发生联系!如果密电码落到这个拥有几千人的游击队手里,那就如同老虎长了翅膀,对我们帝国大大的不利!……哈尔滨司令部要我们截住这本密电码……”李玉和的唱段:手提红灯四下看,北满派人到龙潭。时间约好七点半, 等车就在这一班。由于交通员没有按时接头,李玉和与王连举在车站等候中焦急,担心交通员可能在哈尔滨给卡住了。 1963年第九期《电影文学》发表的《自有后来人》剧本时,有个注释:影片是描写东北铁路工人抗日斗争的故事。李奶奶、李玉和与李铁梅---本来不同姓的三代人,为了保卫党的重要文件,在狱中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红灯记》的故事梗概是1938年深秋,北满省委派交通员给抗联部队送密电码,由于秘密暴露,交通员提前跳车逃走,日寇和叛徒不择手段抓捕交通员,李玉和一家人千方百计寻找交通员,交通员三番五次急于接头,在种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李玉和一家人舍生忘死保卫党的文件,李玉和、老奶奶壮烈牺牲,李铁梅在游击队的大力支援下,消灭了日寇,把密电码送到了根据地。

第二,海伦作为北满抗联部队西征的目的地,是《红灯记》的历史背景。沈默君曾经说过,《自有后来人》的历史背景就是北满抗联的西征。1938年初,北满省委开始组织抗联主力部队西征,到1938年底,北满抗联主力部队第三、第六、第九、十一军都先后到达海伦地区,完成了战略转移。艰苦卓绝的西征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部队战斗故事,地方党组织和群众支援抗联的故事,也有交通员的故事。《红灯记》所描写的就是发生在西征期间,抗联地下党、游击队和交通员的英雄故事。海伦作为抗联西征的目的地,是敌我双方激烈斗争的漩涡,英雄事迹层出不穷。

第三、密电码是送给抗联三军六师张光迪部的。抗联的交通联络,主要是交通员、信件和电台,内容多篇幅长的要写成指示信和汇报信,由交通员传送到指定地点。高级的和紧急的战斗命令,主要靠电台发送接收。1936年北满抗联在小兴安岭密营成立了军政学校,培养了一批电报员。抗联部队的军级单位以及担负重要战斗任务的师级单位,都配备了电台,以保证与上级的通讯联络。一旦在战斗中密码被毁,就会耽误大事。现在,人们疑虑的是,密电码究竟是送给谁的?毫无疑问,密电码是北满省委送给抗联部队。那么,到底是送给哪一支部队的呢?先看第四次西征的部队,魏长魁(战斗中牺牲)、郭铁坚率领的第九军,于19386月从依东地区出发,11月到达海伦八道林子。冯治纲、张传福带领的第六军,于19388月上旬从萝北出发,由于张传福牺牲,部队损失较大,没有到达海伦地区。金策、王明贵带领的第三军、第六军,于96日从萝北出发,108日王明贵率部抵达海伦。李兆麟、李景荫率领的十一军、第六军,于19381021日从王把头密营出发,193812月到达海伦地区。这四支部队都是军首长带队,均配备了电台。但是他们转战千里,飘忽不定,即使是密电码毁坏,也无法送达。

从《红灯记》的剧情看,北山游击队有着比较稳定的根据地,有地下党的大力支持,有比较完整的地下交通联络网络。这三点对于在人地两生并且激烈战斗中的西征部队来说,是不具备的。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只有张光迪率领的第三军第六师。19371月,海伦冰趟子战斗后,张光迪率领第六师留在海伦地区继续开展根据地建设,在海伦东山里的南北河与八道林子建立了密营、被服厂、后方医院和储粮仓库,储存粮食4.5万斤。并且以八道林子基地为后方,在海伦、通北、绥棱、庆城、铁力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四支西征部队都是在第六师的接应下,胜利到达海伦地区的。海伦县委虽然在1937年的4月和10月两次遭到日伪破坏,但是仍然有没被破坏的地下党组织在坚持斗争。海伦地下党与上级的交通联络,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都没有中断过。这三点都符合《红灯记》的剧情要求,可以断定:密电码是北满省委派人送给张光迪的第六师的。还可以进一步推论:这份密电码不是三军六师和北满省委联络用的,而是用来联络四支西征部队的。因为四支部队都是1938年秋季出发的,急需张光迪部接应,接应的必要条件是和西征部队联络上。四支西征部队均带着电台,和省委及总部都能联络上,但是和新的后方基地、和接应部队没有联系,所以省委派人给张光迪部送密电码。这份密电码关系到西征的胜利和部队的存亡,自然十分重要,所以敌我双方不惜一切代价争夺激烈。

第四,《红灯记》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龙镇。其理由,一是1938年秋季,抗联部队正在向海伦西征,向黑嫩地区的远征尚未开始,龙镇一带没有抗联部队。10月初,由张光迪和陈雷率80余人组成的北征先遣队(后改为第一支队),由海伦东山出发,路经通北、木沟河,月底,到达五大连池、朝阳山一带打击日军。(《抗战时期黑河市历史大事记》)11月,抗联参谋长冯治纲、政治部主任王钧率部队攻破龙镇场,烧毁飞机1架,打开了讷尔伪警察署,缴获许多物资和马匹,装备了部队,组建了骑兵。 (《抗战时期黑河市历史大事记》)而此时《红灯记》的故事此时已经落下帷幕了。

二是龙镇一带,包括整个黑河地区在1945815日祖国光复以前,是没有地下党组织的。1946年3月,在我人民武装、民主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根据形势的发展,黑河地工委决定自1946年6月起,开始在地方建党,通过举办训练班,秘密发展党员。(《黑河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伪满时期,龙镇车站没有共产党员,更没有鸠山所哀叹的比钢铁还要硬的共产党员李玉和。

三是张光迪、王钧率领的两支抗联队伍在龙镇一带活动时,北满省委和抗联总部在海伦八道林子,和战斗部队距离不远,可以直接指挥。即使是需要送密电码,也不用绕道哈尔滨,并且坐火车去冒险。

第五龙潭不是地名。龙潭是成语龙潭虎穴的一半,龙潭虎穴的意思是藏龙深潭,卧虎洞穴,喻极其危险的处所。任何一处险恶之地,都可以称作龙潭虎穴,试想在日寇特别是宪兵队严格控制下的海伦火车站,能不是龙潭虎穴吗?

 

        《红灯记》中的人物原型在海伦

 

《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原型是海伦车站党支部书记胡起,李奶奶的原型是顾旭东爱人张玉秀,李铁梅的原型是海伦县妇女救国会主任兼县委机要员高洁,鸠山的原型是日寇驻海伦部队长栗原鹰林,王连举的原型是海伦车站路警巡长王文举,跳车人的原型是省委交通员韩相国,磨刀人的原型是海伦游击队交通员曲万山,接头地点的粥棚是海伦地下交通站宋家麻花铺。

胡起(1906-1967),原名胡荣庆,曾用名胡忱冰,北京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胡起与妻子程远(中共党员)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哈尔滨,考入哈尔滨中长铁路官员传习所,开展党的工作。1928年结业后,胡起任松浦火车站和石人城火车站站长,利用公开职业作掩护,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了呼海铁路特别党支部,任特支书记。193112月,胡起受满洲省委派遣,在海伦车站发展了4名党员,建立了海伦车站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1934618日,因为叛徒出卖,遭到大批日寇围捕,胡起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决心为国捐躯,毅然奔向铁路,想与迎面疾驰而来的列车相撞,由于列车紧急刹车,胡起被撞成重伤,昏死过去。日寇把他送进医院,一周后才苏醒过来。在狱中,日寇对胡起施用了种种惨无人道的毒刑,他始终坚贞不屈。日寇无奈,只好以反满抗日罪判他十年徒刑,关押在哈尔滨道外监狱。1941年,胡起出狱,马上寻找党组织,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来。建国后,胡起历任锦州铁路局长、牡丹江铁路局长、大连铁道学院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67514日被造反派打成重伤,又从六楼扔下来,残害致死。1978年,中共中央为铁道线上的钢铁战士胡起平反昭雪。(《《绥化地区志》819页,《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66页,《海伦县志》399页,《退休生活·人物》2011年第五期30页)

《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是个铁路工人,地下交通员,地下党员,并且是车站党组织的负责人。故事一开始,携带密电码的北满省委交通员暴露,从火车上跳车逃走,被日寇击伤。李玉和与另一名以铁路警察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王连举在接应时与日寇枪战,李玉和背走交通员,王连举为掩护自己,举枪自伤。狡猾的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识破了王连举的自伤,在威逼利诱下,王连举叛变。省委交通员牺牲,密电码交到了李玉和手中。李玉和在一家粥棚与北山游击队交通员接头时,被日本宪兵冲散。日伪特务假冒交通员到李玉和家骗取密电码,引起李奶奶的警觉。但是没等告诉李玉和时,李玉和就被守候在家门附近的特务逮捕。李奶奶感到问题严重,把李家三口人本不是一家人,三家的亲人都被敌人杀害的秘密告诉了李铁梅,激励李铁梅继承革命遗志,完成转送密电码任务。李玉和在狱中“毒刑受遍”英勇不屈,是个“比钢铁还要硬的共产党员”。李奶奶随即被捕,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也宁死不屈,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铮铮铁骨。李铁梅目睹李玉和、老奶奶牺牲在日寇的枪口下,悲愤万分,在屠杀和鲜血中,李铁梅成熟起来,在群众的掩护下,把密电码交到游击队交通员手中。

李玉和是在千千万万地下党员与敌人殊死斗争的英雄事迹基础上,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他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在众多的人物原型中,胡起与李玉和最接近。其一,二人都在哈尔滨以北的火车站上工作,以铁路为掩护职业;其二,都是北满省委领导的地下党员;其三,都因叛徒出卖而被日寇逮捕;其四,都是任凭日寇毒刑拷打,英勇不屈。

张玉秀,是海伦地下党县委组织部长顾旭东同志的爱人。顾旭东毁家纾难,全家二十多口人冒着生命危险,都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并且英烈满门。张玉秀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深明大义,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是抗日救国会会员。顾旭东被捕时,张玉秀机智地把藏在香烟盒里的地下党文件安全转移。顾旭东被捕后,张玉秀顶着巨大的压力,四处奔波积极营救,由于无暇照顾家庭,致使得了肺炎的儿子没有及时治疗,病重而死。张玉秀强忍悲痛,为了不影响丈夫的斗志,一直没有告诉顾旭东。实在没有办法时,张玉秀借个孩子照了一张侧身照片,带给狱中的顾旭东,说孩子聪明伶俐身体健康,让他安心放心。张玉秀一边照顾狱中的丈夫,一边维持家中生活,同时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去,作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同志们的高度赞扬。(《绥化地区志》1386页,《海伦县志》700页,《海伦百年·历史卷》362页,《海伦革命老区宣传教育材料》46页)

张玉秀与李奶奶的共同点在于: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深明大义,积极支持亲人的抗日救国活动;在亲人被捕,遭受折磨时,强忍悲痛,支持亲人保持革命气节;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在家破人亡的危难时刻,都能挺得住,并且把子女教育成为革命接班人。 

高洁,当时是海伦县妇女救国会主任兼县委机要员,为了开展抗日工作,她与县委书记夏尚志假扮夫妻,在海伦城南四道街柴火市东头比较偏僻的地方,开了一间杂货铺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高洁组建了海伦县妇女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救国,反对日伪残暴统治,筹集物资支援抗日游击队,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武装斗争。193710月,海伦地下党遭到日寇破坏,高洁与夏尚志转移到长春农村坚持斗争,后来结为真夫妻。(《海伦县志》16页、400页,《海伦党史资料》第一辑15页、17页,(《海伦革命老区宣传教育材料》12页)1981年夏天,高洁曾陪夏尚志回海伦考察。

高洁与李铁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因为革命斗争需要,不是亲人,却要组成一家人,发展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栗原鹰林是日寇驻海伦的部队长,军衔升至少佐,此人极其奸诈狡猾,并且是个中国通。(《海伦县志》16页,《海伦百年·历史卷356页》)《红灯记》中把鹰林改为鸠山,令人一目了然,是同义词转换。

王文举,是海伦车站的一个路警巡长,不是共产党员,当然也不是叛徒。王文举是海伦城西人,地主家庭出身,当过教员,鸦片烟瘾很大(伪满设有鸦片专卖公署,公开贩卖鸦片),1947年土地改革时,因为私藏枪支被贫农团枪毙。伪满时,有一次王文举发现了反日会的宣传册子,就对铁路工人进行恐吓,这东西来的地方我明白,这是宣传员干的,他们每月有三四十元薪水,他们专门想法子来勾结铁路上工人……这种事情是铁路上特别禁止的,抓住了犯枪毙抄家的罪。如果被路局发现了,路警是有责任的,所幸咱们都是中国人,又都是知己的朋友,谁也不能卖谁,如果我要坏,拿这种事情请功,你看好不?以后他们宣传员再来时,就对他说铁路上的人都有这份心,不用他们来宣传了。有那一天时,自然都会变过来。铁路上的密探很多,你晓得谁个坏?叫他们不要来了。(《中共海伦特支报告》193517日)真正的叛徒是哈东特委宣传部长傅景勋,1937415日,傅景勋叛变,出卖了哈尔滨特委党组织的机密,海伦县委也遭到破坏,有46人被捕入狱。(《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713页)

韩相国,满洲省委交通员、海伦县委委员,他在海伦城里西南街的家,就是一处秘密联络站。韩相国机智勇敢,奔波于日伪严密统治下的奉天、哈尔滨、满洲里、黑河之间,多次完成秘密交通和护送领导干部的任务。(《海伦县志》400页,《海伦百年·历史卷39页》)

曲万山,海伦县委领导下游击队的交通员,长期以货郎为掩护,为党组织跑交通,19373月牺牲。(《海伦县志》400页,《海伦文史资料》第七集第8页)《红灯记》中为了歌颂劳动人民,把货郎改成了磨刀人。

宋家麻花铺位于海伦城内南牌楼北侧路西,是海伦县委的秘密联络站。(《海伦县志》400页,《海伦百年·历史卷39页》)在《红灯记》中为了表现伪满时期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把麻花铺改为粥棚。

当然,文艺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原样照搬、复制还原,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深加工,再创造。但是,从《红灯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原型等方面综合分析,我认定《红灯记》的故事就发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