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泛特权意识”当去

 三组 2012-10-30
“泛特权意识”当去
2012年10月23日 09:22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司马空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市场上销售的所谓“军队”、“武警”、“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等“特供”、“专供”酒、茶叶,基本都是假冒的。这一消息也许让不少人很受伤,但很不幸,这是真的。
  
  从10月开始,国家工商总局和相关执法部门配合,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假借国家机关名义生产销售“特供”、“专供”商品的专项行动,揭开了“特供”、“专供”标签让一瓶仅值几十元的酒变身上千元的内幕。
  
  想想让人哑然,这种“特供”、“专供”,怎么可能到市场上去?在市场上大肆销售的怎么又可能是“特供”、“专供”?人们又怎么会轻易上了奸商的当?
  
  或许有人见到并享用过真的“特供”、“专供”,或许那根本就只是个传说。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人们在“泛特权意识”的作用下,宁可相信特权商品的存在,宁可相信这种稀缺商品的“真品”性,进而以沾染一点为荣,以显自己身份特殊、渠道特别。
  
  所谓“泛特权意识”,无非就是人们崇尚、羡慕特权意识,并甘受特权意识支配,以获得某种特权为荣、为目标。说话办事,往往以特权庇护为基本思维,相信没有特权搞不定的事,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公平公正,大多放在一边。
  
  在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泛特权意识”让不少人先入为主地相信,市场上销售的“特供”、“专供”是真的。有的即使不相信这种商品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广泛销售,也会先入为主地相信,商家有自己的特殊渠道,能搞到真的“特供”、“专供”。甚至有的并不愿意去辨析其真假,真的假的其实无关紧要,关键是它属于“特供”、“专供”系列,可以借此让他人相信是真的。
  
  正所谓,有人气的地方多有商机。在某种意义上,市场上存在将“泛特权意识”商品化的冲动,商家总是会寻找一切机会让商品来承载。当“泛特权意识”有一定市场之后,造假者就会制造相应的商品来牟利,大有“人傻钱多快来”的架势。市场上销售的假“特供”、“专供”,不过是“泛特权意识”过于强烈下的产物罢了。
  
  “泛特权意识”的危害绝不仅表现在让人们损失钱财,更严重的是它阻碍了社会公平正义共识的建树和形成。“泛特权意识”有多强烈,公平正义就有多遥远。在相当程度上说,只有社会公众抵制“特权意识”,摒弃“泛特权意识”,在说话办事中“去特权化”,特权才会在现实社会中处处碰壁,社会的进步才会提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