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2012年教师节“教育崛起 教师为基”师德报告分享2

 今夜星光灿烂 2012-10-30
和学生的灵魂融在一起

□ 许群

    大家好!
  
  1999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拿到博士学位,其后赴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国并到郑州大学工作。我把成为一名教师作为人生选择,因为觉得这是我能够干事创业、报效家乡的最佳途径。我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编写了《环境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新教材,开展了本科生毕业指导以及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建立了绿色化学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实验室,开展了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纳米材料制备及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制备及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1年来,我亲身见证了郑州大学的茁壮成长,亲眼目睹了中原大地的快速发展,我也以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和对科研的执着影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常玉宁是我回国所带的第一个学生。2003年,她由于连续发表了3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文,被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三所世界著名大学同时录取。就是这个孩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在加拿大拿到了硕士学位,并带着该校校长的挽留和评价——“这是10年中我们学校最好的学生”——离开加拿大到美国攻读博士。
  
  通过常玉宁这个例子,我知道郑州大学有一流的学生,因此我时常问自己:面对一流的学生,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2004年,我带毕业论文的7名本科学生全都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有的甚至是以专业第一名、第二名的成绩进入重点院校的。因此我还经常问自己:面对莘莘学子,我是否有信心将其塑造成一流的学生?
  
  所以,我希望我的工作不是苍白的,它应该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赋予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他们走出校门都是社会的有用之材,都会为自己曾经是一个郑大人而感到自豪。
  
  同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相信自己能点燃学生对科研的激情和热爱,相信自己能培养出一批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欲正人,先要正己,这对导师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导师,我以身作则,学术上始终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努力挖掘所从事研究的原创性、重要性、系统性和深远性,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
  
  在实验室我坚持比学生到得更早、走得更晚,11年来没有节假日和周末。考出去的学生春节回家,哪怕他们回来得再晚,临近大年三十,他们也总能在实验室找到我。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引导他们迎接挑战、激发潜能。标杆越高,学生需要奋斗的空间就越大,潜能的激发就越有可能达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希望他们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无论是人格上还是学业上都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他们也确实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绩。这些年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会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和省级优秀论文,很多学生还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光荣称号。2008年,我指导的本科生杨秋艳的创新实验“超临界流体技术辅助皮革改性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指导本科生关洪涛参与课题研究——“超临界流体中共轭高分子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世界知名期刊《美国物理化学》,被美国化学会“Noteworthy Chemistry”专栏列为当周世界最值得关注的6项化学研究成果之一;2010年,指导的本科生王旭哲的创新实验获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实验支持;等等。在教书育人的事业里,在和学生们的长期相处中,持续为学生付出精力、时间、资源以及深厚的感情,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帮助他们起飞或飞得更高更远,共享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成功的喜悦或探讨失败的困惑,使我有一种忘我的感觉,好像和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合在一起。
  
  时间如果可以倒流,要我再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回国,回到这片蓬勃向上的中原大地,回到深爱的母校,从事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有幸身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有幸置身中原大地实现富民强省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教育承载着振兴河南的希望。王安石说过:“丹青难写是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竭尽所能,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报告人系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当选“感动中原”年度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