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语堂编藏】典水等:笔法研究系列 —— 执笔图

 自语堂 2012-10-30

 【自语堂编藏】
 
 
笔法研究系列
—— 执笔图
 
典水等

 2012-01-10 15:24

 


 
 
典水按:既然是说执笔,索性就和盘托出,不论对错,起码也是一种方法,是最适合我的方法。传说:杨凝式写字通常是在家一个法,在外一个法,想来古人都对一些核心技术是保密的。所以,在古代笔法只被少数人通过自己摸索、继承、偷窃等方式而了解,但他们一旦得到这种特殊的技法,对外人也是秘而不宣的,不光是书法,中国古代其他但凡涉及到技术的事情,都是这个状况。正因为这样,才引来好事者不断推测、夸大,各说各的,谁说的似乎都有理,但谁也别想说服谁,以至于演变出很多的版本。在这些版本里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误解的、有道听途说的,更有一些知笔者下的套,有意给你灌迷魂汤,把你向歪路上引的。打个比方:
 
老米肯定知道用笔,但他万万是不肯说出来的,假如苏大来问求笔法,老米会告诉他吗?肯定不会,但考虑到朋友情面,又都是当时书法界的绝顶高手,说不说都不好,说了等于泄密,不说会被苏门几个学士和国人耻笑,所以,老米很有可能会编出一番无关痛痒的假话来忽悠苏大,苏大自然也能看出。老米也明白,也想从苏大嘴里套点实货,很有可能反过来向苏大讨教用笔,苏大会告诉他吗?肯定不会!!不然,怎么会有“执笔无定法之说”呢。
 
所以,不光老米,甚至苏大,每一个人都不会说的!!!!为什么呢?很简单:一、写好字有饭吃,二、写好字能作官,三、写好字能名世!!就这三点就够了。古人尚且对一些碑帖动辄秘传几代而不出,更何况作为书法核心的笔法了。
 
那为什么现代学者都争着说用笔呢?道理也很简单:一、书法已经不能当饭吃了,二、书法已经不能为自己谋取功名了,三、表明我知道的多并可以为自己的学者身份加分,四、当别人都相信我的时候就是我的书法能当饭吃了。所以,大牌学者往往是先从兜售思想开始,然后才卖字的,但也有几个没有卖上,那只不过是时运不济,要是处在当下,他一定比谁都卖得欢。
 
我写字习惯于桌子低,板凳高,这样自认为比较舒服,主要是颔首可近乎向下直视桌面。通常是坐下后桌面比腿高10厘米就可以了。在道场里没人的时候,我通常在板凳上垫几本大书,这个也是我第一次说。此不可效仿,小心得颈椎疾病,后果自负。
 
下笔时,保持垂直是我的习惯,但走起笔来,是不可能始终垂直的,这也是单就我运笔来说的。别人一直垂直行笔那是别人的本事,我不具备。好比有人善于模仿僵尸行走,那也是他的特殊技能,最起码拍电影或者晚上出来吓唬人还是用的着的,是属于特殊技能,我不具备,自不好论长短。
 
至于高下,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笔下的东西,而不是你写字的姿态如何如何,假如东西不好,即使在标榜自己学王羲之也没有用,你写的和王羲之是两码事,但在特殊时期,这种标榜还是有用处的,可以忽悠人!因为,被忽悠的人眼已经瘸了,他们衡量东西的好坏不是以作品本身的好坏为标准的,他要看:一、这是谁写的,二、是怎么写的,三、正襟危坐的一定好于躬背哈腰的。这就是标准。
 
 
 
 
 
典水按:书法比起经国之事,应该算是小道,古代的读书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没有谁天天哭着喊着想去当书法家的,他们考虑的都是学好本领将来可以匡济天下,亦或取得一点功名能够光宗耀祖,讨点个人实惠,书法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余事而已。除非是看破世道,或隐遁山林,以诗书为乐;或行走厂肆,以书画为生。否则,书法不可能被他们抬升到今天的高度,更没有谁愿意为这个东西献身的,但现在不一样了,认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还是瞒大的人,还是不少的。
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正确的方法,使人进步,但在书法的实际操作上往往不是这样的。

厚古而不薄今,是与时俱进的学习方法。尊重传统是美德,不菲薄古贤,有所发现,对事物本身的发展应该是有益的。但是,在今天,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今天的环境尚不如古代,古代人尚且可以对前人进行评论,但现在是万万不可以的,否则,就会引来口祸。

厚古。对好的要厚,对不好的就不必厚,但现在是,不论好坏,统统厚!!这就有问题了,处在元朝的读书人究竟要厚古人还是要厚老赵呢?假如让今人来解开这个问题,估计是:老赵算个鸟!?,但是,元人似乎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出了“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的赞誉。

一百年以来,我们要崇拜的人有多少,一千年以来,我们又有多少人要崇拜!假如我们把一千年来所有崇拜的人都放在一起看,一百年以来的人可能会变得非常可怜,这个可怜不光是人数上的,更是思想精神上的。

一百年后,一千年后,我们也是古人了,那时候的人们又会如何评价我们呢?不好说,真的不好说,假如把上一个一百年里的人和我们以及我们的后来人统统放在下一个一千年里来衡量,那就有意思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这个序列里,今天的人不会向早死几年、十几年的人点头哈腰,后来的人也可以拍拍现在人的肩膀老陈老张的叫,这里面没有大小猫,都是平等的。至于咸鱼也可能会翻身,死蛤蟆会说话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百年以来的大师们,也许他们的名字让后人记起的机会都没有,也有一种可能,他们比王羲之还牛叉(后来人极有可能废弃书法,他们也有可能看不懂,或者哪个人的东西被哪个皇帝看上了等等)。这就是历史的多面性!



 
 
 
 
 
 
 
下笔的方向完全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方向的,这也是我的理解,老米的八面出锋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但就是有人不能理解,非要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下笔,这样不俗到骨子里才怪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写字老是抖笔,就是在下笔前,笔在空中运行或停止的时候老是在不挺的摆动,甚至有人会说我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发慌了,但自己的感觉却很从容。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年来我一直不明白,后来看电视看到鱼鹰在天上盘旋游荡,一旦看到水下有鱼,就迅疾直下,以最佳角度入水猎鱼,写字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我还没有搞清楚!去年在WUWEI老师结婚典礼上,看到王学仲先生写字似乎知道了一点点。当时,王老先生路都走不好,要人搀着,拿起笔时手也是老抖,但下笔的一刹那,手不抖了,写出的线条老辣遒劲,断无抖擞踟躇气,真是奇怪啊!这时,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对还是不对,一直没有机会向老人家请教,是为一憾!!前段时间读古代书论,突然看到,古人也有抖笔之说,这进一步提升了我的兴趣,于是,看了好多书,也印证了这个问题!!在所有涉及到这个问题的论述中,虞永兴公说的最为形象,空起空落,至此,我自认为又找到了一个能够进阶的垫脚石。
 
 
 
 
 
 
 
 
前段时间,老婆说我这是“强迫性综合症”,过于追求完美,具体临床表现是:1、走路数砖、或数步子,2、吃东西时控制自己左边咬几下,右边咬几下,3、左眼眨了,右眼必须也要眨,这样才会平衡。等等,但是这不是什么大的毛病,不会伤及零件,所以,我也懒得管,只要自各舒服,心里能够找回那么一点的平衡感,其实比什么都强!!

 
 
 
 
 
 
 
 
 
 
 
 
回帖截取: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
大家不妨探讨一下
就是在握笔的时候
只凭古代留下来的手绘图来按图索骥
这样到底可行否
这里面要注意几个问题:
1、绘画中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2、绘画的准确度有多少?
3、什么人绘的?
4、所绘参照系是不是出自个人的理解,这个理解究竟合理不合理?
5、所绘是不是依据当时通行的方法,通行方法和大师的方法是否有差距,不然为什么有的人成了大师,而大多数人一事无成?
6、所绘参照大师的执笔法,但这种核心技术大师会不会让别人绘,古人有口传手(心)授的说法本身就是为了把这种技术变成具体可操作的说明,这样是不是非常矛盾而且不可思议?  
 
 
清及民国那些大师执笔法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

这个问题我考虑好久了,为什么他们的执笔法差别那么大?为什么他们对这个问题那么刻意,并都在试图说明什么,可到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为什么他们中有的人把执笔法给发明的那么奇怪?为什么他们中有的人又那么死板,必须怎么样怎么样才可以?等等......每每看到这样,都会疑惑丛生,究竟我们应该相信谁!
 
到过历史博物馆看古代书法展览的朋友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从前向后瞻拜那些让我们魂牵梦萦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靠自己的理解去认知晋人的潇散简远,唐人的严谨法度,宋人的高尚韵致,元人对古典美的追求,明人的流美生动。但到了清人这一站,除了有明遗来的那几位大师外,单从作品上来看,历史好象出现了断层,玻璃柜中的作品似乎一下子从天上摔到了地上,这种历史的不协调让我们的眼睛多少有点尴尬与无奈。
 
看看博物馆那些东西,再听一下那些争论,他们所说的究竟可信吗?带着这个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我真得到了既不敢否定他们,又不敢否定自己的地步了。为什么他们说的那么肯定,可他们写出的东西又与唐宋元明的东西差别那么大,假如真得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我们是不是能够超过甚至接近他们?还有,他们大多数人(特别是后期至民国)对笔法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对碑学的理解上所总结来的,假如用这种方法来作为标准,它的科学性是不是值得探讨?他们中有几个人能看到古代大师的真迹,在那个倡导碑学的大环境下,即使是带着情绪(或者没有)看了,又能怎么样?
 
给你一个天平,一端放着处在帖学尽头的董其昌,你很难从清朝找一个人(重量)让天平平衡!!至于赵以上的诸位就更不要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帖学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呢?很有探讨的必要!!否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在对书法的探索上依然是迷茫、糊涂的一代。
 
做一个大胆的推测:何绍基创造的“回腕法”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他会不会是人前回腕,人后顺腕?他大力提倡“回腕法”,为什么同时代的人包括他的学生(他不至于在学术上断后吧)没有一个会这种方法,即使有,连100多年后的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也太奇怪了吧?通常说他写字很费劲,按说,一天一幅已经够受的了,时间也似乎不允许,他写的大多是大字,书童要多少时间来磨墨,为什么有那么多成功作品流传在世?用这种方法,60岁后他还会费老劲、拼老命这样玩?现代学他的,有几个这样“回腕”的!顺腕是不是也能写?假如他真的欺骗了世人,我们还会相信他吗?我认为,做理论的可以相信,因为这是写文章的有力支撑,引用起来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至于观点对错大可不必深究(这是规则问题);至于那些实践者,我想就不要太迷信了吧!否则,被人玩了一辈子还替别人喊好,直到进了棺材才鼻涕一把泪一把地悔恨当初,不就太冤枉了!
 
民国是清的萤火再传,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假如我们经过探索,发现清人的那些东西都是骗人的,我们还会相信这些遗老遗少吗?
 
在我们今天看来,民国确实出现了那么一丝帖学的曙光,至于那些人的成就究竟能有多高,相信历史会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但在历史尚未定位之前,我先来个大胆地猜测:很可能不会及格!!(这只不过是一个假设,本人不就这个话题进行任何的讨论!)
 
时间堆积成人的生命周期,无数的生命周期造就了人类的文明,这些文明源源不断地汇集成人类的历史长河。今天的我们,一样是这浩浩荡荡长河中的一部分!!
 
 
 
  

如何理解古人对执笔法的阐述

对古人的执笔研究,历史出镜率最高的应该算是苏大的那句“执笔无定法了”!!这也是那些攻击强调执笔法的人使用最多的武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突然就一下子认定:苏大的执笔法和我们现代人拿钢笔的姿势是一样的!!这让我们现代人有了无上的光荣感!!给批判五指说找到的合理的“法律依据”!!相信这个理论最早不过100年,因为100年前钢笔还是很少的!!那时候的人是不会说出这种让他们感到光荣的话的!!现代人为什么就这么肯定呢!这难道是真的吗?
 
我没有见过苏大究竟如何执笔,但我肯定,他绝不是按照今天人握钢笔的姿势来执笔的!拿钢笔的手永远也写不出《寒食帖》!!今天的人,包括清以前的人,凡是学习苏大的,我估计没有谁是象拿钢笔一样,手握毛笔来临《寒食帖》的!!
 
让我们再来仔细地读一遍,苏大究竟是说了什么?“执笔无定法”。很耐人寻味啊!无定法?无法?这个“定”字用的真是好啊!!因为有了这个字,给所有无法者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苏大只是在说,执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假如从这个角度看来看,显然包含了今人“执钢笔法”,但同时也包括“五指”、“单苞”、“双苞”等方法,假如我们在强调“固定”的同时再稍微注意一下“执”这个动词,是不是可以派生出“左手执笔法”、“六个指头执笔法”、“七个指头执笔法”“八个指头执笔法”、“左脚脚指头执笔法”和“右脚脚指头执笔法”以及“嘴、眼皮、鼻子、耳朵、肚脐”以及哈墨同志发的那个“跨马悬针”执笔法!等等!!看来苏大还是很有现见地,500年的高标自许似乎到了1000年后依然具有号召力。

古人论执笔

唐林蕴《拨镫序》有云: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大凡点画,不在拘于长短远近,但勿遏其势,俾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王氏《谈录》谓:右军有拨镫法,镫既马镫,笔管直则虎口开,如马镫也.又,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大抵执笔宜在指尖耳。《广川书跋》云:邬融问拨镫于怀素,素曰:“如并乘镫不相犯”。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

以上图片拍摄:新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