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历任秘书长 ![]() 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 赖伊 洲别:欧洲 国籍:挪威 任期:1946~1952 ![]() 特里格韦·哈尔夫丹·赖伊1896年7月16日出于挪威的奥斯陆,父亲是马丁·阿尔内森·赖伊,母亲是胡尔达。他在奥斯陆大学受教育,于1919年获得法学学位。1921年11月8日,他同约迪斯·约根森结婚,育有三名子女:西塞尔,古里和梅特。赖伊先生于1911年加入挪威工党青年组织。1919年至1922年,他担任工党秘书的助理,1922年至1935年担任挪威工会联合会的法律顾问,1926年担任工党全国执行秘书。1935年至1939年,在约翰·尼高斯沃尔所组成的工党政府中,赖伊先生担任司法大臣,继而在1939年7月至9月担任贸易和工业大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担任供应和航运大臣。在最后一个职位上,他拟订临时措施,在1940年德军入侵后,为同盟国保全了挪威舰队。同年6月,挪威政府决定从海外继续作战,他于是动身前往英国。1940年12月,他担任代理外交大臣。1941年2月被任命为挪威外交大臣,1936年,赖伊先生当选为挪威议会议员,1945年连选连任。1945年6月12日,赖伊先生参加的政府总辞;他被任命为当时接管政府的临时联合内阁的外交大臣;1945年10月在新的工党政府中再任外交大臣。 1945年4月,赖伊先生率领挪威代表团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并担任第三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负责起草宪章中关于安全理事会的规定。1946年1月,他又担任挪威出席在伦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团长。1946年2月1日,赖伊先生当选为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他于1946年2月2日联合国大会第22次会议上正式就职。1950年11月1日,大会决定请赖伊先生留任,自1951年2月1日起,延长三年。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赖伊召集安理会成员国开会,支持安理会在没有苏联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行动的意见,因此得罪了苏联。后来,“麦卡锡主义”泛滥,影响到在联合国的美籍公务员,赖伊予以抵制,又因此得罪了美国,最后赖伊被迫于1952年11月10日辞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 赖伊先生离开联合国后,先后奉派担任下列职位:奥斯陆和阿克斯胡斯两郡郡长,挪威能源委员会主席。1958年联合国大会决议请挪威奥洛夫国王寻找一个基础,以便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着手解决涉及意大利前殖民地索马里的边界争端。1959年,奥洛夫国王指派赖伊先生为调解人。 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赖伊领导兴建了联合国大厦。 赖伊于1968年12月30日逝世,享年73岁。著有《为了和平》(1954年出版)。 ![]() 赖伊工作照
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 哈马舍尔德 洲别:欧洲 国籍:瑞典 任期:(1953~1961) ![]() 达格·亚尔马·昂内·卡尔·哈马舍尔德1905年7月29日出生于瑞典中南方的荣彻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首相亚马尔·哈马舍尔德和他的夫人昂内斯(本家姓阿尔姆奎斯特)的第四个儿子,生长在大学城乌普萨拉,该城是他的父亲担任乌普兰省长时的驻地。 哈马舍尔德先生18岁中学毕业,进入乌干达普萨拉大学,主修法国文学史、社会哲学和政治经济,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文学士学位。其后三年,他在原校攻读经济学,23岁获经济学的“哲学学士”学位。他继续攻读两年,在1930年获得法学士学位。 接着,哈马舍尔德先生迁居斯德哥尔摩,担任政府的一个失业问题委员会的秘书(1930~1934)。同时,他撰写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是《商业周期的分布》。1933年,他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受聘为该校政治经济学助理教授。 他担任瑞典国家银行秘书一年之后,31岁被任命为财政部常任国务秘书。1941年至1948年同时兼任国家银行董事长。董事会的六名董事由议会任命,董事长则由政府任命。这是第一次一人同时担任该银行董事长和财政部国务秘书两职。 1945年初,他被任命为内阁财政和经济问题顾问,除其他事项外,负责安排并协调政府对战时和战后所引起的各种经济问题的个别规划。这几年中,哈马舍尔德先生在制订瑞典的财政政策方面担任重要角色。他带头同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和联合王国--进行一系列的贸易和金融谈判。 1947年,他被派到外交部去担任国管秘书,负责一切经济问题。1949年,他被任命为外交部秘书长,1951年入阁担任不管部大臣。实际上,他担任副外交大臣,专门处理经济问题和各种密切经济合作计划。 1947年建立马歇尔计划的机制时,他是出席巴黎会议的代表之一。他担任瑞典出席1948年巴黎欧洲经济合作会议首席代表。有几年他担任欧洲经济合作会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他担任瑞典出席UNISCAN代表团团长,该机构成立的目的是促进联合王国与北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他还担任政府主持的经济研究所的咨询委员会委员(1937~1948)。 1951年至1952年,他担任瑞典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常会代表团副团长,1952年至1953年担任瑞典出席大会第七届会议代表团代理团长。 哈马舍尔德先生虽然曾在社会民主党内阁中任职,但始终未曾加入任何政党,以政坛独立人士自居。 1954年12月20日,他被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他当选后接替他的父亲以前在科学院中的席位。 当选两任秘书长 1953年4月7日,联合国大会根据安全理事会的推荐一致任命哈马舍尔德先生为联合国秘书长。1957年,他再次被一致推选连任,任期五年。 哈马舍尔德先生在秘书长任内,在联合国努力防止战争和实现宪章其他宗旨方面,为联合国履行许多职务。 在中东,这些职务包括:不断进行外交活动,支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停战协定》,并促进该地区更良好、更和平的状况;1956年组成联合国紧急部队(紧急部队)及担任部队后来的管理工作;1957年清理苏伊士运河并协助和平解决苏伊士运河的争端;1958年组成并管理联合国黎巴嫩观察组(联黎观察组),并在约旦设立秘书长特别代表办事处。 继他于1954年12月30日至1955年1月13日访问北京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释放在朝鲜联合国指挥部统辖下服役期间被拘留的15名美国飞行员。哈马舍尔德先生还到过非洲、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和中东的许多国家,不是为了执行特殊任务,就是为了进一步认识各会员国的官员和各个领域的问题。 其中有一次旅程,从1959年12月18日至1960年1月31日,秘书长访问了非洲21个国家和地区--他后来把这次旅程形容作“以研究和了解情况为目的的一次纯粹专业旅行”,在旅程中,他说他“对今日非洲在政治方面的每种重要见解几乎作了一次剖析”。 1960年稍后,刚果共和国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和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在7月12日发出一封电报,要求“紧急派遣”联合国军事援助团到刚果,秘书长遂在7月13日一次夜间会议上向安全理事会讲话,请安理会对这项要求采取“极其迅速的”行动。继安全理事会采取行动后,成立联合国驻刚果部队,秘书长本人也因联合国在当地的行动而度次前往刚果。到刚果去的头两次出差是在1960年7月和8月。继而在翌年1月,秘书长另一次出差去南非联邦处理该国的种族问题,中途在刚果停留。第四次到刚果出差是1961年9月12日开始,9月18日因飞机失事殉难而告终。 至于其他方面的工作,哈马舍尔德先生负责于1955年和1958年在日内瓦组织第一次和第二次联合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并负责定于1962年举行的联合国应用科学技术以利较不发达地区会议的规划。 他曾获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州大学、阿默斯特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乌普萨拉学院和俄亥俄州大学及加拿大的卡尔顿学院和麦吉尔大学的荣誉学位。 ![]() 哈马舍尔德工作照
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 吴丹 洲别:亚洲 国籍:缅甸 任期:1961~1971 ![]() 吴丹于1961年至1971年任联合国秘书长。他是在达格·哈马舍尔德秘书长于1961年9月18日坠机殉难后被推选为这个世界组织的首长。 吴丹于1909年1月22日出生于缅甸的班达诺,在班达诺的国立中学和仰光的大学学院受教育。 吴丹在进入外交界之前,曾经担任教育和新闻方面的工作。他担任过母校班达诺国立中学的高中教员,并于获得英语一本地话中学师资格考试第一名之后,在1931年升任校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他曾任缅甸教科书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及中小校长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外,他还是很活跃的一名自由采访记者。 1942年,吴丹担任几个月的缅甸教育改组委员会秘书。翌年,他回国立中学再担任校长。 1947年,吴丹被任命为缅甸政府的新闻局长,次年被任命为缅甸政府新闻部秘书。1953年,吴丹在总理办公室担任负责项目的秘书,1955年任缅甸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奉命承担更多的职务。 吴丹被任命为联合国代表秘书长时,正担任缅甸大使衔常驻联合国代表(1957~1961)。 在那段时间,他率领缅甸代表团出席大会各届会议,并在1959年担任大会第十四届会议一名副主席。1961年,吴丹任联合国刚果和解委员会主席和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委员会主席。 在从事外交工作期间,吴丹曾经几次担任缅甸总理的顾问。 吴丹从1961年11月3日起担任代理秘书长;那一年,大会根据安全理事会的推荐,一致决定任命他填补达格·哈马舍尔德秘书长逝世后未满的任期。后来,大会又在1962年11月30日一致决定任命他为秘书长,任期到1966年11月3日为止。 1966年12月2日,大会根据安全理事会的一致推荐(1966年第229号决议),任命他联任联合国秘书长,任期到1971年12月31日。 吴丹曾获下列各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1962年5月25日);马萨诸塞州威廉斯敦的威廉斯学院(1962年6月10日);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普林斯顿大学(1962年6月12日);马萨诸塞州南哈德利的霍利奥克山学院(1963年6月2日);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1963年6月13日);新罕布什尔州汉诺佛的达特默斯学院(1963年6月16日);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加州大学(1964年4月2日);科罗拉多州丹佛的丹佛大学(1964年4月3日);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思莫尔的斯沃思莫尔学院(1964年6月8日);纽约市的纽约大学(1964年6月10日);苏联莫斯科的莫斯科大学(1964年7月30日);安大略省金斯敦的女王大学(1965年5月22日);缅因州沃特维尔的科尔比学院(1965年6月6日);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1965年6月14日);加拿大安大略省温泽的温泽大学(1966年5月28日);纽约州克林顿的汉密尔顿学院(1966年6月5日);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福德姆大学(1966年6月8日);纽约市的曼哈顿学院(1966年6月14日);密歇根州安阿伯的密歇根大学(1967年3月30日);印度新德里的德里大学(1967年4月13日);英国利兹大学(1967年5月26日);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卢万大学(1968年4月10日);加拿大埃德蒙顿的阿尔伯塔大学(1968年5月13日);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波士顿大学(1968年5月19日);新泽西州新不伦斯威克的拉特格斯大学(1968年5月29日);爱尔兰都柏林的都柏林大学圣三学院(1968年7月12日);加拿大魁北克的拉瓦尔大学(1969年5月31日);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1969年6月3日);菲律宾大学(1970年4月11日)锡拉丘兹大学(1970年6月6日)。他还获有下列的荣誉学位:第一全球教会神学博士(1970年5月11日);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国际法博士(1971年1月25日);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哈特福德大学法学博士(1971年3月23日);纽约州汉密尔顿的科尔盖特大学民法博士荣誉学位(1971年5月30日);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杜克大学人文博士(1971年6月7日)。 吴丹于1971年第二个任期届满后退休,晚年久病,终于1974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65岁。 ![]() 吴丹工作照 联合国第四任秘书长 瓦尔德海姆 洲别:欧洲 国籍:奥地利 任期:1972~1981 ![]() 库尔特·瓦尔德海姆于1918年12月21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圣安德烈沃尔登。他于1944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他还是维也纳领事学院的毕业生。 瓦尔德海姆先生于1945年参加奥地利的外交工作,1948年至1951年担任驻巴黎公使馆一等秘书。他于1951年至1955年在维也纳担任外交部人事司司长。1955年,他被任命为奥地利常驻联合国观察员,同年稍后,奥地利加入联合国,他担任奥地利代表团团长。 1956年至1960年,瓦尔德海姆先生担任奥地利驻加拿大的代表,初任全权公使,后升任大使。1960年至1962年,他担任奥地利外交部政治司(西方)司长,后来改任政治事务局长,直至1964年6月。 1964年至1968年,瓦尔德海姆先生担任奥地利常驻联合国代表。在这一期间,他曾担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主席;1968年,他当选为第一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主席。 1968年1月至1970年4月,瓦尔德海姆先生担任奥地利联邦外交部长。离开政府后,他被一致推选为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委员会主席;1970年10月,他再次成为奥地利常驻联合国代表,担任此职直至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 1971年4月,他是竞选奥地利联邦总统的两位候选人之一。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971年12月21日推荐瓦尔德海姆为新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次日,大会以鼓掌方式批准这项任命。瓦尔德海姆从1972年1月1日起,正式任联合国秘书长,任期五年。 瓦尔德海姆先生在担任秘书长的头三年,经常访问联合国特别关切的地区。1972年3月,他根据安全理事会赋予他的任务,前往南非和纳米比亚协助寻找纳米比亚问题的圆满解决办法。 1972年6月、1973年8月和1974年8月,秘书长三次访问塞浦路斯,同政府领导人进行讨论并视察驻在该岛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1974年8月刚刚发生过敌对行为,在这次访问期间,瓦尔德海姆先生安排代理总统格拉夫科斯·克莱里季斯和拉乌夫·登克塔什开始会谈。 秘书长也屡次前往中东,继续寻求该区域的和平。1973年8月,他访问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和约旦;1974年6月,他会见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约旦和埃及的领导人;1974年11月,他为了延长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观察员部队)的任务期限,前往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在这些访问中,他也视察了联合国在该区域的各项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停战监督组织)、联合国紧急部队(紧急部队)和观察员部队。 1973年2月,他在正式访问南亚次大陆期间,同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政府讨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克服战争后果的方法和途径。他还视察联合国孟加拉国救济行动,这是在联合国主持下规模最大一项救济行动。 1974年2、3月间,秘书长访问了非洲苏丹——萨赫勒地区的一些国家,当时联合国在该地区展开一项重大的救济行动,援助长期旱灾的灾民。 秘书长还主持联合国召开的许多重要国际会议的开幕式,并在会议上致词。其中包括第三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72年4月,圣地亚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1974年6月,加拉加斯)、世界人口会议(1974年8月,布加勒斯特)和世界粮食会议(1974年11月,罗马)。 秘书长参加安全理事会离开总部到非洲(1972年1月,亚的斯亚贝巴)和拉丁美洲(1973年3月,巴拿马)举行的会议。 他曾出席非洲统一组织(非统组织)在拉巴特(1972年6月,非统组织十周年纪念)、亚的斯亚贝巴(1973年5月)和摩加迪沙(1974年6月)举行的会议,并在会上致词。他也曾在华盛顿向美洲国家组织(美洲组织)讲话(1972年3月)。 1973年2月,秘书长参加巴黎的越南问题国际会议;同年12月,他主持日内瓦中东和平会议的第一阶段。 1973年7月,瓦尔德海姆先生在赫尔辛基向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讲话。 秘书长曾应个别政府的邀请,正式访问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和欧洲的若干国家。 瓦尔德海姆先生已婚,有子女三人;他著有《奥地利的榜样》,是一本关于奥地利外交政策的书,已发行德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 1982年1月27日,瓦尔德海姆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奖”。但因其颇有争议的“二战背景”也屡屡成为西方舆论的焦点。2007年6月14日,瓦尔德海姆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去世,享年88岁。 ![]() 瓦尔德海姆工作照 联合国第五任秘书长 德奎利亚尔 洲别:南美洲 国籍:秘鲁 任期:1982~1991 ![]()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先生1920年1月19日出生于秘鲁的利马。他是律师和职业外交官,现已退休。 他于1940年进入秘鲁外交部工作,1944年开始担任外交工作,先后担任秘鲁驻法国、联合王国、玻利维亚和巴西大使馆秘书及驻巴西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 他于1961年返回利马,翌年升任大使,先后担任法律司司长、行政司司长、礼宾司司长和政治事务司司长。1966年,他被任命为外交部秘书长(副部长)。1981年,他担任外交部法律顾问。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先生曾任秘鲁驻瑞士、苏联、波兰和委内瑞拉大使。 他是秘鲁出席1946年大会第一届会议代表团成员,也是出席大会第二十五届至第三十届会议代表团成员。1971年,他被任命为秘鲁常驻联合国代表,从那年起到1975年,率领秘鲁代表团出席大会各届会议。 1973年和1974年,他代表秘鲁出席安全理事会,于1974年7月塞浦路斯事件发生时担任安理会主席。1975年9月18日,他被任命为秘书长驻塞浦路斯特别代表,担任该职直至1977年12月返回本国外交部为止。 1979年2月27日,他被任命为联合国主管特别政治事务副秘书长。1981年4月起,他除担任此一职位外,并兼任秘书长处理阿富汗局势的个人代表。他以这个身份,在那一年4月和8月访问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便继续进行秘书长在几个月前开始的谈判。 1981年5月,他再次返回秘鲁外交部工作,但继续担任秘书长处理阿富汗局势的代表,直至他于那年12月被任命为联合国秘书长为止。 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于1982年1月1日就任联合国第五任秘书长。1986年10月10日,他当选连任,第二任期于1987年1月1日开始。 他还担任过秘鲁外交外交学院国际法教授和秘鲁空战学院国际关系教授,著有《外交法手册》(1964年)。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先生曾获下列各大会的荣誉雷博士学位:尼斯大学;克拉科夫的雅盖尔洛尼安大学;布拉格的查尔斯大学;索非亚大学;利马的圣马科斯大学;布鲁塞尔的自由大学;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巴黎大学(索邦);印度西孟加拉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密歇根大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的科英布拉大学;乌兰巴托的蒙古国立大学;柏林的洪堡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瓦莱塔的马耳他大学;荷兰的莱顿大学;费城的拉萨尔大学;巴萨诸塞州梅德福的塔夫茨大学;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联合王国的剑桥大学。 在其职业生涯中,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先生曾获25个国家授勋。 1987年10月,他因促进拉丁美洲的合作而获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1989年1月,他获奥洛夫·帕尔梅纪念基金会颁发的奥洛夫·帕尔梅促进国际了解与共同安全奖。1989年2月,他获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促进国际了解奖。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先生已婚,有子女二人。 ![]() 德奎利亚尔工作照 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 加利 洲别:非洲 国籍:埃及 任期:1992~1996 ![]() 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1922年11月14日出生于埃及开罗的一个书香门第,科普特人,信奉基督教。 布特罗斯·加利先生作为一位外交家、法学家、学者和著作丰富的作家,长期从事国际事务。加利先生1946年毕业于开罗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攻读政治学和国际法,1949年获巴黎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区域组织的研究;1954年作为研究学者前往美大学埃及英语非洲犹太国哥伦比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55年他先后任记者、开罗大学国际法教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国际法学家委员会委员、海牙国际法学院研究中心主任、埃及国际法学会会长等职。加利于1973年步入政界,1977年任埃及外交国务部长,1980年成为埃及民族民主党书记处成员,1987年当选为议会议员,1991年5月出任副总理兼外交国务部长。加利长期活跃在外交舞台上,曾多次代表埃及参加重要的国际活动和国际会议,具有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 1991年12月3日,联合国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通过决议,任命加利为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任期五年。他是联合国历史上担任该职务的第一位非洲人,被选为联合国秘书长之后,加利的工作引起了众多争议。人们批评他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中未能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另外在安哥拉内战期间,加利在调停上未能统一联合国的意见。在联合国的作用以及美国在联合国的地位等问题上,加利遭到了更猛烈的质疑。尽管他的支持者们将之归咎于美国对联合国行动的抵制,但加利已渐渐成为空洞的联合国的象征。 有三个非洲国家为首(埃及,几内亚比绍,博茨瓦纳)的10个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提议布特罗斯·加利留任第二个五年任期直至2001年。但是,美国表示反对。尽管英国,波兰,韩国以及意大利起初也支持其留任,但在美国明确表示将行使否决权后,这四个国家就不再支持加利。尽管加利不是第一次被否决的秘书长,但他仍然是联合国历史上首位没能连任两届的秘书长。1996年12月31日加利卸任。1997年11月16日任法语国家组织首任秘书长,任期4年。 在就任联合国秘书长职位以前,加利又担任过社会主义国际的副主席。 从1979年至1991年,他担任国际法委员会成员,以前曾任国际法学家委员会成员。他担任过许多与他的法律、国际事务与政治学等背景有关的专业和学术工作,其中包括以下各机构的成员身份:国际法研究所、国际人权研究所、非洲政治学会和伦理和政治学院(法国科学院,巴黎)。 四十多年来,布特罗斯·加利先生参加过以下各领域的许多会议:国际法、人权、经济和社会发展、非殖民化、中东问题、国际人道主义法、少数族裔和其它少数人的权利、不结盟、地中海区域发展和非洲-阿拉伯合作。 1978年9月,布特罗斯·加利先生出席了戴维营首脑会议,参与谈判埃及与以色列之间1979年签订的《戴维营协议》。他多次率领埃及代表团出席非洲统一组织(非统组织)和不结盟国家运动以及法国和非洲国家元首的首脑会议。他又担任过埃及出席大会1979、1982和1990年会议的代表团团长。 布特罗斯·加利先生的其它专业和学术活动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研究学者(1954~1955);海牙国际法学院研究中心主任(1963~1964);巴黎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1967~1968)。他曾在非洲、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各地大学讲学国际法和国际关系。 布特罗斯·加利先生自1965年起任埃及国际法学会主席;自1975年起任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自1978年起任海牙国际法学院行政理事会理事;自1978年起任世界和平学会科学委员会成员(法国、门通);自1979年起任国际事务研究所(罗马)准成员。从1971年至1979年,他担任国际劳工组织公约适用和建议委员会成员,布特罗斯-加利先生还创办了刊物“Al-AhramIgtisadi”,1960至1975年任编辑;还创办季刊“Al-SeyassaAl-Dawlia”担任编辑工作直到1991年12月为止。 布特罗斯·加利先生著作的一百多种出版物和许多论文的内容涉及区域和国际事务、法律和外交以及政治学。 布特罗斯·加利先生的事业过程中获得二十四个国家的授奖和荣誉,除埃及外,包括:比利时、意大利、哥伦比亚、危地马拉、法国、厄瓜多尔、阿根廷、尼泊尔、卢森堡、葡萄牙、尼日尔、马里、墨西哥、希腊、智利、文莱达鲁萨兰国、德国、秘鲁、科特迪瓦、丹麦、中非共和国、瑞典和大韩民国。他还荣获马耳他主权军事勋章。 他曾获俄罗斯科学院国家和法律研究所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莫斯科(1992年9月);巴黎政治学研究所名誉博士学位(1993年1月);世界事务委员会克里斯琴·赫脱纪念奖,波斯顿(1993年3月);卢旺天主教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比利时(1993年4月);意大利共建和平基金会“和平人物”奖(1993年7月);赖伐尔大学名誉博士学位,魁北克(1993年8月);纽约非洲-美国研究所小阿瑟·霍顿明星水晶卓越成就奖(1993年11月)。 此外,他获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名誉成员,莫斯科(1994年4月);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外国成员,莫斯科(1994年4月);白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外国成员,明斯克(1994年4月);卡洛斯三世大学名誉博士学位,马德里(1994年4月);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名誉学位,华盛顿特区(1994年5月);蒙克顿大学名誉国际法博士学位,加拿大新不伦瑞克(1994年8月);以及布加勒斯特大学(1994年8月)、巴库大学(1994年10月)、埃里温大学(1994年11月)、海法大学(1995年2月)、维也纳大学(1995年2月)和墨尔本大学(1995年4月)的名誉博士学位;和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11月)。他被任命为耶鲁大学伯克利学院的评议员(1995年3月)并获颁国际了解和社会成就奥纳西斯奖(1995年7月)。他获颁波尔多孟德斯鸠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法国(1996年3月),并获得高丽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大韩民国汉城(1996年4月)。 加利目前仍担任埃及国家人权委员会主席。 加利先生出版过两部著作:《通往耶路撒冷的埃及之路》(1997年版,有关以色列和埃及的和平进程)《不屈不挠:美国-联合国的传奇》(1999年,有关其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 加利先生已婚,他的夫人为玛丽亚·莱亚·布特罗斯·加利。无子女。 ![]() 加利工作照 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 安南 洲别:非洲 国籍:加纳 任期:1997~2006 ![]() 安南先生1938年4月8日生于加纳的库马西。他曾就读于库马西科技大学,1961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麦卡利斯特学院完成经济学本科课程。1961年至1962年,他在日内瓦国际高级研究学院攻读经济学研究生课程。1971~1972年,他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员,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 安南先生于1962年进入联合国系统工作,担任设在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行政和预算干事。后来,他任职于设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驻在伊斯梅利亚的联合国紧急部队(第二期紧急部队)、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历任主管人力资源管理助理秘书长兼联合国系统安全协调员(1987年至1990年)及主管方案规划、预算和财务助理秘书长兼财务主任(1990年至1992年)。1990年,继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秘书长派安南先生担负一项特别任务,协助撤出伊拉克境内的900多名国际工作人员和西方国家的国民。随后,他又率领联合国的第一个工作队,同伊拉克谈判出售石油以购买人道主义援助物品的问题。 由于加利没能连任,所以他的继任者须从其代表的非洲选出。1996年12月17日,第51届联大任命非洲加纳的安南为加利的继任者。 科菲·安南于1997年1月1日就任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他是出身联合国工作人员行列而当选的第一位秘书长。 安南先生被任命为秘书长之前,曾任主管维持和平行动助理秘书长(1993年3月至1994年2月),后来改任副秘书长(1994年2月至1995年10月;1996年4月至1996年12月)。他担任副秘书长期间,恰逢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在1995年达到高峰,总共部署来自77个国家将近7万名军事和文职人员。1995年11月至1996年3月,继签订《代顿和平协定》结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战争之后,安南先生被秘书长派到前南斯拉夫去担任他的特别代表,监督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联合国保护部队(联保部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率领的多国执行部队(执行部队)的移交手续。 就任秘书长后,安南先生提出的第一个主要倡议是他的改革计划:“振兴联合国”。这项计划于1997年7月提交给会员国,此后一直继续推行,其重点是改进连贯性和协调。他多次努力维持国际社会对非洲这个世界上处境最为不利的区域的承诺,包括在1998年4月向安全理事会提出关于“非洲境内冲突起因和促进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曾在若干敏感的政治局势中进行斡旋,包括在1998年设法促使伊拉克遵守安全理事会的决议,在1998年出差帮助促进尼日利亚过渡到文人执政局面,在1999年促成协议解决利比亚与安全理事会在1988年洛克比炸机事件上的僵局,在1999年以外交手段促成国际上对东帝汶暴乱的回应,核实了2000年9月以色列自黎巴嫩撤出之举,以及自2000年9月重新爆发暴力事件后进一步努力鼓励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根据安全理事会第242号与第338号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他们的歧异。 他还设法提高妇女在秘书处的地位,并与对联合国的能力有所补益的民间组织、私营部门和其他非国家行动者建立更密切的伙伴关系;特别是他呼吁缔结“全球协约”,由全球企业界和劳工组织与民间组织领袖人物参与,使全世界人民能够分享全球化的好处和将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的基本价值与做法引进全球市场之中。 他在2000年4月以“我们人民:二十一世纪联合国的作用”为题,发表了千年报告,吁请会员国全心投入一项行动计划,以消除贫穷和不平等现象、改善教育、减少艾滋病毒/艾滋病、保护环境和保护各国人民免受致命冲突与暴乱。该报告后来成为2000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千年首脑会议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通过的《千年宣言》的基础。 安南秘书长在2001年4月发表了被他称为“个人优先事项”的解决艾滋病毒/艾滋病流行病五点“行动呼吁”,并提议设立全球保健基金,作为一项机制,用作帮助遭遇危机的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更多开支的一部分。 2001年6月29日,根据安理会的建议联合国大会正式任命安南先生连任下一届秘书长。 2001年10月12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联合国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共同分享2001年诺贝尔和平奖。该委员会表示,这一决定是为了表彰安南为创建一个“更有组织与和平的世界”所作出的努力。该委员会还高度赞扬了安南自近五年前担任秘书长以来为联合国所注入的新活力、以及在消除贫困和与艾滋病和国际恐怖主义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 2006年12月31日,安南第二届秘书长任期届满。 2012年2月23日,安南被任命为叙利亚危机联合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联合特使。他提出六点建议,包括立即停止在平民区使用重型武器并撤出部队、叙政府与反对派在联合国监督下停止一切形式的武装暴力行为、实现每天两小时的人道主义停火、加快释放被任意羁押者、确保记者在叙全境的行动自由、尊重法律保障的结社自由与和平示威权利等。 2012年8月2日安南宣布在当年8月底特使任期结束后,他将不再续任联合国-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一职。 安南先生是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家,懂英语、法语和几种非洲语言。他讲话温和,性格直率,待人坦诚,头脑冷静,富有幽默感。 安南曾于1997年5月、1998年3月、1999年11月、2001年1月和2004年10月五次访华。 他的夫人娜内·安南是瑞典人,律师,现为艺术家,她对了解联合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至感兴趣,目前她最关心的是艾滋病毒/艾滋病和对妇女的教育问题。她还曾为儿童写书介绍联合国。安南先生和夫人有三名子女。 ![]() 安南工作照 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 潘基文 洲别:亚洲 国籍:韩国 任期:2007~) ![]() 潘基文1944年6月13日出生于韩国南部忠清北道忠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70年,他以优异成绩从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外交学专业毕业,并通过外交部高级公务员考试,开始了外交官生涯。1972年至1996年,他先后担任韩国驻印度使馆副领事、外交部联合国课课长、驻美国使馆总领事、外交部政策室长、外交部首席次官补、驻奥地利大使、外交通商部次官、驻联合国大使、外交通商部长官等职务。 除了在外交部工作外,潘基文还曾在韩国多位总统和总理身边担任要职,并得到他们的赏识。1985年,潘基文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获得行政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即被推荐前往国务总理秘书室负责礼宾事务;1996年至1998年,他出任金泳三总统的外交安保首席秘书官,负责外交和安全事务;2003年至2004年,他担任青瓦台总统府外交助理。 2006年10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任命时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的潘基文为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同年12月14日,潘基文正式宣誓就职,自2007年1月1日起行使联合国秘书长职权,任期5年。2011年6月,第65届联合国大会以鼓掌方式通过安理会对潘基文的连任推荐,潘基文于2012年1月1日起继续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任期5年。 潘基文同联合国的关系一直可以追溯到1975年他在外交部联合国处任职之时。此后,他从派任纽约大韩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秘、外交部首尔总部联合国处处长、到驻维也纳大使。在大使任内,他曾于1999年担任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委会主席。2001年至2002年期间,大韩民国担任大会主席,他作为办公室主任促成大会通过此届会议第一项决议,对911恐怖袭击予以谴责,还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大会工作的主动行动,从而帮助以危机和混乱开始这一届会议成为通过了若干重要改革的会议。 潘基文外貌温文尔雅,待人亲切诚恳。同僚对潘基文的评价是:勤奋、沉稳,具有出色的口才和非同寻常的记忆力。同时,他头脑敏捷,观察细致,总是能敏锐地抓住细节,摆脱媒体和对手为他设置的陷阱。 担任外交官以后,由于为人诚实细致,潘基文一直受到各级上司的赏识。他在外交通商部有个“主事”的绰号。主事是古代新罗时期的官职。潘基文得到这一绰号,是因为不管把多么琐碎的业务交给他,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妥当。在担任高官以后,潘基文也一直没有改变亲切和蔼的作风,西方媒体称他为“和蔼可亲的外交官”。 潘基文在工作上一丝不苟,下属向他汇报工作时,如果有含糊其辞或者错误的地方,他都会立即指出,但绝不严辞呵责,而是用和缓的语气提出建议。因此,虽然潘基文对工作要求很高,但与他相处的官员都没有怨言,潘基文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潘基文是公认的“美国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潘基文先后在韩国驻美国大使馆、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担任要职,加上在美国的留学,他前后在美国的时间超过10年。他在国内也长期负责美国事务,熟悉美国情况,在美国拥有广泛的人脉,被公认为是韩国外交界的“美国通”。 潘基文在担任驻美使馆公使兼总领事期间,正好赶上第一次朝核危机,他在处理朝核问题的过程中结识了美国各界高官,并建立起了密切联系。 潘基文多次在国家和国际上获奖,被授予各种奖章和荣誉。鉴于他对祖国所作贡献,1975年、1986年和2006年获颁大韩民国最高勤政勋章。2001年奥地利共和国授予最高荣誉勋章。2002年巴西政府授予“里约博朗科大十字勋章”。2005年纽约韩裔协会授予“范弗利特奖”。2006年秘鲁政府授予“大太阳十字勋章”。2008年 4月他被授予尊贵的布基纳法索国家大十字勋章;在同一个月内,他又被科特迪瓦政府授予国家大将军勋章。2011年10月13日获得“南南发展奖”,表彰他在去年9月发起“妇幼健康全球战略”以及在促进改善全球妇女和儿童健康状况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潘基文于2006年10月、2008年7月、2009年7月、2010年10月四次访问中国。 除韩国语外,潘基文先生还会英文、法文、日文及德文。 潘基文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夫人(潘)柳淳泽女士是1962年上高中时结识的学友,他们育有1子2女。在妻子儿女的眼中,潘基文是个模范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 ![]() 附录1: 联合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代理秘书长 杰布 洲别:欧洲 国籍:英国 任期:1945~1946 ![]() 休伯特·迈尔斯·格拉德温·杰布(1900年4月25日~1996年10月24日),第一代格拉德温男爵,英国外交家和政治家,曾就读于英国的伊顿公学,后在莫德林学院和牛津大学学习。1924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曾出任国会议员哈罗德·尼科尔森的私人外交事务主管。1940年8月被任命为战时经济部的助理副秘书长。1942年被任命为重建部主任。1943年出任外交事务参赞,此后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包括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以及波茨坦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担任联合国执行筹备委员会秘书。1945年10月24日出任代理联合国秘书长,直到新任秘书长赖伊当选(1946年2月1日)。离职后,他回到伦敦,出任外交部的联合国顾问(1946年至1947年)。他代表英国参加了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后来出任英国驻联合国代表(1950年至1954年)以及驻巴黎大使(1954年至1960年)。1960年世袭格拉德温男爵,并成为英国自由党成员,1965年至1988年出任上议院副主席以及外交事务和防务部发言人,并任众议院自由党领袖。1973年至1976年出任欧洲议会议员,后出任议会政治委员会副主席。1979年竞选欧洲议会议长失败。著有《和平共处》(1962)、《欧洲理念》(1966)、《戴高乐之后的欧洲》(1970)等。1996年10月24日逝世,享年96岁。 附录2: 联合国秘书长 ![]() 安理会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秘书处的长官。依照联合国宪章,秘书长是由安理会推荐,联合国大会任命的,是这一机构的“行政首长”(联合国宪章),负责秘书处的工作,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家和平和安全的任何事项提请安理会关注,并执行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和其他主要机构托付的“其它职务”。在世界各国面前,联合国秘书长往往被看作联合国的象征,同时也利用这一身份对争端的各方进行调停。联合国秘书长的任期为五年,可以连任。秘书长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任命若干名副秘书长,协助其工作。联合国秘书长,常被看作是“世界的总管”。 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方式 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秘书长由安理会7个理事国之可决票(自1965年安理会理事国增加到15个后,可决票数也相应改为9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提名,大会以秘密会议方式讨论秘书长的提名与任命问题,安理会原则上应只向大会推荐一名候选人,以避免在会上就提名问题进行辩论;无论安理会或大会投票均应采用秘密投票。经大会以到会及投票的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表决任命之,新任秘书长将在次年1月1日赴任。任期为5年,期满时可连任5年。 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是:秘书长人选每十年各大洲轮换一次,可以连选连任。以往的秘书长人选,基本遵循这样的流程。但2007年的秘书长换届,此举受到挑战:按常规下届秘书长应由亚洲人担任,然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却提出了新的主张。但最终经过有关国家协商和妥协,决定遵守传统,选举亚洲的韩国人潘基文为新任联合国秘书长。 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不得参加联合国秘书长的竞争。 联合国选举四原则 1、地区轮任:联合国成立以来经历了8任秘书长,其中欧洲3人,非洲2人,亚洲2人,拉丁1人。 2、唯才是举:秘书长候选人必须有能力,有威望,处理问题能力强,必须懂英语和法语。 3、大国一致:五大常任理事国在秘书长选举中至关重要。如果五国有任何一国反对,候选人就不能当选,就要重新投票。 4、小国优先:为了避免矛盾,平衡各国利益,选举联合国秘书长一般以中小国家的候选人为主要参考对象。五大国不能提名候选人。 联合国秘书长的职责与权限 联合国秘书长要参加联合国各机构的会议,同世界各国领袖、政府官员和其他人员举行会谈,奔赴世界各地,使成员国的人们能清楚的了解联合国日程上值得国际关注的众多事情。每年,秘书长都要作联合国工作报告,评价联合国的工作,指出以后的工作重点。联合国秘书长同时又是行政协调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由联合国基金会、署及其他专门部门组成,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在联合国体系面临的全部重要事宜和管理事务上谋求进一步的协调与合作。 联合国秘书长既是外交官又是代言人,既是公务员又是首席执行官,作为联合国理想的象征,秘书长为全世界人们,尤其是穷人和弱势人群仗义执言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是联合国的“首席行政长官”,他履行行政长官的职务,以及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其他联合国组织“所托付之其他职务”。宪章还规定秘书长有权“将其所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这些纲领性的原则即明确规定了本职位的权力,又给予其极大的采取行动的自由。如果秘书长不关心成员国的利益,他就不称职。但是他必须要维护联合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权威,一言一行都要从和平的角度出发,为此甚至可以不惜经常得罪上述成员国。 联合国秘书长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发挥他的“积极职能”,本着独立、公正、诚信的原则,公开或私下里采取措施,防止国际争端的产生、激化和传播。 每任秘书长在其任期中都会根据当时的时代形势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秘书长的待遇包括,由联合国提供官邸、家具等维持和修葺费用。 秘书长在退休后,任何会员国政府不得聘用其担任政府职位,以免因为持有相关情报让其他会员国不安。秘书长也应该拒绝接受这种性质的任命。 附录3: 联合国组织结构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