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我市农业机械化进程的调查

 庸庸学馆 2012-11-01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对我市农业机械化进程的调查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本报资料照片)
  镇平县杨营镇农民正在用先进农机播种小麦本报记者 崔培林 摄

  本报记者 董天来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快速转变

  2011年初,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多年来,全市农机系统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总体目标,统筹发展全局,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12年9月底,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亿元,较上年增长6.5%;农机总动力达到1209.4万千瓦,增长3.7%;各种拖拉机91.2万台,增长1.1%,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万台,增长8.1%;机具配套比达12.6以上。联合收割机达到8974台,增长13%;玉米收获机及专用割台3697台,增长56%。秸秆还田机5103台,增长24.8%;花生收获机1963台,增长16.6%;深松机1799台,增长98%。各类播种机达到19.27万台。农业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今年“三夏”实现机收小麦963万亩,机收水平达96%,全市年机耕、机播作业面积均达1800万亩以上。小麦机播水平达95%。玉米、水稻、花生机收和秸秆还田也取得较大进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70%以上。

  农业机械化到底给南阳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9月至10月,收秋种麦是农村的中心工作,也是一年农事的最繁忙季节。往年这个时候,农村人在农田忙碌需要两三个月。其程序是掰玉米棒,砍玉米秆,把玉米秆从田地里运出,腾出耕地,犁地,耙地,施肥,种麦,农民不分昼夜地劳作。而现在,这种情景在农村极为少见。10月18日,记者在方城县赵河镇采访,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景象:广阔沃野上,没有拥挤繁忙的庄稼人,轰鸣的农业机械在田间往来奔腾。玉米收获机前面开路,金黄色玉米棒流入机器仓容,高高的玉米秸秆被收获机粉碎还田。多功能免耕播种机紧随其后,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亩连收带种仅需十几分钟,省时省力省钱。

  小麦收获季节,更是没有了以往人海作战的场面。小麦收割机经过之处,小麦颗粒归仓,秸秆被农机自动捆扎,玉米播种机随后而行。一年四季,春种夏收,夏播秋收,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和低效率、慢吞吞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世代伴随农民的镰刀、麦场、畜力犁、耙等,正悄然退出农业生产,不远的将来就可能成为令人怀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城里人相比,农村人因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广泛使用,摆脱了泥腿子、土耙子的庄稼人形象,活得越来越有尊严。

  “种田告别‘三弯腰’,丰产增收又省力”,农民朴素的话语回答了农业机械化的核心意义: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解放农业生产力。简言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一改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状态,田园里,处处可见驰骋田野的“铁牛”。如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

  农业机械化是我市粮食生产十连增的重要保证

  南阳盆地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旱涝等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突发性重大气候灾害时有发生。农业仍然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产业。特别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旱能浇,涝能排,虎口夺粮,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工畜力,威力巨大。不仅如此,农业机械化在建立高效农田示范方、精耕细作、精播匀播、病虫害防治,以及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表现卓越。权威人士指出,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粮食的高产稳产。  

  在提高粮食增产方面,保护性耕作是当前世界公认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正在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针对传统耕作弊端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主要内容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采取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适时深松和喷药等措施,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其目的是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保水、保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实验证明,保护性耕作是具有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措施。

  方城县连续4年承担了省级、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共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356台,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5.5万亩,分布在杨集、券桥、赵河、清河等乡镇。根据小麦、玉米特点和收获方式的不同,该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主要是实施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模式,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机械深松——免耕覆盖播种机播种小麦——机械喷施除草剂——机械追肥——机械植保——联合收获机收获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机播种玉米——机械喷施除草剂——机械追肥——机械植保——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几年来的试验测产数据表明,增产效果很好。保护性耕作比传统铧式犁耕作小麦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亩增产28公斤;节本增效效果好。较传统作业减少了3至4个环节,每亩可节省费用60元以上。保护性耕作使小麦有极强的耐寒能力,同时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和生态效益,实现了良性循环,推动了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来自市农业部门的统计表明,今年粮食生产九连增已成定局,其中夏粮实现了十连增,成为全国21个超百亿斤市之一。 农业机械化为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300元,占总收入的6.6%。

  农业机械化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美国科学家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纵观一个世纪的人类发展史得出结论:农业机械化是20世纪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伟大科技成就。

  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防灾救灾能力的突出功效,众所周知。而农机装备突破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农业机械化缓解关键生产季节日益突出的劳动力短缺矛盾,实现了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同时,还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培育了新型农民,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造就了大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大多数农机手思想解放、市场意识强,是新型农民的代表,特别是农机大户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推动了农机工业振兴,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横跨农业和工业两大领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体现,农机装备总量迅速增加,推动了农机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取得了农工共赢的良好效果,农机作业、销售、维修、经营服务成为农村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点。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机械化的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远。“农物机器,虽小技奇器,而皆与民生国计相关。”19世纪,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给予农业机械的评价,最简捷地阐明了农业机械与国家发展、国民生活的直接关系。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文明,推动了社会进步。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主要力量

  我市农业机械化工作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了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有效机构。市农机局的统计显示,今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到432家,唐河、卧龙、方城、社旗、新野有较大增长,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实力强、形式多样、投资多元、具有较强服务带动能力的特色强社。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在全市全面推广。

  唐河是农业大县,也是农机拥有和需求大县。该县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原则,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76家,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覆盖。全县拥有大中型动力机械3986台(套),配套机具达13630台(套),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1628台。

  该县农业机械化向规模化、立体化、综合性方向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不再局限于本乡本土的小打小闹,而是走出去跨区作业,参加全国机收会战,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 纵贯南北的跨市、跨省作业。每到收获季节,唐河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们驾驶收割机,自南向北,驰骋千里,浩浩荡荡,规模壮观。

  该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大类型:一是土地流转集约型。充分利用高、大、新型农机装备优势,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承包业务,共流转土地5.6万亩;二是土地托管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流转托管、全程式托管、菜单式托管等模式,对托管土地进行耕、种、收、管全程机械化作业,托管耕地已达16万亩以上;三是跨区作业型。在服务好当地“三夏”、“三秋”生产的同时,利用小麦及秋作物成熟的时间差,组团外出跨区作业;四是服务特色农业型。结合特色农业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搞好农业机械化服务;五是农作物秸秆回收型。将农作物秸秆回收后实施机械化打捆作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六是粮食深加工型。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对粮食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七是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型。为农户提供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同时还供应物优价廉的农药、化肥、种子,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截至目前,全市小麦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全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玉米、花生、薯类机收、水稻机插,以及林果、畜牧、园艺等特色产业机械化还很薄弱,成为制约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瓶颈。

  农业机械化在地区和行业上发展不平衡。平原地区发展较快,山区、岗丘地区缓慢;传统种植业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

  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步伐缓慢,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科研开发、引进和试验推广资金短缺,一些新型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大,影响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先进适用、技术成熟、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缺口依然很大,特别是目前推动农机物质装备水平快速有效提升的购机补贴,其资金规模仍难以满足农民购机的旺盛需求;

  农机安全隐患较大,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依然薄弱;

  部分县监理站体制机制不顺,执法监管保障经费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县乡农机推广、培训和监理工作受经费、环境的制约,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总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布局不均衡,内部管理松散,经营范围狭窄,服务能力有限,与发展现代农业还不相适应;

  土地流转集中度较低,“面条田”、“豆腐田”大量存在,机械化作业难度较大,农机利用率偏低;

  农机制造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南阳制造”的品牌较少,大部分农机需从市外、省外购进。

  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程相岑说,如果把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比喻为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目前我们应该正处在距离终点还有二十公里的地方,或许更远一些。尽管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越了百分之五十,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同样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可谓任重而道远。

  作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南阳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我市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就目前来说,先进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在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的增产潜力巨大,值得重视和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中农业机械化已被作为未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予以支持。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切实提高对加快农机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把农机化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研究制定适合实际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为农机化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出台关于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意见,加快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空间和发展条件。

  高度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对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机手的技术素质和安全驾驶操作水平,对各级农机安全监管机构给予充分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保障,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构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的良好格局,实现创建“平安农机”目标。

  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农机化发展的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各类大中型机械、新型机械、特色产业机械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快速提高我市农机装备水平,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在农机示范推广、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研发等方面的经费保障。

  我市农业大而不强,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艰难跨越中,面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繁重任务和“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市农业机械化工作面临多种因素制约,面对提速发展、转型发展、负重发展多重压力,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农业机械化具有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

  核心提示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经营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时期建设现代农业,国家出台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省政府对南阳的粮食生产一直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赋予我市粮食增产任务为38亿斤。我市13个县市区全部成为粮食核心区规划增产主体县。这是国家赋予南阳人的历史责任。粮食主产区建设,是统筹推进我市“五区”建设及加快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建设的基础农业机械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记者深入唐河、镇平、方城等地,对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