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哈密 巴里坤湖、松树塘、白石头旅游区、佛教寺、柳条河鸣沙山 、盖斯墓、 回王陵、口门子、五堡墓地

 老农看天下 2012-11-02

哈密旅游

    哈密旅游位于横贯亚洲中部的天山山脉东端,并被天山分割为南北两处,山南是哈密绿洲,山北为巴里坤草原和伊吾河谷,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山东省的面积。是新疆仅次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和田地区的第三大地州。哈密是多民族地区,有维吾尔、汉、 回、 哈萨克等28个民族,总人数45万人。

  哈密地理位置重要。远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是汉代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要塞,素有“西域咽喉,东西孔道”之称。今日它仍是祖国内陆西进新疆的第一大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大门”。横贯甘肃、新疆两省区的兰新铁路和312国道,都从哈密绿洲穿过,通过这条铁路和公路干道,将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连成一线,形成东疆、北疆经济开发带,哈密的北部同蒙古国接壤,通过陆地口岸,开辟了哈密对外开放的新途径。

  哈密物产资源丰富,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除驰名中外的哈密瓜和巴里坤马之外,还有储量丰厚的各种矿产。现已探明的矿藏有76种。

  哈密也是风光秀丽,名胜众多的地方。横亘于哈密大地上的天山山脉,雪峰绵绵,林海苍苍,天山极东部分在哈密境内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许多奇特地貌景观。巴里坤湖、白石头、口门子、鸣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庙尔沟、西黑沟等,都是别具一格的旅游景点。  

美食:
    哈密德餐饮以新疆风味和川味为主。西河坝有几家民族餐饮区味道相当的不错。南郊回城乡有几处维吾尔族农家餐厅,有抓饭、羊肉焖饼、烤肉等,可以负责加工带来的各种食品。

    哈密的夜市在大十字附近,有四川麻辣烫、新疆的各种风味小吃。人民公园有一家维吾尔烧烤店烤肉、烤羊排十分不错。对面有一家川菜王餐厅物美价廉。
巴里坤湖

 

    巴里坤湖位于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具“迷离蜃市罩山恋”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一处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湖水面积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 丰年虫)。

  湖泊古称蒲类海,婆悉海,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清代的蒙古沙、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关于巴里坤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们用生命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汉姑泉是制作矿泉水的极好原料,现已和港商合资建起矿泉水厂。

  巴里坤县城中的这座阁楼,相传是为纪念樊梨花征西而建的入夏至秋,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数百座毡房,牧民边放牧劳动耕作、边休憩 。  
松树塘

  松树塘南距哈密市73千米,海拔2200—3600多米。松树塘南依巴里坤山,北临绿草如茵的巴里坤大草原,在洪积扇缓坡和山腰、谷地间松杉葱郁,森林满坡,云杉树一直延展到平野上。据统计,仅巴里坤县境内的原始森林面积就达5.6万公顷之多,而山顶终年白雪皑皑。清人洪亮吉游览该地后作《松树塘万松歌》:“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千悉直上无回容。......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看峰前行马蹄驶,欲到青松尽头止。”古代这里设驿站,建烽火台。汉司马任尚,唐代姜行本曾在这里立下赫赫战 功,附近有碑为证。现松树塘每到旅游旺季,彩旗飘扬,游人如织,草坪上“骑士”们纵马狂奔,山林中攒动着无数登山红男绿女的身影,彩色的哈萨克毡房中传出阵阵悠扬的歌声面对雄奇的大自然造化,不由人们不奔放、豪迈。

  松树塘现为伊吾军马场所在地,该场饲养的黄臀赤鹿,极富经济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近年国家体委利用这里优越的冰雪气候资源和理想的坡度条件,在松树塘西北侧修建了高山滑雪和滑冰场。冬季的松树塘又成了冰雪健儿们的乐园。   

白石头旅游区

  白石头位于东部天山主峰喀尔里克雪山北麓,口门子东约2公里处,距哈密市约70公里。是一处由草原牧场、原始森林、度假村构成的旅游区。在碧绿的草场和茂密的松林间,独有一卧牛般大小的白色巨石。有人说它是:“天外来客”(陨石)。盛夏,哈密炎热而干燥,这里却凉爽湿润,景色迷人。如茵的草场,挺拔的青松,大片的山花,还有牧民那独特的小木屋……吸引着中外游人。

  白石头风景区不仅以其得天独厚的高山草原,展现出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而且有她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神奇传说,三者结合使优美的自然景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极富魅力。白石风景区由寒气沟、松树塘、鸣沙山、白石头、天山庙五个游览区组成,方园100平方公 里。因此,在白石头可同时观赏雪山、流水、森林、草地和繁花、晴雨、晨夕,四季的景色变化无穷,环境幽静,气候宜人。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绿草如菌,野花竞放,羊群象飘动着的朵朵白云,松林里点缀着座座毡房,好客的哈萨克牧人捧来一碗碗奶茶、酥油,悠扬悦耳的冬不拉声,组成了幽静的避暑消夏胜地。

  白石头风景区还分布着许多古寺庙和古文化的遗址。古寺庙的遗址有天山庙(关帝庙),古文化遗存有天山唐碑,位于天山庙东三十余步。松树塘汉代任尚碑、烧陶遗址。大型冶炼遗址与天山唐碑相映照,“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

  距白石头十公里柳条河岸处,千顷碧波的草原上,奇妙地呈现出鸣沙山,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四座鸣沙山中最完美、鸣声最佳、传有优美传奇神话的鸣沙山之一。(四座鸣沙山名称:哈密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宁夏沙坡头,内蒙响沙湾)。   

佛教寺

    佛教寺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又名台藏佛寺遗址。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地理坐标:东经92°58′56″,北纬43°1′51″。海拔699米。1990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

  距主体建筑北部亦有一组石窟,其中在一单窟的甬道中,发现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壁画,白底红绿彩,因年代久远已氧化成暗红色,图案系小千佛,佛光已成为黑色。

  佛寺主殿坐佛高10米,可惜佛首已毁,身亦残缺。此处佛教胜地规模较大,据唐代史籍记载,唐代伊州下辖的纳职县(今拉甫却克古城)正北20里的地方有一所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似指此处。公元14--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哈密后, 该寺院逐渐废弃。
柳条河鸣沙山
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同名,位于哈密市以北70多公里的口门子柳条河沿处。相对高度35至115米,南北长约5公里,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立于天山庙上,可鸟蓝瞰其全貌。山麓有泉,四周草茂,有河从山前绕过,每当风起可听到沙鸣,胜似牧笛悠扬。

  在一片开阔的草原上,长约5000米,高约100多米,以石英及长石堆积成的沙山,突兀地耸起。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游人静卧沙上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萧如笛,凄婉低回。当游人做滑沙运动时,沙粒向下翻卷滚动,相互磨擦,声波振荡,沙鸣声如同飞机从空中掠过,隆隆作响。

  游遍全国鸣沙山,哈密鸣沙山沙鸣声之大,冠盖全国三大沙鸣(指甘肃敦煌鸣沙山、 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和内蒙古包头响沙湾)。 当地民间有一个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带兵征西时,有一营女兵与敌人遭遇,战斗激烈,因众寡悬殊,全部阵亡,樊梨花率师赶到,大败敌兵,将女兵尸体全部葬在沙山上,阴魂不屈,常常从沙山底传出撕杀呐喊声。人们根据这一传说,给这一景点取名“沙山藏营”。

  多年前,考古工作者从沙底发掘出古代兵器、马鞍、尸骨等。据说,这里是古代兵戎相见之地,曾有一将率壮士五百,与匈奴血战,全军战死于此。

盖斯墓

    盖斯墓位于哈密市西郊的盖斯墓又称“圣人墓”、“绿拱背”。 海拔758米。相传,唐贞观年间,应唐太宗李世民邀请,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盖斯、吾外斯,万嘎斯三人来中国传教。万嘎斯病逝广州,盖斯和吾外斯到达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欢迎。回国途中,吾外斯病逝于河西之回回堡,盖斯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殁于星星峡,被草草掩埋。后来,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峡为其修建一座拱背。《新疆图志》记载:“星星峡麓有回纥墓。……”。

  “土人为醵金建屋,覆其垄,祷辄响应,匾额充栋,亦有施锦幢墓上者,恒积尺许”。后来拱背被拆毁,民国28年(1939年)时由哈密伊斯兰教徒发起,修建了现在的盖斯墓,将盖斯遗骸由星星峡迁葬于此。

  盖斯墓为伊斯兰式建筑,座北朝南,土木结构,亭式,高约10米,下部方形,上部为拱式圆顶,顶部用绿色琉璃瓦镶砌,四周有廊檐,融维吾尔族和汉族风格为一体。这座陵墓规模不大,但因安葬“圣人”而闻名,许多不能去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纷纷来这里朝拜。朝拜者所献锦幛挂满墓内墙壁,叠盖在“圣人”坟上。
回王陵

 

    回王陵位于哈密市西郊,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清代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

  现在的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小拱背和大礼拜寺 (艾提卡寺)等三部分组成。大礼拜寺殿高大宽阔,可容纳5000人同时礼拜,史料记载,该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四世回王玉素甫时(1740年-1760年间)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时(1740年-1813年间)曾两次扩建。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锡尔死后,清廷追封他为硕亲王,并拨专款修建大拱背(即回王坟)。

  这是一座伊斯兰式的长方形穹顶建筑,高15.56米,四角塔柱撑立,圆尖拱顶用绿色疏璃瓦覆盖,周身以蓝花祥云白瓷砖镶砌,拱拜四角为圆柱形,正门西侧圆柱中空有土阶螺旋而上,可达墓顶。与木结构亭榭式的小拱背以及土木结构的大礼拜寺互相照应,风彩各异。整个建筑群占地约20亩。绿树成荫,建筑独特,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九世(共233年)哈密回王府历史以及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古迹,也是人们游览观赏的胜景之地。墓葬群的西部有哈密最大的清直寺,规模宏伟,四壁文饰彩绘,顶部撑柱雕花,可容纳1800人做礼拜。回王陵市南2公里处,系历代回王及其王妃墓穴,其中一处为两座亭式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口门子
由哈密市北行翻过天山,就到了口门子。这里是哈密、伊吾、巴里坤三条公路的连接点,曾是古丝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古代军事上的险关要隘。

  口门子是一个天山峡口,三面崇山峻岭,林海苍茫。一出峡口,则是开阔的草原,绿野绵延。这里气象多变,“六月雪”并不稀罕,冬季更是一派“林海雪原”的北国风光。这里建有高原冰场,是训练冰上运动员的理想场地。夏季,金黄色的油菜花和鲜艳的野山花在绿色的草原上、青翠的山林间竞相开放,养蜂人的小棚屋、蜂箱、纷飞的蜜蜂、蠕动的羊群,又为草原添几分诗情画意。遇雨则“无尽山色雨后添”。缭绕的雾气更给山林草原罩上一层神奇的面纱。电视剧《封神榜》中仙妖争战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可见这里的景色给人以飘然天外的魅力。

五堡墓地

    五堡墓地位于哈密市五堡乡政府西北2公里。南距五堡水库约1公里。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为原始社会晚期阶段的氏族公社墓地,距今约3000余年。海拔525米。1990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978、1986和199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进行的三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13座。墓区内墓葬十分密集,鳞次栉比, 排列有序。地表近平,不见封堆。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一般长1.5米,宽1米左右,深1.2~2米。近墓室底部有生土或土坯二层台,高约0.5米,宽约0.2米。二层台上铺弧形盖木,盖木大多为胡杨,盖木彼此切合不密,只稍事砍削,相对平整。盖木下即为墓室,一般长1.1米,宽0.8米左右。墓室内大都葬一人,均侧身曲肢,双腿极度曲卷。墓葬似曾遭严重破坏,其中干尸肌体多已撕裂或分离。

  出土随葬品除墓主随身鞋帽、衣服外,大多是日常用品和生产工具。从随葬器物的数量上,看不出明显的多寡不均、贫富分化的情况。日常用品有陶罐、木桶、木勺、木梳、石杵、青铜小刀、锥及装饰物。部分陶罐及木桶上施有黑彩和红彩,主体纹饰均为倒三角形图案。生产工具的石磨、木、木质三角形掘土器、木柄铜砍、纺轮、骨针等。另外狩猎、驯服牲畜的石球、笼头、马蹬、鞭及作为盖木入葬的木质实心无辐车轮等。由于墓地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所以墓室内尸体大多保存良好,是一批极为宝贵的人类学标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之附于体外而得以保存的皮帽、皮靴、皮大衣及各式平、斜纹毛织物,部分还相当完好。皮革的鞣制、脱脂水平较高,至今仍非常柔软。毛织物编织精细,质地细密,着色美观、大方、图案种类繁多,其中有件毛绣,红底,绣满三角图案,是一件罕见的珍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