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地之玄色:日本风景摄影的压抑审美

 笑熬浆糊糊 2012-11-02
无地之玄色:日本风景摄影的压抑审美
日本的岛国文化造就了日本民族压抑、封闭、内省、冷峻的性格。这种民族性也深深地烙刻在风光摄影里,形成了日本虚妄的摄影审美情趣。从日本的风光摄影可以深刻剖析日本的国民性。

情绪关键词 壓抑

解读人:冯建国

冯建国,1962年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1983年3月毕业于广东省广播电视学校新闻采编专业。1998年3月 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研究所。获艺术学(摄影)硕士学位。2000年10月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主讲大画幅摄影,广告摄影。现为清华美院副教授。

“其画面的构成包含着日本传统美结构的“幽玄”,其审美情趣是追求抽象的玄思、虚、空、否定之肯定。”

北义昭 远古的记忆

北义昭:出生于日本大阪,曾穿越亚洲、非洲中东部、中欧和俄罗斯数年拍摄作品,作品曾获日经国家地理(日本区)比赛大奖,作品曾在多家画廊、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北义昭的这组黑白风光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好地继承了日本人对风光摄影一以贯之的审美。沉闷、压抑的画面不仅反映了摄影师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深刻地反映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气质,为我们一睹日本摄影的内核打开一扇窗。

日本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由散布在海中的细长列岛组成,国土狭窄,资源贫乏。偏安一隅的日本典型的岛国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典型的岛国文化。

日本人的文化和生活,首先就是与这一片并不宽广的大自然的对话开始的。在这个列岛上,农耕文明很早就很发达。自古以来,对于日本人来说,自然就是神灵赐予的神物,自然带来了生命,带来了一切。人们在生活之中回归自然,与自然共生,与自然共一体,融自然之心于己心的理念也早已成为了日本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等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本。

近代的日本,由于学习了西方发达的科学文化与生产技术,形成了更加辛勤、喜欢劳动的国民习性,特别是尊重创造东西、尊重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的优良品性得以很好的继承,所以在工艺制作上都极其用心,在风光摄影上的精心仔细,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在日本人的生活工作之中已经根深蒂固。

在这样的文化、生活背景之下,再来欣赏日本的风景摄影,就不难体味到这种师法自然的“精致”与“压抑”的同时,又有割舍不下的个人淡淡的忧愁和特点。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查阅相关的资料时发现,每年以京都、奈良古都的四季作为拍摄对象的专业或业余摄影师就超过几百万人,摄影师通过自己的相机,对这种与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年年重复,乐此不疲。

而在日本,自然景色的知名度更高的,像富士山和五湖,长野县的上高地,枥木县的日光,青森县的奥之濑,北海道的富良野等,造就了像竹内敏信、水越武、川口邦雄、白川义员和前田真三等一大批著名风景摄影家,如果进一步把摄影的目光引申到把自然的景观,注入当代的观念、哲学或宗教的思想,如山崎博、柴田敏雄和杉本博司等。

日本的风景摄影一直在延续着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在与自然对话的种种体验当中,他们的内心也得到了深刻的洗礼。日本的风光摄影很大一部分就反映在这种人神对话的体验中。地域的封闭性,与世界的疏离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民族的性格,也深植于日本文学艺术创作当中。

天地苍茫,时光转逝,总是让人感到惶恐不安,反映在摄影艺术家们作品之中就变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孤苦情绪。北义昭的《远古时光》不仅把握自然的现象,更着重把握其根源的生命。他把自然看做生命的整体,自己也包含其中。他自觉自己与那来自自然的悠远的光是相通的,是融合在一起的,他因而把自然之光看作是生命之光,他的世界被暗淡虚无之光包围。

北义昭的黑白风光摄影很好地继承了日本黑白风光摄影的传统美学,特别是那黑白的调子,压抑沉闷,让人透不过气去。北义昭通过与自然的对话,感受到远古时光的深邃与遥远,继而对时光的流逝在内心深处形成莫名的感伤。其画面的构成包含着日本传统美结构的“幽玄”,其审美情趣是追求抽象的玄思、虚、空、否定之肯定。

强调“无我”状态的“禅意”,把万物都看成虚幻。在自然中警醒自己,寻求纯粹的自我也成了北义昭风光的一种风格。

光线从象征黑色的细节中显现出来,有如远古时代的浮光。我追寻的是远古光线在现今的极限映射。它们投射在世界的各式景观中,人类宗谱或者风景的存实通过它们而被展示。在这个意义上,光线已被追溯回远古时代。存活在摄影中的生命力无比明晰,它是我们不能抹去的最初记忆。—北义昭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