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自我批评

 昵称10993641 2012-11-02

批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自我批评

 

 

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出台以来,“批评权”问题一时间成为热议的焦点。笔者以为,对于“批评权”的解读,应当从正确理解“批评”二字的含义入手。字典对批评的解释有三:一为“评论、评判”;二为“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三为“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规定》中所言的“批评”应当涵盖一、三两个义项。据此,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理解为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进行评论、评判或提出意见。

批评权的提法是“规定”中的新内容,但批评行为事实上是一种教育常态行为,贯穿于教育环节的始终。比如说,你是语文教师,讲评作文,是不是要对语言、章法及思想上的错误提出意见?你是数学老师,是不是要对学生错误的解题思路提出批评?至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习惯发生偏差,是不是更要进行一番“严肃批评”?批评不但是一种教育常态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教师教育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不善于批评的教师恐怕未必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批评的教育怕是难以想象的教育。

那么,把一种本应属于常态的教育手段特别地加以突出,上升到从没有过的“权利”的高度,是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折腾”呢?非也!笔者以为,将批评权写进“规定”,至少有两个意义:

意义一,可以给班主任补一点政策底气。现在是一个强调“权利”的时代,学生有权,家长有权,领导有权,唯有咱班主任没有权。当权利的天平单方面倾斜的时候,班主任便逐渐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当全社会在一个个教育突发事件中无一例外齐刷刷地将矛头指向教师的时候,班主任便沦为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当班主任在教育行为中必须首先战战兢兢地考虑自身“安全”的时候,起码的师道尊严便不复存在,而尊严不存,又何堪育人之重?由此观之,将“批评”上升为“权利”,不管看上去多么别扭,至少给尊严渐失的班主任增加了一点政策的底气,让教育参与者的权利天平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平衡,极端情况下,可以让置身“险境”的班主任有一根救命稻草可抓!

意义二,可以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正一正视听。在这个百家争鸣而又浮躁冲动的时代,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略层出不穷:爱的教育、赏识教育、愉快教育、阳光教育,成功教育,不一而足。新理念、新方略没有错,问题在于这些教育理念经常被片面地理解、盲目地推崇,最终走向异化,旧的问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比如,一些地方,人性化变成了保姆化,尊重异化为放纵,有的学校明文要求班主任不能批评学生,尤其令人遗憾是,许多人将对学生的“爱”与“批评”、“惩戒”完全对立起来,仿佛爱学生就不能批评,批评学生就是不爱,尊重学生就不能责备,责备学生就是不尊重,“语言暴力”、“心罚”之类,成为一种教育时尚用语,成为教师头上的紧箍咒,由此引发的班主任不能管、不敢管、不愿管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此背景下,《规定》的出台,无疑以最权威的声音在全社会起到“正视听”的作用,但愿每一个教育事业的参与者都应该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地想一想:今天,我们该怎样面对青少年的问题,今天,我们该如何扬起教鞭?

解读批评权,要提防走入认识误区,特别要防止“放大”式误读。教师万不可挟批评权自重,“适当方式”的要求绝非多余。批评是一种药方,而不是“食品”,是药三分毒,每一次批评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而教育中,应尽可能少用批评,非用不可的时候,千万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一定要注意“剂量”的掌握,“病人”体质不好,苦口良药可能弄得他上吐下泻,旧疾未除,又添新患。为了减轻批评的毒副作用,教师要善于给批评这副“苦药”配一副“药引”,比方说,让批评与肯定同行,用一份诚挚的爱来包装等。此外,教师还要切记一点:千万不能做吹毛求疵的批评家,而要做学生心灵的阅读者,抛弃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放低自己的身姿,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小心翼翼地清除嫩芽上的灰尘。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自我批评,因而,最高水平的批评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评,将教师的外在批评转换成学生的内在批评,这应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艺术体现在这里,教育的魅力、价值也体现在这里。要达到这个境界绝非易事,需要高超的教育智慧。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呢?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学会了用是非分明的价值尺度来度量自己的时候,教育也就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因此,高明的班主任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免疫力”的增强上,而不是随时准备给学生灌批评的药汤。其次要重视批评的语言艺术。批评学生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更不是以激烈的言辞刺激学生,批评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艺术,细节的艺术。举个例子,一些老师喜欢说,你某方面很好,但是存在什么什么不足,如果将这句话倒过来这样说:“虽然你这件事错误很严重,但是好在你能够……”,同样是批评,带给学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强调的是缺点或错误,落脚点在否定,后者强调的是优点和成绩,落脚点在肯定。学生犯了错误还能得到肯定,内心会感到温暖和歉疚,在教师进一步引导下,就容易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对于教师的意见也更容易接受。

(发表于《上海教育》2009/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