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传统功夫即禅武医

 suoban 2012-11-02

少林传统功夫即禅武医

  (2012-11-02 17:44:56)

少林传统功夫即禅武医

释德建

  

    少林禅武医文化起源于1500年前,达摩祖师自天竺(古印度)东渡来华,在嵩山达摩洞面壁长达9年。其传法旨在教化众生,体悟自身,以善为本,教化世人通过修行锻炼身体,静虑反省,去除心魔。发展至今时今日,达摩流传下来的少林文化所讲求的众生平等、利乐有情,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和历史的演变,中国禅宗宣扬的已经不再是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其中也融入了中国数千年儒教、道教的思想,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少林文化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的体现。而少林禅武医文化,重点是讲如何通过修行,提升身心健康。

    在生活当中,禅武和禅医都是禅修的一种体现。少林的禅武不同于社会上流传的一些示范表演和竞技比赛,也非练四肢发达、武功争斗。禅武医是讲求通过练武来调整人们的身体和气血,使身体的动静结合,达成一致,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让世人每天都能愉快地生活和工作。禅武医亦是强调通过修行去探寻大脑、内脏、经络和气血运行的规律,真正体悟自身。所谓禅,即是人的心性,象征着美好和光明;禅是正品德,洗心性,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并加以调整。修禅就是要去除心魔,保持身心健康,成为一个自然自在的、美好的、光明的人。

    何谓禅武?禅即是觉悟,武即是通过觉悟来运用人体的经络和脉象,使身体达到一种健康的极限。在平时的行、站、坐、卧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通过练武来调节自己的心性和身体,主要的方法有气化疗法和饮食养生。人生在世间,有赖于生命的气机,万物都离不开气,所以禅武着重于练心、练意、练气。我们可以通过练武修行来调节人的身心,使人窍通、心静,身体舒适。心靜自然得氣, 氣血自然暢通。练武的方式既可以是静止的、自然的,也可以是自为的演练,用科学的方法使人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如今,城市中的人们不规律的工作,不合理的饮食方式和搭配,造成了许多功能性的身心障碍。素食养生是少林医学的一项重要方法。病从口入,生病往往都是因为摄入不适当的食物,对身体产生刺激,导致种种生理疾病。而这些疾病,又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身心难以协调。经过一系列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我们的禅武医已经系统地整合出一项身心健康疗法,详细地记述了关于禅修,饮食,通窍,内养功等用于修行的方法,使大家能够懂禅、通武、明医理。

 

少林传统功夫的特点

 

    少林传统功夫可以助人强健体魄、启迪智慧、净化身心,它与禅武医是紧密相连的。禅学、武学、医学三者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我们若想自然自在地生活,就需要练习传统功夫。用于养生的传统功夫,既可以动,也可以静,动静还能相互结合。比如,每天清晨起床之后,我们可以练习站桩,但需要注意先后顺序。起床之时,切勿突然起身,应先从睁眼开始,慢而自然。起身时先转体,然后再下地。貌似简单的动作,里面却大有学问,都要依法而行。至于站桩,其目的是为了吐故纳新。晚上我们摄入了许多食物,经过夜间的代谢循环,至第二天早晨,身体里面产生的燥气可以通过站桩来排出。站桩时,要在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安静随意地站立,去除杂念,然后开始自然或自为丹田呼吸。当感觉两腿有力时,就开始运动身体。不论你是走路还是坐卧,脚都是你的根基。运动时要以脚为根,以腰胯为轴。慢慢左右摆动,使身体达到自然协调。往左为阴,往右为阳。由静生动,动中有静。往左摆,左脚用力,运动左胯、左肩、左肘、左手。至一定程度,再以右脚为轴,往右摆,运动右胯、右肩、右肘、右手。左右阴阳的练习,是一个基本却十分重要的动作。往左去时,重心在左侧;往右去时,重心就在右侧。阴阳有虚实,往右用力,右脚为实,如果往左用力,右脚即为虚。无论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站和坐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左右运动。掌握这个方法以后,天长日久地练习,就是功夫。 

少林传统功夫诀义

少林传统功夫诀义 
释德建禅师与弟子在练功

 

    少林传统功夫十分独特,来回演练皆可于一线之上。即使是卧牛之地,一样可以原地翻身、跳跃、旋转。所以,少林功夫是不拘泥于场地的。坊间(民间)常误以为少林功夫十分刚猛,只适合年轻人演练。其实,少林功夫讲求的劲道是轻、灵、粘、滚。由易至繁,反朴归真。练功需要踏踏实实地练气、练意、练心,方能促进身心健康。传统功夫,重点是练习周身的协调性,幅度可以很小,身到脚手随,轻灵勿用蛮劲,也不可随意发声。过去,许多练功者常以声助力,惊吓旁人之余,于己也有损害。少林功夫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手脚皆非伸直,都是弯曲旋转的。出拳时若伸得过直,就缺乏回旋的余地。所以发力时,并非以臂出拳,而是蹬脚借身体送拳。脚是根,腰是轴。手脚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心意相合,意气相合,气力相合。周身协调,出拳时就能自然而有力。

    练功最重要的是练根基,而根基又来源于气的通畅,所以练功就是练气。心情不畅,就不宜练功,否则越练越气,胸闷气短,反而伤身。心情舒畅时,练功则气顺,气顺则气足,身体就能协调,使人耳聪目明,大脑更灵活。一开始练习传统功夫,先要练筑基,由站桩开始,然后去掌握阴阳虚实。此后,可以练习身体起伏,气沉丹田。身体往上升,气则存于丹田,身体往下降,则丹田之气由鼻窍而出,这就是人的呼吸过程,也是生命的原理,生命就在呼吸间。所以,传统功夫并不是练四肢发达,练的是人体代谢循环过程,也就是练气,这是人的能量来源。气顺,则气足;气足,则生血;血足,则生气,气血相合则身不虚。经过适当地锻炼,就能掌握阴阳,掌握人的内在,这个“内”就是内功。练内功就是练心。心不静,则不专,练功则受阻碍。心静意专,身体自然,方能练功。

    练功必需要注意饮食,这极为重要。有些人认为动物身上有许多具有营养价值的东西,若不食用,身体则无法强壮。但这些动物性的食物很难消化,容易在体内造酸积毒,伤害身体。即使去练功,也无法解决问题。我素食二十多年,十分清淡,但通过长期练功,即使是山上数百斤的巨石,也能挪动。适当地饮食,加上长期坚持修行,就能产生力量,促进健康。身体好,心情就好,大脑就更灵活。如果食用腥荤和过多的辛辣刺激,消化功能就会受损,即“运化不佳”。“运化不佳”,慢慢就产生热毒,肠胃就会堵塞,胸闷气短,鼻子也容易产生炎症。鼻为七窍之首,鼻子通,汗毛松,周身都轻松。鼻窍若是堵塞,周身皆不自在。无论如何练功,都难以有所收获。上下周身不一致,僵硬呆板不灵活。了解饮食的重要性之后,方能练功通窍。鼻通肺,眼通肝,耳通肾,嘴通脾,大肠通,气管松。吃的东西不上火,耳朵不聋,没有耳鸣,身体就很柔很轻。通过练功,促进代谢循环,排出痰气,鼻子通畅,泪管也不发炎。没有鼻炎没有泪管炎,也没有耳炎,你也不会产生大脑的问题。

    练功习武最重要就是清心、修心、正心。一个人若武德不好,就不该练武,否则易伤人。一个心不静的人也不宜去参禅,本身心浮气躁,即使去参禅,依然会行差踏错。少林功夫里边有很多禅修的部分,讲究济世为怀,而非好勇斗狠。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少林功夫更应该用于正途。几十年前,我上少林寺学艺,为的就是习武学医,助人强身祛病。比如,有人腰间盘突出,就可以用点穴,推拿,卸骨等方法帮其扶正,修复身体故障。

    作为佛家弟子在修练自身的同时,也要心怀世人。而若想助人舒困解难,首先就要渡过自身的难关,正所谓“渡人先渡己”。欲渡己,就须勤修行。禅师也是人,若无强健的体魄,连自己都帮不了,又岂能帮到别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用心去练,用心去体会,天长日久地坚持修行,方能有所收获,助人助己。佛法主张度世, 而武功搏击旨在伤害他人, 二者是互相克制的。佛门弟子习武,主要以强身健体为主,护法伏魔,在练武时必需心存慈悲之心。如不以佛法为本, 以禅学为根,练武之时必定自伤其身。功夫练得越高, 自身受伤越深。如果所练习的只是拳脚的外门功夫,危害只不过是筋骨之伤。但若练习的是少林上乘功夫,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 便容易戾气深入五脏六腑, 导致走火入魔,比任何外毒入侵更厉害百倍。少林上乘功夫伤人要害, 取人性命, 所以必须用佛法和禅心为之化解。而禅学修为越深, 功夫的领悟越深。 

行站坐卧的少林功夫

 

    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去体悟,每走一步皆是功夫。坐着可以练,站着也可以练,躺在床上也可以练。打好这一步基础,其他就能融会贯通。因为一即是多,掌握了“一”也就明白了“多”。例如,平时走路上台阶,可以向两侧走十字步,将压力减轻,不宜直上。为了建造禅院,我们背负一百多斤的重物上山,有水泥有沙子,此时就可以走十字步。上山后,拿着铁钎,开始铲土挖地,接着推刨子,这都是功夫。推刨子时,可以顺着身体,练腰胯的劲道和脚底的步法。劈柴打砖之时,一拾、一拿、一扔、一接,皆要准。种菜刨地之时,手举锄,用脚蹬,练身体协调。胯、腹往前送,再下压。割麦之时,左手抓麦,右手顺势一割。挑水之时,两脚一蹬,两肩一翻,然后调息,闭气,出气,回气,再呼气,可以很好地协调。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长期坐办公室,肩椎易酸痛,此时可以练习晃肩,很有益处。开车久了,可以手把方向盘,练吐纳,收腹吐气,然后自然放松,这对腰椎间盘很有好处。

少林传统功夫诀义 

弟子们于山上背水、运水,也是在练功

 

    平时,我们可以在讲话的时候尝试放慢语速,将两手放于丹田,开始导引,从而保持心平气和。当身体很疲惫的时候,可以使用自然牵引法。头向上引,身体跟着起,脚跟自然提起;落地之时,先落脚,脚跟缓慢着地,然后再屈膝降身。当需要长时间站着讲话的时候,可以使用丹田呼吸法,促使生津化痰,避免口干舌燥。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练功修行,都是参禅的一种表现。练功修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练气,气从何来?从丹田。如果仅使用胸腔呼吸,气就不能到丹田,无法归根。气若不能归根,就易造成胸闷、气短、头晕、疲劳;气若能归根,练功的时候,身体就能自然自在。自然牵引起身的时候,鼓肚凹腰,气就能回到丹田。

     “行”: 平日里,许多人走路非常快,似乎是为了不耽误时间。事实上,急走伤筋,若行得太快会给大脑和心脏带来很大压力。所以,走路也要讲究方法,要慢慢走。走路转身时都是以胯为轴,转身先转胯,胯是一个人周身的枢纽。如同汽车的方向盘,有中心轴。脚即是轮胎,方向盘一转,轮胎走,胯一转,脚也跟着走。转身要由胯带脚,牵动上体。同时,行走时腰要伸直,大腿向内合,就会感觉很有力量,这样对腰椎也有好处。走的时候先抬大胯,退的时候也是如此。若走内八字或者外八字的,要纠正成直线行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转身转胯以及走路是脚内侧先着地,不是脚外沿着地。脚的内侧是最有力的,练功时也是脚内侧先着地。如果是脚外侧先着地,就容易产生分家不合的现象。扎马步的时候也是用脚内侧,膝盖外展,两胯一紧,如同骑在马背上,姿势就十分灵活。上楼梯时,宜放慢步伐,同样使用脚内侧,大腿向内收紧。此外,上楼梯不宜直走,应斜走,这叫横行式。走的时候主要不是靠脚的力量,而是靠腰胯,利用旋劲,晃着走,如同风摆柳。方法虽易,但要注意“慢”,慢才能自然。练得太快,身体就不能自然自在。平时上山,用的就是此方法。向左转时,左腿一用力,右腿就放松,向右转时,右腿一用力,左腿就放松。脚是根,胯是轴,由腰胯来带动身体。双腿与膝盖都是灵活配合的,依法练习,对膝关节和踝关节皆有益处。

    “站”: 站立的时候,宜采用阴阳虚实的方法:右脚微微向后,右膝弯曲。右脚七分力,左脚三分力,即有虚实。然后,左脚也可与右脚互换,就形成了阴阳虚实。当一个人在安静空闲的时候,可以练一下虚桩。双手置于丹田,自然站立,待呼吸均匀之后,口内若生津,可以咽下。两脚分开站立,两膝弯曲。然后,双手自然下垂,如同猿猴一样。做虚桩之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弯曲的程度,以求自然自在。之所以称其为虚桩,就是要做到似有力又无力,讲求一个“无”字,从无到有。万法皆由虚中生。站桩的时候,三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甚至一个小时都可以,关键在于用心去调整自己的身体。当身体在不断地被调整,就意味着身体在不断地觉悟,每时每刻都能增进对自身生命的了解。这就是行意禅。禅是一种智慧,谈禅不提禅。静心感悟生命,把持自己。禅其实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的身心之中。

    “坐”: 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但都离不开起和坐两个最简单的动作。坐的时候,应先观察坐的位置,不宜坐空。坐下时,先屈膝,鼓腹塌腰,气就能沉丹田,然后慢慢落座。坐着的时候,可以进行丹田呼吸。提肛收腹合嘴出气,调身体,坐得直,对腰椎、肩、背和颈椎都有好处。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锻炼,通过练功来调身顺气。起身的时候,不宜起得太快,也不能弯腰起身。头为一身之主,起身先起头。两手按腿出力,膝盖伸直,腰椎挺直,利用腰胯的力量,慢慢起身。既可以正面直着起身,也可以左右拧腰起身。但一定不能快,否则容易伤到腰椎。许多人练太极,练瑜珈,练任何一门养生功,都是同一个道理,不能求快,过犹不及,欲速不达,快易伤身。有人坐禅,一坐就是七天,而且不吃不喝,这样的禅不坐也罢。坐禅不拘泥于坐法,单盘可以,双盘也可以。日常生活中,都不应拘泥于坐法,自然自在坐行意禅即可。

    “卧”: 久坐伤血,久走伤筋,久站伤骨,久睡伤神。关于卧睡,有些人以为前一晚若没睡好,第二天就要睡很长时间,把觉补回来,这是一个误解。睡前坐在床边,先静一会,不宜看电视,也不要看书,身心休息放松。接着,坐着练一会丹田呼吸,自身感觉练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两手扶床,慢慢躺下。睡的时候,也是两手抱丹田。因为生命就在呼吸间,出气入气,都源于丹田。躺着进行自然呼吸,心平气和,身心愉悦。若习惯于侧睡,翻身之时,则要利用胯。向左侧睡,就应将右手过胸放在头部的左边,左手环抱腰腹。反之,右侧睡则左手过胸置于头部右边,右手环腰。这一睡姿来源于佛祖参悟的姿势。

 

    行、站、坐、卧都是禅武医修行的法门,里面都蕴含着智慧。禅学、武学、医学都是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禅武医的重点是在医学,修习少林医学,就要修禅、练武。学医能知阴阳五行,练武能知经络章象,而禅武和禅医都是禅修的体现,禅通、武达、医理明。修行自身,众生平等,诚心自渡,济世为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