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休了才顾健康是错误的人生设计

 青岛的妹妹 2012-11-03

退休了才顾健康是错误的人生设计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


  眼下,不少年轻人自认为身体好,当身体有病痛时,总是想扛扛就过去了;还有一些人觉得去医院太麻烦,就随便找点药吃。就这样,小毛病日积月累扛成了大病。一些年轻人突发心脏病、脑梗甚至猝死的事件更让人惋惜不已。
  
  年轻时忙工作,等退休了再管健康,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设计。10月22下午,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除了年轻人自己要主动防病,如何使老百姓晚得病、少得病也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如果只是使用最先进的生物技术,针对疾病终末期进行治疗,将会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重视预防和康复,改变“前不防、后不管的局面。
  
  最大的危险是年轻人没有风险意识
  
  中国青年报:我国当前慢性病人数呈现怎样的状况?
  
  胡大一:我国慢性非传染疾病呈井喷趋势。最主要的五大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心血管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每年,这五大类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数的40%。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慢性病发病致死年龄也在提前。比如,北京市在19841999年的15年间,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增加了50%,其中3544岁男性心梗死亡率增加111%。现在更高,甚至一些中青年医生也得了心肌梗死。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慢性病年轻化?
  
  胡大一:有三大原因:首先是肥胖。很多青少年吃得多,爱吃肉,爱喝含糖、高热量饮料,又没有运动习惯,成了小胖子,这埋下了一生的祸根。第二,吸烟饮酒。发生心肌坏死的第一大因素就是吸烟。由于大量饮酒,很多人肝脏系统出现问题,甚至引发心房颤动或酒精性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有人甚至喝死在酒桌上。第三,精神压力大。人在高压环境下成长,往往形成焦虑、惊恐、抑郁等不良情绪,加重心血管病和癌症发生的风险。
  
  中国青年报:现在不少年轻人每当身体有病痛,总是想扛扛就过去了。您怎么看?
  
  胡大一:我觉得最大的危险是年轻人没有风险意识,总觉得心血管病等都是老年人的事儿,离自己很遥远,于是身体长期处在超支状态。他们即使有了心脏病也没察觉,甚至有的人得了心肌梗死还以为是胃有事儿,认为稍微歇歇,扛一扛就好了。这一扛,很可能就把救命最重要的时间错过了。所以,年轻人千万不要扛病,要留意身体上蛛丝马迹的变化,及时就医。
  
  大家还要丢掉幻想,不能认为工作挺有成就,医保也挺好,等有病时请最好的医生看病就行了。年轻时忙工作,等退休了再管健康,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设计。大概一半的冠心病患者,第一次感到不舒服时就会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最终致残或丧命,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治疗。所以,年轻人要主动防病,从今天开始就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中国青年报:您建议怎么预防?
  
  胡大一:在我国,高血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是导致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5个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如果能做到以下7个方面,我想大多数人都能活到90岁以上:
  
  第一,戒烟限酒。
  
  第二,坚持运动。每天做30分钟连续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打乒乓球、扭秧歌、跳舞、爬山。如果想节省时间,身体素质又特别好,可以每天做15分钟剧烈运动,比如快跑。
  
  第三,饮食健康。饭吃八分饱,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少吃精加工的米面,少喝甜饮料,少吃油炸食物。
  
  这是3个生活行为,还有4个健康指标: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血压保持在120-80mmHg以下;血糖空腹小于6毫摩尔/升;理想胆固醇小于5毫摩尔/升;腹围女性小于二尺六,男性小于二尺八。
  
  一位35岁的患者得了心肌梗死,无论手术怎么成功,都是悲剧和遗憾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现在一些医院轻预防、重治疗?
  
  胡大一:医学的价值,绝对不是让每个患者都吃上最贵、最新的药,做最贵、最先进的手术,而是使老百姓晚得病、少得病,不断延长健康生活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一位35岁的患者得了心肌梗死,无论手术怎么成功,都是悲剧和遗憾。这种悲剧和遗憾完全可以预防。从根本上为患者服务,找到最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才是医学从业者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在疾病预防上,医院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胡大一:医院要推进二次预防,就是怎么预防病人再次得病。因为得过心肌梗死的人出现猝死的情况,比没得过的人可能更高。不少得了心肌梗死的患者,没人指导他改变生活方式和调整药物,没人关注他得病以后的心理障碍,也没人帮他回归工作、回归社会。医院应该提供康复/二次预防服务,防止患者疾病复发,让病人重新做回自己,活得跟正常人一样。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医生需要怎么做?
  
  胡大一:想做一名好医生,绝对不能只等着患者得病后来就诊,必须要重视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医生应该把每天的医疗实践与疾病预防结合起来,既要开该开的药、做该做的手术,又要劝病人改变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医疗是目前医疗服务的短板
  
  中国青年报: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需要各类康复专业人员超过50万人,但从事相关工作的只有数万人。为什么缺口这么大?
  
  胡大一: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曾经特别强调,康复医疗是目前医疗服务的短板。我觉得心脏康复是短板的短板。我国长期以来对康复工作重视不够,这是整个医疗体制的问题,现在医疗资源有限,大部分都投在了治疗领域,所以一些地方出现了前不防、后不管的局面。有些医院很功利,认为搞康复,反复住院少了,手术包括支架少了,医院就不能营利和发展了。这种认识必须改变。做好康复,让病人少复发、少住院,肯定节省医疗资源。
  
  中国青年报:重视康复还有哪些好处?
  
  胡大一:第一,总死亡率减少,让病人活得更长、生活更有质量。如果能推行系统的心血管康复工作,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丧生的患者数量将减少1/5。如果脑卒中患者能够在发病后1年内,及时接受康复训练,超过60%的患者可以实现日常活动自理。第二,明显减少反复住院,节省病人医疗费用,医生和病人能更多沟通,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是解决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机制。康复应成为医疗服务链必备的组成部分。
  
  中国青年报:怎么保证康复成为医疗服务链的一环?
  
  胡大一:首先要在卫生政策、医保制度上做总体调整。现在如果有大病医保,做支架马上就可以报销,心脏康复则没纳入医保。第二要普及常识。目前我国的康复治疗主要针对脑卒中、偏瘫、智障等疾病,很多人认为四肢能够自由活动、智力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根本不需要康复治疗,这是不对的。买辆车尚且需要保修维护,现在不少人是花钱买支架不买维护,只等大修。政府、医院、医保付费方、病人都要转变认识,看到社会需求,认识到康复是必须要做的事。
  
  中国青年报:做康复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吗?
  
  胡大一:我觉得可以有多种机制,可以成立专门的康复医院,大中医院可以设康复科或院中院,还可以在每个科室延展康复服务,比如心脏科增设心脏康复科。
  
  现在康复医疗的形势很好,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已经转成康复医院了,朝阳区很多二级医院也将未来发展定位在康复上,很多民营资本也对康复有很大的兴趣。我相信康复事业在未来10年会有巨大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