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李玉刚艺术的特点(转文)

 STYJ0754 2012-11-03
(原文转载)
·作者·四代怪人
================================================================================

自从2006年的星光大道上出现李玉刚的身影后,有关这个东北小伙子的议论似乎就没有停止过。也难怪,向前翻过几十年,在中国这个并不缺少各种艺术特色的舞台上,还真没见过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角色。依照中国人传统看待事物的眼光,无宗无派、异想天开的独创舞台演出形式,客气点说是尝试创新、勇于实践;往歹里想就是荒腔野调、不登大堂。

但谁也想不到,就是在充满怀疑、非议、甚至打压的环境下,这个浑身充满崭新艺术灵韵的小伙子,竟然在短短的6年里,凭借着他坚毅执着的努力、刻苦顽强的奋斗,在现而今的中国艺术舞台上,生生打拼出了一方自己的天地。

作为一个具有一点艺术欣赏爱好的普通观众,当我接触到李玉刚的表演艺术时,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他在舞台上呈现出的那种清丽、温婉、栩栩如生的古典美人形象。随着了解的深入、观赏剧目的增加,他演出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由不得让人深深地迷醉在那少有的千面转换、多型多彩的艺术表现之中。
对绝大多数从事艺术表演的人来说,学有专长是突出的特点:歌者为歌、舞者为舞。虽说在中国特有的戏曲中,演员要掌握唱、念、做、打各项技艺,但也有行当之分:生、旦、净、末、丑互不相干,乱了规矩是万万不容的。

可李玉刚这个从农村出来,没进过艺术课堂、受过专业训练的草根演员,凭着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凭着天生的艺术悟性和吃苦钻研的精神,自学成才,练成了一身奇技:歌能男女双声、舞能曼妙柔美、演能倾国倾城,素颜能做歌手、装扮可化美人。我常常感觉,在他的身体里,好像存在着不同性别、不同特征的生命体。每当他登上舞台的一瞬间,那种充满艺术气息的灵魂,就会在聚光灯下骤然释放,让整个舞台散发出非同寻常的炫目魅力。
要了解、分析李玉刚的表演艺术,最好的着眼点就是已经面世发行的两盘专辑《新贵妃醉酒》、《逐梦令》和公演的两部舞台剧目《(新)镜花水月》、《四美图》。虽然相对来说作品的数量不算太多,但从中也足以让人体会和感受到李玉刚艺术独特的精彩和强大的魅力。

1. 男女双声

代表作品《新贵妃醉酒》、《逐梦令》、《天池》、《美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这是李玉刚特有的演唱形式。当初他就是凭借这一鸣惊人的演唱,走上了现在这条独特的艺术之路。

玉刚的男女双声,男声深情凝重、女声清亮委婉、转换自如、不留痕迹。闭目欣赏时,感觉就是两个人在演唱。这种技巧的熟练和独特的天赋,真不是什么人练练就能达成的。谓之一奇。

2. 女声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重新改编的歌曲,十分成功。玉刚利用女声演唱方式演绎出别具特色的超高海豚音,让整个作品具有了强烈的震撼效果。每次演唱都会引起听众的巨大反响

代表作品《浣纱曲》、《归去来兮》、《出塞曲》等。

玉刚纯女声的演唱歌曲大多是舞台剧中的插曲,当然也有其他翻唱的曲目,如《枉凝眉》。在女声的演唱中,他最擅长的是具有戏歌风格的旋律。每每可将歌曲中的那一份婉转缠绵,幽怨哀伤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闻曲生情。

随着近年来的深入训练,感觉玉刚女声部分在原来较单一的民歌演唱方式中加入了一些美声的演唱方法。从而使得呈现的曲风更加多样,气势更加恢宏。《出塞曲》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3. 男声演唱

代表作品《落墨》、《花满楼》等。

这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首是《落墨》,这首歌曲风轻快、优美,虽然歌词部分仍延续了玉刚演唱作品中忧郁、伤情的格调,但乐曲的音乐效果冲淡了悲伤的感觉。在演唱中,副歌部分的男声假嗓的运用使得歌曲的音色一下子有了灵动的变化,与前部富有磁性的男声形成一种明显的对比。整个歌曲的演唱,一气呵成、十分优美动听。

但相对说来,玉刚的纯男声演唱作品还是略少了些,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创作。其实男声演唱的曲目同样具有李氏特色:沉静、深情、雅致,略带磁性的嗓音,轻轻的将一段段旋律缓缓送入听者的耳中,使人心静、如食甘怡。

个人感觉,男声作品中高进的作词、作曲最具特点,内涵丰厚,也最符合玉刚的艺术风格。真切的希望将来玉刚能够与高进多多合作,产生出更多的好作品。


4. 舞台形象和演绎

代表作品《(新)镜花水月》、《四美图》。

除了歌曲演唱,玉刚更出色的艺术体现在男扮女装的舞台演绎上。风华绝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倾国倾城,好像所有赞美的词汇罗列在一起也毫不为过。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玉刚形成了一套适应自身特点的舞台表演方式。扬长避短,身形、舞姿、表情、眼神,方方面面的结合和呼应,成功的塑造出一个个柔美动人的古典美人形象。


但从现实来说,个人感觉,玉刚的舞台作品还需进一步的丰富。最近李玉刚艺术研究中心成立,玉刚也在今年元旦相隔9个多月后发出的第二篇博客中谈到对艺术研究中心的期待。当天在给玉刚的博客回复中,我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些年来,你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短短六年,你用常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自我突破。“李玉刚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毫无疑问会对你创造的独特艺术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

但实话实说,作为理论研究对象,仅依靠现有的、可作为独立成形的两台舞台作品(《新镜花水月》和《四美图》)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艺术之苑站有一席之地,要让艺术理论研究言之有物,除去作品的质量外,数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玉刚,真切的希望你能在国家院团和国际演出公司的支持、帮助下,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舞台作品,特别是情节、内容更加丰富的单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剧目。当然,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是,相信你的能力。一旦这些愿景能够实现,李玉刚艺术就不再是人们心中模糊的名词,而是真实的存在。相关的艺术研究,也会如有源之水般灵动活跃起来。

玉刚:期待你抛开负担、全力投入自身艺术的这一刻,为了你数十年的梦想奋力去搏吧!我们会坚定地站在你的身后,为你喝彩、为你加油!
分析玉刚目前的舞台作品,基本是以片段剧目串联成型的,《(新)镜花水月》是典型的例证。这种作品留给观众留下的更多是视觉、听觉上的感动。《四美图》虽然较之镜花有了长足的进步,借由叙事的诗句进行整体连贯,也从中提炼出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同时各部分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故事脉络。但每部分内容仍然只有主题意义上的表现,采用两段歌、一段舞的形式,画龙点睛的将每个人物最突出部分的主体稍做展示就告结束。两部剧从人物的塑造和勾画上,远远没有达到单一人物剧目所能展现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人物命运等等可以给人以更多深层次感受的作用。

如果想要让自身的艺术真正立得住脚,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更有价值的作用,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作品的数量是应该考虑的。对于玉刚来说,新作品的结构形式是关键问题。多年来,玉刚已经形成独自掌控舞台的演出习惯。看得出,在多角色互动情况下,往往是玉刚感到困难和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练习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能否胜任单一人物剧目的关键。

这篇小文即将结束时,恰逢玉刚新又发出了微博:“开始工作,看到这些画笔,心里有时候会难过,它记载了我太多的喜怒哀乐,有一支画笔我会永远保存它,因为它蘸过我的泪水!经历了这么多,我又一次重新开始,感觉我又成长了!……

看到这些文字,心中也不免感慨万千,玉刚就是为舞台、为艺术而生的。愿上苍护佑这个孤独、顽强、善良的灵魂,让他在芳华正茂的年华,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喜爱李玉刚的人们,留下更多可欣赏、可回顾、可传承的经典吧!

我热切地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