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冷的秘密你知道多少(转)

 竹影在窗 2012-11-03

寒冷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寒冷让你发抖,逼你不得不找出长围巾、戴上软帽……可你是否真的知道它的秘密呢?寒冷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存在,它遵守某些奇怪的定律,扰乱它所接触到的躯体,并且以降到极限温度为乐……小心冻着!

        -273.15℃没有比这再冷的了!无论你用多少冰块都没法得到比这更低的温度。这是绝对零度,寒冷的极致。为什么我们有时说"绝对零度"而不是-273.15℃?

  它们是同一个意思。为了方便,物理学家使用的温标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较喜欢使用以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Kelvin,1824~1907)命名的"开氏温标"。这个温标来源于可能出现的最低温度。这就是为什么-273.15℃相当于0开(我们不说"开尔文度"),而0℃相当于273.15开。

       是谁发明了绝对零度?

  一个名叫纪尧姆·阿蒙东(Guillaume Amontons,1663~1705)的法国人第一个假设了极限温度的存在。1703年,他发现降低密封瓶中一定体积的空气的温度,瓶中的气压也会随之降低。他由此推断温度降得越低,气压也就会越小,直到为零。然而气压代表的是外部力量对一个表面的作用力,它不可能为负数。一旦降到零,它便无法再低,这时它所对应的温度也同样降无可降。阿蒙东推算这个温度为-240℃--不赖啊!

        物质在这个温度下会出现什么变化?

  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组成物质的原子充满了活力。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它们跳动着,回旋着,闹腾着,简直和课间休息时的学生差不多。现在,我们把温度降到这鼎鼎大名的-273.15℃,看看会发生什么……上课铃声响了!原子们个个都静了下来,振动、躁动、转动……都停止了。我们把这一状态称为它们的能量基态。

       为什么温度不能降得更低?

  拿一个-273.15℃的冰块作例子……或者不要"拿",就观察一下好了。你还能把它再降个十几摄氏度吗……试试看……不行吧?别沮丧,即使是最优秀的物理学家也无法做到这点。因为一个物体要冷却,必须以热量的形式出让一部分内部能量。热量实际上是两个物体传递能量的"钱币"。想知道热量从哪里传向哪里,只需要比较两个物体的温度。"喂,你!你比我更热吗?那么分点你的能量给我,直到我俩温度相同。我接受热量和信用卡付账。"--这可能就是冰块和一杯热水之间的对话内容。然而,一个温度为-273.15℃的物体无法出让热量,它没有足够的内部能量可供出让,仅剩的那一点只够维持它自身存在。它唯一能做的是接受热量,也就是回暖!

       现在的纪录是多少?

  0.000 000 000 1 开!这不是绝对零度,但已无比接近了……这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99年运用磁性非常强的磁体取得的。但老实说,被冷却的只是铑原子核的一小部分。根本无法冷却整个实验样品,比如说围绕原子核做运动的电子就热很多。而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卡斯特勒-布罗塞尔(Kastler-Brossel)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成功地用激光冷却了几十亿个原子,不过他们所达到的最低温度要比赫尔辛基团队高10倍左右……

  而对于体积更大的物体,更不可能降到这样的低温。法国格勒诺布尔(Grenoble)超低温研究中心实验室将25厘升氦降至0.0001开,保持着这方面的一项纪录。该实验室使用的正是昨日的冰箱制冷技术。

       这是宇宙的温度吗?

  不!宇宙深处的温度为2.7开,即-270.5℃。不过宇宙中自然也有些热源,比如说恒星。为了理解这仅剩的一点温度是从何而来,只需把宇宙想象成一大碗汤,一碗130多亿年来一直在冷却的汤。130多亿年前发生的大爆炸是万物的开端,时间与空间的起源。宇宙从比针头还小的一点开始,不断膨胀。而那时的温度,比任何我们所能想象的温度都要高。宇宙炽热、滚烫。而从无极限的高到2.7开,可以说这碗汤真是冷透了!而且它仍然在降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宇宙温度永远不会低于0开。

  匪夷所思的寒流世界!

       在极低的温度下,物质会丢弃它们原有的礼仪。气体和金属会变成超流体或超导体,并且表现得十分怪异……

  多穿些衣服,我们将前往酷寒之地:约-270℃的深寒世界。在那里,我们和一种如清水般的液体有约,那就是氦。你或许比较熟悉它处于气态时的样子:就是这种比空气还轻的气体带着气球从千家万户的屋顶上飞过。但就像所有气体在低温下所表现出的那样,它也会液化。在-269℃,氦会液化。而再降低1℃,它们就变得……疯狂……如天外来客般……匪夷所思。总之,1937年,当人们首次观察到这种现象时,竟然找不到合适语汇来形容它。俄罗斯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Piotr Kapisa)不得不为此发明一个新词:超流体。

  超流体?莫非它有超级力量?的确,它甚至还有好几种超能力。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穿墙而过"的能力。这超能力是因摩擦消失而来。当我们说某种液体很黏稠,是指它在物体表面很难流淌。比如说蜂蜜非常黏稠,水就不太黏稠;而超流态的氦是一丁点儿都不黏稠。所以它很容易流淌、散开。对它而言,所有的容器都是一个超级漏勺。想象一下:一条只有几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一颗原子大小)宽的缝隙,氦原子们争先恐后地从这条裂缝潜出。

  也许你造出了一个具有完美密封性的容器?那最好把它盖紧了。否则的话,液体会沿着容器内壁攀缘而上,它们会连成一层薄膜,直到杯沿。然后它们安静地沿外壁流下。只需几分钟,你的容器便空空如也。水也是,在杯子内它总有往上攀缘的倾向。和液氦一样,它被自然界一种名为"范德瓦耳斯力"的电磁相互作用所吸引。而且在超流体身上,只要沿容器内壁蔓延的液体薄膜上端和下部出现细微的温差,一种非常复杂的机制便能使液体开始向上攀缘,就好像高处有东西在吸一样。超流体的黏度为零,因此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它向上运动。黏度一般的水就做不来这一手,所以它只能安静地待在你的杯中。

        动起来!交通流畅得很!

  难以置信,不是吗?但好戏还在后头。因为超流体并不孤单,还有一种叫做"超导体"的,它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像是表兄弟。超导与超流类似,不过它不再发生在氦原子身上,而是发生在电子身上。在正常情况下,电子会不断撞击导体金属的原子,本该用于前进的能量结果变成热能散逸掉。当它们最后再也无力前进时,电流也随之消失了。但在极低的温度下,一切都变了。降至临界温度以下后--每种金属的临界温度都不一样,水银为7开,铌为16开--电子就不再撞击原子,它们就好像从一条堵塞的道路转到了高速公路上,再没有任何障碍。结论就是,一旦把电流注入超导金属,这股电流可以几年不断……而且不需要发电机来维持!这真是天外之术,可以用它来解决多少问题啊!

  但超流体与超导体到底是从何处得到超级力量的?这还得到量子物理中去找。你可得打起精神看好了,这门学科可不是以容易著称的!在极端的低温下,氦原子或电子处于最低的能级上。这些小微粒聚集在一起--请想象它们一个贴一个紧紧靠在一起……并很快连接起来。因为在量子物理中,所有的微粒都可以被视为波--或者说带点波形的短绳。当温度下降,这些波便平摊开来,并叠在相邻的波上,就好像一条短绳搭住另一条短绳。最终所有的短绳都紧密连接在一起,变成一条长绳。这条长绳成了每一次运动的最小单位,而不再是几十亿短绳分开作用……这个变化改变了一切!

  因此我们必须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物质和那些微粒。小微粒们不再单独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集合:大家合并在一起,变成一条绳子。它们中的任何一员从此都无法脱离队伍。单个微粒的概念这时已没有意义了,它们不能脱离"绳子"而存在--黏度的丧钟已经敲响。

        禁止碰撞

  实际上,黏度是某些原子与其攀缘的容器内壁进行能量交换的表现。这些原子攀附在容器内壁上,脱离了队伍。而在深寒世界,绝对不会出这种事,原子们根本无法做到这点。

  超导金属中的电子也一样,它们被禁止与原子碰撞,违者……"通报批评"。事实上,超导与超流是量子物理十分显见的两种表现形式。但我们通常看不到此类物理现象,因为受量子原理支配的原子、微粒,它们的身围都不超过一百亿分之一米。因此,参观深寒世界,同时也是发现无限微小的世界……怪不得现在离开时,我们会有点头昏眼花、思绪不清……

  破纪录的寒冷

        在继续探究寒冷的奥秘之前,先来暖暖身子吧。你知道宇宙中有哪些最冷的地方吗?

        宇宙间最寒冷的地方

  宇宙间最寒冷的地方并不在遥远的星河尽头,而是在法国,具体地说是在位于格勒诺布尔的超低温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在那里,温度可以低到0.0001开,相当于-273.1499℃!呵呵,你先前肯定是想到一个更奇怪的地方去了吧!但实际上,宇宙空间的温度大致在3开左右,所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确实是在科学实验室里。超低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与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学者合作,用类似上图中的仪器把1/4升氦降到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温度。这仪器其实也就是一个"冰箱"--虽然不完全像你家里的那个。镀银的蛇形管①和家用冰箱背后的那根黑色管道一样,是一个热交换器。在蛇形管内流动着冷却气体:氦3。而需要降温的氦则在最下面的那个部件里②。这个部件可真小,也就能做做冰块罢了……

        太阳系内最大的昼夜温差

  太阳系内最大的昼夜温差出现在离太阳最近的水星上。在那里,昼夜温差将近600℃。水星至太阳的距离只是地日距离的一半。因为靠得近,所以晒得也厉害。白昼,是430℃高温的炙烤。夜里,则是-180℃的低温冷冻。这主要是因为水星没有大气(而金星和地球有)来保存热量。这巨大的温差同时也由其漫长的白天和黑夜所决定:水星上一个白天的时间就相当于地球上的88天!

       太阳系内最冷的天体

  太阳系内最冷的天体是厄里斯(Eris)星球。根据天文学家的观测,那里的温度为-250℃。这个直径大约2400公里(地球直径为12700公里)的矮行星是柯伊伯带天体中的一员。它所处的轨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地日距离的38~98倍。厄里斯星从太阳吸收到的能量非常少,所以它的温度才会如此之低。而柯伊伯带中其他离太阳更远的天体,它们的温度一准更低。

      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

  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是南极洲的东方站(Vostok station)。1983年7月21日,科学家们在那里测到了-89.2℃的气温。应该说东方站所在的这个地方绝对是个低温王国。首先,这里是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南极,有半年的时间都是黑夜:低温纪录就是在阳光消失3个月之后才测到的。其次,东方站的海拔为3400米。如果你登过山,你就应该知道,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再者,东方站位于南极大陆腹地,完全不受海洋温度的影响,因为海洋的温度处于-2℃~6℃,会使沿岸地区相对暖和一点。

       从古到今最低的平均气温

  地球诞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低曾降至-40℃,这与当前宜人的15℃相差很远。干脆这样说吧,那时的地球是一只大冰球。那是在75亿年前,很有可能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引起。二氧化碳是一种能吸收并保存太阳热量的温室气体。没有它,温度就会急速下降(而当它太多时,温度就会上升,这就是目前所发生的情况)。那么在那个时候,二氧化碳究竟去哪里了呢?海洋,是海洋从大气中夺走了大量二氧化碳。

  冷冻,为了复活?

他们死于疾病,安眠于-196℃的低温环境中,期待有一天人们能把自己唤醒,并治愈他们的绝症。然而经过这样一次冰冻之旅,他们能毫发无伤吗?

  来,冻一下,然后继续活!在美国的一些机构,如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 Life Extension)或者是人体冷冻研究所(Cryonics Institute)看来,"尸体冷冻术"就是如此简单。最近20多年,他们一直在向客户提供此类服务:只要医生一下死亡鉴定,他们就立刻把客户的尸体存入-196℃的液氮中……这条"天国"之路冰冷刺骨,但值得一试,因为这里卖的是"来回票"。原来,这些机构向客户郑重地解释,说只要有一天,科学能够治愈导致他们死亡的疾病,就会把他们救醒,让他们摆脱病魔,重享人生。你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可相信的人还不少呢。2007年,就有130多人选择交付15万美元,把液氮冷冻柜作为自己最后的居所。而且此后,他们每月还要支付500多美元的维护费用。不过再次"叫醒"他们应该是相当艰难的。鉴于完好地冷冻一具躯体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他们要等待的恐怕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而是科学的奇迹了!

        搞不好变成碎肉酱!

  确实,想把自己冷冻起来的人最终很有可能变成一坨碎肉!水是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水分在人类肌体中的含量达65%。当温度降到0℃以下,我们细胞中的水就会变成冰。然而,同等质量的冰比液态水的体积要大9%。如果你把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放入冷冻柜,瓶子很快就会胀破,因为水结冰后体积膨胀了。被冷冻的细胞,其结局大致也同样悲惨,边角锋利的晶体会像许多把小刀刺破细胞膜。如果冷冻的速度很慢,就将导致细胞液漏到细胞外,细胞慢慢枯死。

       兔子撒尿就是胜利!

  在冷冻中永生一时半会儿还办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对这一课题不感兴趣。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可以冷冻精液、胚胎和皮肤……但最大一次成功是在2005年,诞生在美国人格雷戈里·梅伊(Gregory Mahy)的实验室里。他先取出兔子的一只肾,把它放到-130℃的低温中保存;然后解冻,用它替换下兔子的另一只肾,而兔子竟然还能正常地小便!这也就是说,这个肾运作良好!当然,兔子的肾很小,只有20克重,不过这仍然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它的实现多亏了一项高速发展中的尖端技术--玻璃化冷冻。

  将一个生命系统玻璃化,简单地说就是让其所有内部分子都暂时停止运动。这可以防止水分子结晶,使它们仍像液态时那样无序排列,但围绕一个确定的平衡位置振动。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就必须夺去每个水分子中的能量,使它们之间无法进行相对位移,也就是说要将它们冷冻。但要注意的是,冷冻的速度必须非常快,使水分子没有时间结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给它们制造点障碍。

       救命的酒精!

  这个任务由冷冻保护液完成。其实这就是一些防冻剂(比如酒精家族的一些分子,如丙三醇)。水分子在结晶时,若有防冻剂分子混杂其中,结晶就会延缓……这正是研究人员所期望的。因为要将纯净水玻璃化,每分钟就必须降温100万摄氏度,而掺入防冻剂,每分钟降温十几度就能大功告成了。

  基于这个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想象人类在几十年后就会拥有器官库,使有需要的病人随时都能享受器官移植。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整个肌体的保存……除非把人体拆零。因为我们不能用冷冻肝和肾的方式去冷冻大脑。每个器官的细胞都有其特殊性,对它们不能以同样的速度进行冷冻,也不能用同样多的防冻剂。

  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得益于低温生物学的发展和器官库的完善而能活得更久。但永生依然是个奢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